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徐晃打关羽(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

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三国演义徐晃打关羽(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1)

于禁被擒、庞德被擒杀,关羽攻势威震华夏,这让曹操吃惊不小。曹操召集群臣商议,准备迁徙许都,以避关羽锋芒。

这可不像是曹操一向的来派,每每读到这里,豹眼虽不至于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但却时常有一种英雄暮年的感觉,很是不爽。不得不说,曹操老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实在是一件憾事。

曹操采纳了司马宣王、蒋济的建议,派遣使者到江东联合孙权,共同夹击关羽。

同时,曹操派遣徐晃前来协助曹仁讨伐关羽,屯兵宛城。恰遇汉水暴涨,于禁七军被淹没。徐晃率领的大多是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就前进到阳陵阪屯驻。

曹操又派遣将军徐商、吕建等人来见徐晃,并下令说:“等到我军兵马全部到齐以后,才可以一起进攻。”

关羽前军屯驻偃城,徐晃抵达偃城后,假装要修建一条大壕沟,显示出要截断敌军后路的态势,敌军见状,就烧掉了营垒撤走。徐晃占据偃城,营垒左右相连,慢慢前进,稳扎稳打。

在距离关羽包围圈三丈远的地方,扎下营寨,与关羽对峙。

由于徐晃行动迟缓,没有及时解围樊城。曹操决定亲自南征,于是征询群臣的意见。

群臣都以为:“魏王不抓紧时间亲自前往的话,曹仁恐怕就被击败了”,只有桓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三国演义徐晃打关羽(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2)

据《桓二陈徐卫卢传》记载:

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於败而欲自往?"

桓阶说:“魏王认为曹仁等人能够预料形势的变化吗?”

曹操说:“能”。

桓阶说:“大王担心曹仁、徐晃二人不肯尽力吗?”

曹操说:“不担心。”

桓阶说:“那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

曹操说:“我只是担心蜀兵众多,徐晃等会处于不利的境遇。”

桓阶说:“现在曹仁等人身处重围却能坚守而无二心,是因为大王在远方形成声援形势的缘故。身处死境,必有拼死争斗的决心;有拼死争斗的决心和有力的救兵,加上大王稳住朝廷兵马以表示力量有余,就不必担心他们会失败。”

曹操认为桓阶说得对,于是把兵马驻扎在摩阪。

这事看起来非常合情合理,曹操如此决策也很正常,但背后恐怕有些情况。

就曹操一生行事的套路来看,每临大战都必定亲征,但这次却犹豫不决。联系到汉中之战,刘备已经进兵一年多了,曹操迟迟没有亲临前线。即便到了长安,也是坐镇后方指挥。直到夏侯渊被斩首以后,曹操才亲自来到汉中。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又仓皇撤军了。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内乱不断,另一方面很可能身体吃不消了。曹操此时已经六十五岁高龄,经不起太折腾了。

这恐怕就是曹操难以下定决心,亲征关羽的原因之一。

此时,备受曹操信任的于禁投降了关羽,难道一向与关羽交好而且是同乡的徐晃,就能靠得住吗?

这让曹操纠结,但身体实在撑不住了,不得已采纳桓阶的建议。

不得不说,任何时候都有高人,但汉末三国特别多。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确定了静待天下之变的策略,的确很有远见。你曹操厉害,不惹你就是,等你死了再说吧,就是这个道理。

桓阶并未因为于禁投降,就怀疑曹仁等人坚守樊城的决心,反而断定他们将会誓死守城。前面也介绍了曹仁等人毫无二心,誓与樊城共存亡的决心。

但这些都仅仅是一种可能,谁都不能保证必然的结果,关键在于决策。而决策也需要依据自身的条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

幸运的是,曹操这次赌对了,幸运之神偏向了曹操。或许是曹操一大把年纪不容易吧,为英雄一生的曹操能够完美谢幕,就拉他一把吧。

曹操先后调遣殷署、朱盖等共十二营兵力抵达樊城前线,与徐晃汇合,统归徐晃指挥。

关羽军队部分驻扎在围头,部分驻扎在四冢。徐晃扬言要攻打围头,却暗地里进军四冢。关羽亲自坐镇围头指挥作战,但徐晃却出其不意对四冢发起了攻击。关羽看到四冢将要被攻破,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前来救援。

双方展开决战之前,还有个细节不得不说。

三国演义徐晃打关羽(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3)

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根据《蜀记》记载:关羽与徐晃素来关系很好,这次阵前相会,彼此遥遥问候,家长里短,只说平生琐事,只字不提军事。

不一会儿,徐晃下马宣布命令:“得关云长首级者,赏金千斤。”

关羽惊恐,对徐晃说:“大哥,你这是说哪里话呢?!”

徐晃说:“此乃国家大事也。”

曹军全线出击,关羽抵抗不住,引军撤退。徐晃命令继续追击,彻底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关羽军自投沔水者,死亡无数。

这个过程,在曹操下达的嘉奖令中,有个详细的评述,并作出了高度评价:

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徐晃击败了关羽,曹操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下了,兴奋之余,专门下令说:“敌军围城的战壕防御工事有十重,将军进军,大获全胜,终于攻破敌人的包围,斩杀许多敌人的首级。我用兵三十多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都没有敢长驱直入冲入敌人包围圈的。况且樊城、襄阳被围困的程度,比当年莒县、即墨还要严重,将军的功劳,超过了古代名将孙武、司马穰苴。”

关羽撤军后,徐晃整顿军队,回师摩阪,曹公亲自出城外七里迎接,设置酒宴大会众将。

曹操举杯向徐晃劝酒,并且慰问徐晃说:“保全樊城、襄阳,是将军的功劳啊!”

