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有哪些(艾灸的功效之三)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之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有哪些?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有哪些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之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艾灸的第三个功能叫做“行气活血,解郁泻热”。行气活血,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气行则血行。灸法这种温热的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通畅,血脉和利而收“行气活血,解郁泻热”的功效,这是原理。
经络必须再强调一下,经络学说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因为它是沟通身体体表和内脏一个很重要的管道。经络分布于身体各部,内联脏腑,外联身体体表、肌肉、骨骼、皮肤。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受到“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因的侵袭,以后这个“六淫”我会反复提到,大家听多了就记住了。“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在的诱因侵袭的时候,身体局部的气血就会凝滞,经络就会受阻,像我刚才讲的受风邪侵袭也会凝滞,最主要是寒邪的侵袭会凝滞,湿邪、风邪都会导致气血凝滞,同时还有火邪。
大家可能不理解,为什么火邪侵袭也容易凝滞?因为这个火是邪火,不是真火。这个细节以后再说。经络受阻之后就会出现肿胀、疼痛不适等一系列的障碍。这个时候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通达经络,平衡机能。(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什么病是气血不通?比如手足冻伤、疮疡、疖肿、不孕,当然这说的是不孕里边的一个分类,是因为宫寒而导致气血不通的不孕。还有什么?还有局部的肌肉或者经络、软组织的扭挫伤,还有小便癃闭不行,这些问题实际都是气血不通所导致的。这些问题在古代的医书里记载,都能通过艾灸来进行治疗。尤其古代一些外科和伤科的应用挺多。
通过艾灸让气血通行了之后,营卫调和,很多瘀结就散开了。瘀结导致什么病?我刚才讲的瘿瘤、瘰疬、乳痈初起等,在古代这些外科的疾病,结节类的疾病就会迎刃而解。现在临床有文献报道还可以治疗乳腺增生、淋巴结节、甲状腺结节。我们在查询CNKI科技文献当中有也有不少这样的记载,研究者也都认为艾灸对这些疾病有很好的疗愈的作用。
艾灸可以让气血运行特别顺畅,以热引热,这点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什么叫以热引热?因为艾灸本身是热的,它通过这种热气熏透刺激,让身体里面以前那些瘀热……因为它堵了之后,就容易产生瘀滞,瘀滞之后就会产生瘀热。这是中医的道理,因为寒导致身体瘀滞之后反而会产生热。
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很多人的病是因为寒导致的,比如说感冒,因为感了风寒,风寒把身体的毛窍都得闭住了,热宣不出来,所以就会发热。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治?应该把体表的毛窍打开,让寒气消除,体表毛窍打开之后,身体的郁热就散出来,身体郁热一散出来,这病就好了。
我以前给小朋友治病的时候,有一些小孩发高烧,给他用了麻杏石甘汤,用麻黄来干什么?把毛窍、肺窍打开。打开之后,肺热就宣出来了。透出来之后,发烧立刻就退了,特别快。这就是中医的道理,艾灸就是以热引热,把体表的经络、毛窍、皮肤、毛孔全部开放之后,体内的内热、瘀热或者邪热,就散出去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而达到拔毒去热的效果。这句话我以前也跟大家分享过,有的人有牙痛、上火的表现,实际是寒引起的经络不通,这时候通过艾灸局部的经络,把火气疏通之后,火气就消失了,这叫以热泻热。这个道理必须经过中医医师的专业治疗才行。老百姓千万不要自己学了一知半解就开始艾灸,容易出问题。
因为什么?因为你无法对自己进行辨证,你不知道自己是真寒还是假热。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中医师通过把脉,看舌苔,问明白症状,了解你的病史,才能判断出来。因此热一旦宣散了之后,很多皮下包块、淋巴结结肿大这些郁结类的疾病,就能得到很好的疗愈。
古代有不少医家提出来,热证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唐朝的孙思邈所写的《千金要方》,他指出灸法对脏腑的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这句话很多人不理解,脏腑的实热不是应该用苦寒之品苦寒直折,或者清热解毒吗?怎么用灸法?灸法以热用热,这种热的方法让它更热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你这就误解了,孙思邈绝对不会写错的,他写《备急千金要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拯救天下黎民苍生,让所有老百姓的病苦都消除。他记载的很多方法,都是他在临床上反复验证过的。因此他的这套理论很多人没有读懂,没有读懂的原因,是不了解它的原理。
因为《备急千金要方》里边讲的很多道理,是简述的,不像我这样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里边儿有很多种方法,因为孙思邈在70多岁才开始写书,拿着毛笔写蝇头小楷,写到宣纸上,然后一页一页摞起来,写了100多万字。这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所以他的语言非常的精炼,不像我一讲就30分钟,整理文字5000字,可能孙思邈写5000字需要一天的时间,所以他文字写得非常的简要。
这就导致一些人没法理解,为什么?我再讲讲,以热宣热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很多热毒蕴结所导致的痈疽,或者阴虚内热,这种疾病通过艾灸的方法治。孙思邈说:“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治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是什么道理?其实这个道理特别简单,这叫从治之法,什么叫从治之法?用艾灸的热气温通经络之后,这些郁热就出来了。就像刚才所讲的,小肠有壅热,灸阴都穴,随着局部的气通了之后,郁热就出来了。
小肠痈疽有两个穴位也能通过艾灸,气血运行之后,郁热就散出来了。所以叫做“解郁泻热”是这个道理。消渴是什么?就是口渴,不断的喝水,但不解渴,这叫消渴,口干不可忍者。这时候灸那里?“灸小肠俞百壮,在横三间寸灸之。”讲的是小肠俞这个穴位在后背,灸这个穴位有什么好处?可以治疗消渴,很多人就无法理解,消渴不是口渴?喝多少水也不解渴,为什么要灸?越灸不是越上火?因为你没有理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边的这段话。
