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青海与新青海的对比(沉睡的记忆青海建省那些事儿)
青海省建省以后,西宁县的行政区划作了一些调整民国18年(1929年)7月将西宁县属北部仙米、珠固二寺划归新设立的门源县;民国19年(1930年)8月划西宁县境自东川张其寨起,至临城上下朝阳以北,以及北川长宁堡、景阳川、沙塘川沙脑各处,设立互助县;后又划出西宁县南郭密地区,另设共和县由此,西宁县境缩小约1/3此时的西宁县包括今西宁市、湟中县全部、大通县和平安县大部分地区全县共设五区:临城为第一区,东川及祁家川一带(今平安县境)为第二区,大小南川(今湟中东部)为第三区,西川湟水以南(今湟中、西宁市境)为第四区,湟水北为第五区,并辖平安、文华(今鲁沙尔)二镇,共有150个行政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旧青海与新青海的对比?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旧青海与新青海的对比
青海省建省以后,西宁县的行政区划作了一些调整。民国18年(1929年)7月将西宁县属北部仙米、珠固二寺划归新设立的门源县;民国19年(1930年)8月划西宁县境自东川张其寨起,至临城上下朝阳以北,以及北川长宁堡、景阳川、沙塘川沙脑各处,设立互助县;后又划出西宁县南郭密地区,另设共和县。由此,西宁县境缩小约1/3。此时的西宁县包括今西宁市、湟中县全部、大通县和平安县大部分地区。全县共设五区:临城为第一区,东川及祁家川一带(今平安县境)为第二区,大小南川(今湟中东部)为第三区,西川湟水以南(今湟中、西宁市境)为第四区,湟水北为第五区,并辖平安、文华(今鲁沙尔)二镇,共有150个行政村。
随着形势的发展,西宁的地位日趋突出。民国32年(1943年)12月将西宁县政府移驻文华镇(今湟中县鲁沙尔镇),以省垣为特种区,在西宁市未成立之前,仍隶属西宁县,由省府民政厅直辖,区务由省会警察局兼理。民国34年(1945年)8月18日,省政府接内政部代电,将省垣特种区改组为西宁市政筹备处(韩进禄为筹备处处长),着手开展将西宁改为省辖市的各项筹备工作,并召开区民代表会,按原警察局管辖区域,分设两个分局、划省垣为五区。是年10月,内政部以县市同名,电致省府将西宁县名更改,省府将西宁县更名为湟中县,赵晟为首任湟中县县长。民国35年(1946年)6月11日,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撤西宁市筹备处,西宁市建置正式成立。市政府设在西宁城内南大街路西火神庙内。
据民国36年(1947年)3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从一字第9518号训令颁行的西宁市政府组织规程,市政府设市长一人,负责全市一切政务,首任市长马步康。市政府下辖秘书、会计、统计、人事四室。第一科掌理民政社会事项,第二科负责财政金融及地政事务,第三科掌管教育文化事项,第四科管理卫生行政事务,警察局负责保安及警察任务,工务局肩负市政工程及建设事务。新成立的西宁市辖省垣周围,其辖境东至小峡,西至小桥及杨家寨,南至红庄,北至下朝阳及盘子山。市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为5万余人。原西宁县其他地区归湟中县管理。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解放后之西宁仍为青海省省会。观西宁行政建置史,西宁起初为小区域(湟水流域)的行政中心,但随着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而升为大区域(青海地区)的首府,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用去近1800年的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