当时,各军都集合在这里,曹公巡视各营,其他营的士兵都离开队列观看曹操,只有徐晃军营整齐,将士站在队列里一动不动。

曹公赞叹说:“徐将军可以说是有汉名将周亚夫的风范啊!”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

徐晃本为郡吏,跟随车骑将军董承讨伐黄巾叛乱,因功授骑都尉。献帝东归,徐晃劝杨奉归顺曹操。杨奉开始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又反悔了。曹操讨伐杨奉,徐晃归顺了曹操。

徐晃归顺曹操之后,人生开挂,走上了快车道。先后参加了徐州之战、官渡之战、冀州征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战、夏侯渊平凉之战、汉中之战等等重大战役。特别是襄樊之战击败关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襄樊之战后,还没有来得及对其封赏,曹操就病逝了。曹丕即王位,任命徐晃为右将军,加封逯乡侯。曹丕称帝后,徐晃进封杨侯。杨地是徐晃的老家,以家乡封侯,可谓殊荣。

之后,徐晃与夏侯尚一起在上庸打败了刘备。曹丕命徐晃镇守阳平,改封阳平侯。后曹丕派遣徐晃屯兵襄阳,抵御吴军将领诸葛瑾。增封食邑二百户,加上以前所封食邑共计三千一百户。

在曹操时期,对于有功将士们的封赏相对吝啬一些,夏侯惇恐怕是食邑最多,也只有二千五百户,很少有人超过两千户,征西将军夏侯渊食邑仅有八百户。

曹丕称帝后,非常大方,对将士封赏很厚。车骑将军曹仁增邑二千后,才达到了三千五百户;骠骑将军曹洪增邑一千后,才只有二千一百户;前将军张辽增邑千户,才有二千六百户。

由此可知,徐晃这三千一百户的食邑,需要多少战功积累。同为五子良将的张郃食邑达到了四千三百户,但那是曹叡主政时期,再增邑一千后所累积,在曹丕时期,也跟徐晃差不多。

所有这些,都是拿命换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自己也是屡屡命悬一线。

徐晃生性节俭,用兵谨慎,每临战事,总是远派探马以观察敌情。从其与关羽对阵,步步为营,就可见一斑。

徐晃时常感叹说:

“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徐晃认为古人最担忧遇不到贤明的君主,现在我有幸遇到了,就应当立功报效,而不必去追求个人名利。

由此可见,徐晃是有境界的人。

三国演义徐晃打关羽(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4)

但徐晃的另一位老伙计、同为五子良将的于禁,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于禁投降关羽后,就被遣送到了江陵。吕蒙攻破江陵,于禁获释又被送到了东吴。

于禁与孙权一同骑马外出,虞翻看到二人并排而行,大为不满,大骂于禁只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行。虞翻更是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被孙权喝住。

随后,孙权在楼船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演奏的乐曲就伤心流泪,虞翻又指责于禁是在假装可怜。

此时的于禁不仅没有怪罪虞翻,反而认为虞翻忠义。

曹丕即位后,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了讨好曹魏,就把于禁送回了魏国。于禁回到魏国之后,却遭受到了其他人的嘲笑。当时的于禁胡须、头发全都雪白了,脸颊消瘦。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曹丕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看到后,羞愧得病而死,被追谥为厉侯。

当初,于禁征伐他的老朋友、昌豨,昌豨投降了曹军,诸将认为应该把他送往曹操处,听从曹操发落。

但于禁却斥责诸将说:

"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于禁便斩杀了昌豨。

现在,于禁自己却投降了关羽。

对此,裴松之评价说:

"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裴松之的意思是说,被围困之后而投降,就军法而言罪不容赦;囚禁起来送回后方处置,也不违背军令。于禁不考虑老朋友万一生存的一线希望,肆意满足自己好杀之心,违背众人之意。最终自己反而投降,死后得到恶谥,也是理所当然。

但时人及后世对于徐晃、于禁的评价也并非完全一致。

《魏书》: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

司马懿: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蒋济: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

《魏书》及司马懿、蒋济等人,都认为于禁等被水淹没,并非是因为攻占失利。这似乎是在替于禁等人解脱,但曹丕却不这么认为哦。

作为一个武将,战死沙场那是一种荣耀,临阵投降,咋说也是一种耻辱。打不过就投降的话,这仗还咋玩哦,这毕竟不是三国杀的游戏,输了从头再玩。

郝经:张辽、徐晃诸将壮猛有谋,亦关张之亚匹;然失身于操,终为勇而无义。

李贽: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

依据郝经的说法,张辽、徐晃都是有勇有谋的战将,与关羽、张飞可相提并论,但却失身于曹操,终究是勇而无义;

李贽认为于禁最识大体,一心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自己分辨曲直,是真正的良将。

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是。是非曲直,友友们自己去判断吧。

三国演义徐晃打关羽(豹眼带你品三国--襄樊之战)(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