实际你对艾灸的理解还太浅,认为艾灸仅仅是温阳,其实错了。艾灸真正最重要的作用是“通”。大家一定要理解“通”的道理,把气血灸通了之后,还有热吗?没有热了。气血通了之后还有寒?没有寒了。还有风?没有风了。还有燥?没有燥了。
大家注意,气血通是凌驾于风、寒、暑、湿、燥、火再高一个层次、境界的东西,气血通了之后,风、寒、暑、湿、燥、火不解而自解。你要理解艾灸的话,在这一点上你就能理解了。所以说一旦灸通了之后,火自然就散掉了,寒也消除了,风也消失了,燥也没有了,暑更没有了,火更散掉了,湿气更不用说了。很多人问湿气什么原因,我告诉你一句话,湿气就是因为气血不通,气血通了还有什么湿气。
中医学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的道理,就在于它这套理论体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的深度。你要理解的浅了,就发现处处都是矛盾,当你理解的深了之后,就会左右逢源,古人写的书都能看懂,为什么?是因为理解了,内核掌握了,外头的这些招式,就像练武术一样,内功掌握了之后,你的一招一式都带着那劲儿,内功没有掌握,没有反先天,你的一招一式全是花拳绣腿,全是没有用的怪招。
我讲这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也是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艾灸入门课程,来掌握中医的核心的思维,这个核心思维一旦掌握了之后,再翻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些古典的书籍,再看看自古以来各门各派的医家著作,看了之后就会特别的欢喜高兴,为什么呢?你能看懂了,用刘完素的话讲,这叫“目至心明,有如神助。”什么原因?因为核心掌握了。这一块儿为什么要跟大家多讲两句?就是希望大家能从这里面悟出一些道理。
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很厉害,朱丹溪四十多岁学艺,学三年就成了,在古代来讲这都是绝无仅有的案例。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是从治之意,高手就是高手,一下就看穿了。《医学入门》也阐述了热证用灸的方法。(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说“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你看这句话太棒了,这句话就是热证的人用艾灸治疗,“引郁热之气外发”,就是把郁热之气引出来,散出来,相当于泻火。
“火就燥之义”,火就燥这句话来于哪里?大家一定要多读书。是来于《易经》乾卦,原文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du),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读过《周易》就知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是这个道理,“水流湿”,水流向湿的地方,“火就燥”,火亲近干燥的地方,“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du),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后半段大家能理解,我不在这里翻译了,讲的是一个道理,叫做“同气相求”,水流向湿的地方,火就流向燥的地方。
那艾灸了之后怎么样?这地方就燥,火立刻就过来发散出去。这是真正的高手,理解问题的时候就能融会贯通。实际上大家注意,《易经》里边儿讲的是天道,天道跟人是一个道,叫做“天人相应”,这是《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再往后的《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生气通天论》讲的全都是“天人相应”这个道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课,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就是希望诸位听众朋友在我的分享下,大家一起进入古人智慧的殿堂。一旦进入之后就会发现这里边可以左右逢源,而且还能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讲到这一块儿的时候给大家引申一下。像《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这就直接告诉你怎么灸了。当然现在痈疽都归属于医院的外科,有的一些痈疽可能在门诊外科就治疗了,但在古代没有消毒,没有手术门诊怎么办?用灸。痈疽初起七日之内用艾灸来治疗,不痛的痈疽属于阴疽,灸到什么情况?灸到这个地方疼痛了,止住。
在清朝的时候也都是用直接灸,直接灸也叫瘢痕灸,直接在皮肤上,很疼。“疮痛灸至不痛时”,就是痈疽还很疼怎么办?也是灸,灸到不痛的时候就为止。《医宗金鉴》这本书特别的综合,是清朝的一本中医临床各科的书籍,不仅讲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理论,还直接教你怎么看病。(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但是《医宗金鉴》篇幅很大,分为很多科,它这一段描述的是这种痈疽,这种外科、伤科、疮疡科的疾病的灸法。这人要是阴疽就不痛,什么叫阴?什么叫阳?阴就是阴寒之气所导致,局部不疼,隐藏在里面。这种不痛的痈疽需要艾灸到它疼痛为止,就相当于把阴寒之气排除,阳气透出来,疼痛就止住了。
疮痛说明它这些地方已经红肿热痛了,已经瘀滞了,这时候需要什么?需要用艾灸来灸它,让郁热散出来,散出来之后就不疼了。这都是古人的一些经验,我们必须得结合现代的临床进行解读,大家才能明白。但是您学的这种方法,您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我也不推荐您得了痈疽不去医院,自己在家灸,这也不行。
我讲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是想告诉大家这里边的原理,因为你懂了原理之后,你可以触类旁通,您可能一辈子也得不了什么痈疽,但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能触类旁通,身体遇到小毛病,自己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解决。
所以灸能散寒,同时又能泻热,这个泻热不能叫清热。很多书上说艾灸可以清热,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不是清热而是叫泻热,把热泻出来。因此它对于机体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双向调节这个词也是近年才出现的。什么叫双向?就是两个方向都能调整,既能散寒,又能泻热。随着现代对于艾灸的认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还有科技文献的发表,我们对艾灸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未完待续)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之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