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啥时候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错在哪里)

今年是明治维新150周年,从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了现代化转型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时间也差不多或者略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啥时候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师夷长技以制夷啥时候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错在哪里)

师夷长技以制夷啥时候提的

今年是明治维新150周年,从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了现代化转型。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时间也差不多或者略早。

那什么是现代化转型呢?

人类文明虽然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直到18世纪中叶才逐步进入现代世界,距今不到300年。这300年间,世界人均财富增长了数十倍以上,人口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时人的预期寿命显著延长,贫穷、饥饿和战乱已渐渐远去。对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而言,现在都是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光。

这一巨变的表面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历史教科书上往往把工业革命作为近现代史的起点。但又是什么引发了工业革命呢?是自由市场让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是市场的竞争机制对创新的激励。而自由市场需要特定的制度保障才能存在,保障人身自由、私有财产和契约自由,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反对身份特权。总之,要求的是对人性的解放,对人权的保护。

300年前的英国,虽然有诸多的不完美,但在提供法治环境方面胜过了其他国家,由此孕育了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顺理成章,一系列现代经济和政治制度也都发源于英国。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半个世纪左右),英国已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将生意做到全世界。为了保障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利益,英国强调海上航行的安全,重视本国商人的利益,并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在国际秩序中处于主导地位。

19世纪英国的领先激发了各国奋起直追。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它们都或多或少向英国学习,从而也迅速地繁荣发达起来。当时的后发国家中,有两个国家至关重要,一是德国,二是美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来势汹汹,雄心勃勃,公然挑战英国及其领导的国际秩序,但一战的失败几乎让德国一蹶不振。相反,美国并没有刻意地挑战英国,却在一战后逐渐成为了英国的接班者。

一次失败可能是偶然,不服气的德国在20年后又卷土重来,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还加上了一个日本。日本和美国的冲突,其实质是对世界秩序尤其是东亚秩序的分歧而生。石原莞尔等认为“日美必有一战”,实际上也就是说两种世界观、两种秩序不能并存于世。

二战的德国和日本比一战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更为强大,但却败得更惨。相应的,战后英国虽然衰落了,美国及其维护的国际秩序却得到了巩固。讽刺的是,战后的西德和日本在美国的制度改造之后,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秩序,不但迅速恢复,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时候的挑战者换成了苏联,这是美国遇到过的最强大的对手。但经过50多年的冷战,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告终。冷战后,美国的地位空前稳固,直到中国强势崛起。

为什么德国、日本和苏联会失败,而只有美国成功地取代了昔日的霸主英国,成为了新的王者?

道理其实很简单。德国、日本和苏联反对的是让其强大的东西。它们因模仿、学习、输入自由市场而获得了力量,是自由市场的受益者,但因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却不能接受让自由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制度。它们以为,一旦强大了,就可以巩固和复兴旧制度,反过来清除从外部引入的新制度。然而,引入的新制度其实是它们的国家力量得以存在的基础,一旦放弃或摧毁,一时的强大终究难以为继。

美国则坚持那些让它发展壮大的东西。它是自由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虽然在具体做法与英国各有千秋,但大体上如巴斯夏所言“外求和平,内求自由,这就是全部的主张。”自由在美国扎下了根,是美国强盛之源。即使有时候看上去不像它的对手那样咄咄逼人,但在长期的较量中,却能凭借其综合实力而胜出一筹。比如,二战之前,表面上,美国的军事实力可能在全世界只能排在20名左右,和罗马尼亚差不多,远逊于德国,英国,日本等国。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却显示了超强的动员能力,尤其是各种战时物质的生产能力,不仅供给美国和英国,还源源不断地将各种战时必需品运往苏联和中国等地。除了大量的军工物质外,苏联的人民生存所需几乎都依赖美国输血。而中国则是靠美国的驼峰航线的空运支撑西南后方,度过了抗战最艰难的岁月。

历史往往会重演。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后,中国成了美国的竞争对手。中国和德国、日本及苏联相似,都是因自由市场、因现代化而获得了力量,但要反对的却恰恰是让它获得力量的制度。“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根本上,手段与目的互为矛盾,这是自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来,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最大问题所在。近200年间,每当中国学习西方,获得了一定发展后,就觉得可以自行其是,“走自己的路”了,于是,保守的力量便将国家拉回古老帝国的惯性轨道上去。而排斥现代的制度,又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内外压力增大,不得不再向前迈一步。如此循环反复,始终在现代化国家的门槛外徘徊。

中国其实是当前国际秩序的最大的受益者。很多人已经谈到了WTO对中国的助益。先不说这个,在7,80年代,中国的军事力量比起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能够放心大胆地开放沿海城市,没有和平的世界大环境,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中国每年进出口总额高达2,30万亿元,无数满载货物的万吨巨轮漂洋过海,却几乎不需要军舰护航(除了曾派舰队应对索马里海盗之外),不需要担心国际重要航道被封锁,这也是现代国际秩序建立以前难以想象的事。这只是两个小小的例子。

安定的秩序犹如空气,身处其中我们往往习以为常。而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种安稳的环境,比如说,放弃马六甲海峡,转道南亚通过陆路运输从海湾进口的石油。就算可行,成本也会高得惊人。高成本意味着会减少国家的财富,削弱国家的实力,最终不可持续。

因此,如果中国真的要反对让其受益的这一套现代秩序,其结果不会比德国、日本和苏联好太多。

但另一方面,中国要强大繁荣,乃至超过现在的美国,其实也很容易。自由市场的奥秘就在于充分发挥了人的潜能。发展靠的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有思想的人,“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得到了保障的人。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现代的生活远远胜过了古代的皇帝,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比古代皇帝更多的金银珠宝,而是我们利用了比当年的皇帝多得多的人类的知识。把这么多的知识汇聚起来,协调合作,正如“铅笔的故事”所喻示的,靠的是自由市场的自发秩序。

中国的人口几乎是美国的五倍,假设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潜能,通过分工合作共享的知识远远不止五倍,而是指数量级倍增,创新的成果亦不可计数。而且,中国有比美国多得多的人口高度聚集的大城市,这极大地拓展了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比如,快递、滴滴打车、外卖等在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可以发展为大规模的产业,但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却很难运作。可见,在相对自由的制度下,中国的业态会比美国丰富得多,工作机会也会比美国多得多。

因此,中国需要的做的是拆除妨碍市场的制度藩篱,并且珍惜和维护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便是现成的榜样。日本以一介小小的岛国,能够在GDP世界第二的位置上盘踞多年,如果日本人口多10倍,国土面积也多10倍呢?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