传统绞脸手艺(细细棉线可美容)

海南特区报记者 廖自如 文/图

传统绞脸手艺(细细棉线可美容)(1)

府城宗伯里二巷中的“绞脸娘子军”

传统绞脸手艺(细细棉线可美容)(2)

绞脸手法可不简单

传统绞脸手艺(细细棉线可美容)(3)

“让我看看美不美”

  本报讯 “绞脸”又称“绞面”“开面”“拉面毛”,这种用细棉线去除脸上汗毛的美容手法,在海口曾经风靡一时。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口爱美女子三五成群,坐在街头树下,由手法老练的“绞脸娘”为自己绞脸,这曾是街头别致一景。如今,这门手艺只能在泰龙城附近或府城老街巷里看见,成为老海口人独特的记忆。

  日前,记者在海口老街巷中寻访绞脸手艺的坚守者和传承人。

  1  神奇的美容方法,一根细棉线就能办到

  5月21日16时,海口周末的午后,街头人头攒动。泰龙城门口一家报刊亭旁的树下零星摆着几张矮凳,凳子上坐着6名男女顾客,他们有的闭着眼睛,有的玩着手机,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绞脸、拔白头发服务。

  几名“绞脸娘”十指灵活地控制着一根细棉线,在为面前的客人绞脸,有的“绞脸娘”用镊子在给客人拔白头发。她们动作娴熟、神情专著,这独特的一幕引起路人的好奇和注意。

  “绞脸娘”陈阿姨戴着遮阳帽,她刚刚给一名顾客拔完白头发,又迎来一名中年女子要求绞脸。待顾客落座后,陈阿姨先用一条粉红色头巾把顾客的头发集中扎紧,再将白石膏粉涂抹在顾客的脸额上。只见她娴熟地将一根细长的棉线交叉成三段,一端拿在左手,另一端用牙齿咬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缠紧棉线反复一张一合,棉线瞬间变成“剪刀”在顾客的脸上来回绞动,脸颊、额头上的绒毛和汗毛很快被清除干净。

  记者观察发现,绞脸的过程并不复杂,约半小时功夫就能完成。顾客对着镜子一照,脸上的皮肤变得光洁了,起身给陈阿姨支付了20元,心满意足地离去。

  上海游客付先生路过此处,对眼前的一幕啧啧称奇——用一根细棉线就可以美容,太神奇了。他告诉记者,除了西藏和新疆,他几乎游遍了中国,用棉线拔除脸上汗毛的手艺还是头一回看到,“真是不可思议,这手艺值得点赞和传承。”

  2  “从小耳濡目染,绞脸成为谋生手艺”

  陈阿姨告诉记者,她今年64岁,文昌东郊人,20岁来海口打工。小时候在老家看过母亲和奶奶帮别人绞脸,从小耳濡目染就学会了,没想到后来变成了她谋生的手艺。

  陈阿姨在泰龙城旁做起了“绞脸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靠着这门手艺,她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大儿子已成家,生了个男孩子。陈阿姨现在上午送孙子到海口十一小上学,然后到泰龙城门口开工,一天工作8个小时也不觉得累。陈阿姨向记者展示起绞脸的行头:一盒石膏粉、一条头巾、一捆细棉线、还有梳子和镊子。

  正在给顾客拔白头发的“绞脸娘”黄阿姨告诉记者,她是澄迈福山人,今年65岁。她以前在福山卖过衣服、水果,后来到海口做起绞脸生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口泰龙城旁陆续有人做起绞脸生意,当时绞一次脸收费5元。得益于泰龙城的火爆,这里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绞脸娘”,逐渐形成固定的绞脸市场。随着物价上涨,绞脸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5元到10元到15元到现在的20元。以前的主要业务是绞脸,2010年开始“拔白头发”也成为服务内容。拔白头发按小时收费,一小时30元。

  黄阿姨做了20多年“绞脸娘”,原来有十多个同行,虽然有竞争,但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现在这里(指泰龙城附近)只剩下四五个人了。”黄阿姨说。

  黄阿姨告诉记者,做“绞脸娘”收入不稳定,有时一天最多十来个顾客,有时一天一个人都没有,刮风下雨不能营业。她现在身体还算硬朗,尽管在街头风吹日晒,辛苦劳碌,但她还是喜欢这门手艺,会把前辈的绞脸手艺延续下去。

  3  古巷里年龄最大的“绞脸娘”81岁

  5月15日10时,在海口琼山区宗伯里二巷,记者看到沿巷道墙边摆了10来个绞脸摊位,“绞脸娘”们忙着为顾客绞脸和拔白头发,一旁还有顾客在等待,生意好不红火。

  在这里,年龄最大的“绞脸娘”潘阿婆81岁,最小的也年过半百。和其他地方相比,宗伯里的绞脸生意相对好些,都是府城老街区的顾客。尽管这里位置偏僻,但对熟客来说可谓轻车熟路,有的老顾客每个月都来绞脸,有的两三个月来一次。

  潘阿婆告诉记者:“绞脸讲究力道和手法,不要以为很简单,如果力道把控不好,掌握不好分寸,会弄疼或夹伤顾客。”她入行30来年,有很多老顾客,有的是母女结伴来。很多熟客来之前会先给她打电话,寻她有空当时赶来。

  记者注意到,来绞脸和拔白头发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妇女,也有个别中老年男子慕名来拔白头发。梁女士是海口新坡镇人,现在住在府城。她告诉记者:“按照我们当地习俗,女子出嫁前,男方家人会送来石膏粉、线团等绞脸工具,让绞脸婆给新娘子绞脸,漂漂亮亮嫁到男方家。我出嫁时也经历过,是十分珍贵的记忆。后来我习惯了绞脸,并且很享受这个过程,每个月都会来,如果不来总感觉少了什么,很不自在。”

  4  同行八姐妹合伙开店,抱团传承传统文化

  “绞脸娘”在街头巷尾摆摊揽客有许多不便,刮风下雨不能出摊,天黑了也不能继续营业。在海口泰龙城后门旁有一家名为“黑发美容”的店铺,招牌上写着专业拔白毛、拔脸毛。这是由八姐妹合伙开的,是一家从事绞脸的店。

  5月21日19时30分,店铺里灯火通明,记者进店一看,店内分成8个座位,每个座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绞脸工具盒,墙面上分别张贴着八姐妹的名字和手机号码。

  “绞脸娘”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定安人,在泰龙城附近做绞脸生意已有20多年。2016年,海口“双创”后,同行的八姐妹就商量在泰龙城后门租店铺,专门从事修眉、绞脸、拔白头发等业务。

  记者了解到,这八姐妹来自海南各地,姐妹里做“绞脸娘”时间最长的属文昌的花姐,至今已有35年。八姐妹抓住海口“双创”契机,将街头生意搬进店里,把生意做长久。刘女士介绍,顾客大部分是回头客,一般预约上门。

  绞脸是一门古老的美容术,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汉朝时期,这种去除面部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叫“挽面礼”。女子在出嫁前一天请多子多孙、生活和美的老妇人操作,修出丰满圆润的额头和弯弯的月牙眉,以期新娘子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海南民俗界人士表示,绞脸是传统民俗文化,应该认真挖掘其文化和经济价值,并使其融入新兴的美容行业。据了解,海口市琼山区旅文局正在研究方案,收集相关资料,为这门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关注并传承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