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品牌技术服务包括什么(什么是甘肃一)
<丝路文化传播>
THE SILK ROAD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LTD
▼
文 | 星球研究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
甘肃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甘肃是一个偏远的西部省份
有大片干旱的土地、漫天的风沙
以及荒凉肃杀的边关
从中国的行政区划图上看
它似乎正在努力向西方延伸
渐渐远离东方腹地
(图片源自甘肃省人民政府官网)
▼
除此之外
你一定还有一个印象——
所有关于甘肃的旅行指南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
如何才能吃到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从1915年回族人马保子制作出第一碗面算起
兰州牛肉面不过刚刚百年
推荐牛肉面的文章却早已经浩如烟海
相比之下
能深入全面解读甘肃的文章则寥寥无几
因为从庞杂的信息中梳理脉络并深入思考非常困难
但不加思考的惯性思维
以及制作不加思考罗列信息的指南却很容易
大众眼中的甘肃
一个偏远荒凉的拉面省
就这样形成了
▼
而在我看来
甘肃是中国最多元最包罗万象的省份
各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
水火不融的动植物都在这里汇集
各种历史、文化、民族、宗教
也都在这里交汇、冲突、融合
而且愈多元愈美丽
这一切都要从甘肃的形成说起
按照地理分区
甘肃可以分成四个区域
这每一区域的形成
都源自地理与历史共同织就的史诗
公元前1960年前后
周人的先祖不窋(bù zhú)因夏朝朝政混乱
“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他率领周部落避开混乱的中原
来到当时被视为戎狄之地的甘肃庆阳耕织繁衍
甘肃的第1个地理区域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
出场了
(中国国家地理制图)
▼
这片黄土高原包含了
今天的兰州、定西、庆阳等诸多地方
陇山在它的中部崛起
把这片高原分割成陇东、陇中等更小块的区域
这里虽然也有我们常见的流水冲刷形成的千沟万壑
但其顶部却是广阔的平地
这种独特的地貌又被分别称为
“塬”“墚”“峁”
典型的如位于庆阳的
董志塬
虽然水土流失导致它的面积不断缩小
但直到今天依然高达700多平方公里
它因此被称为“天下黄土第一塬”
加上平均厚度超过170米的易耕种黄土
这里很早就成了“沃野弥望”的良田
从空中俯瞰
一块块田地如人的指纹整齐地印在高原的顶部
(摄影师任永华)
▼
又如南方梯田般
蜿蜒连绵、色彩缤纷
哪怕是一块巴掌大的山头
也可以是一亩良田
(摄影师郭文奎)
▼
海拔800到2000多米的陇山
阻挡了东来的水汽
让这里获得相对较多的降水
黄土高原
居然没了黄土
全然被浓浓的绿意覆盖
(摄影师张润国)
▼
迁移至此的周部落
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正好在大塬上获得了用武之地
周部落也得以逐步发展壮大
先是从庆阳扩展到陕西歧山
之后又从渭河流域开启了武王伐纣的序幕
最终羽翼丰满的周部落
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
周朝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上演
边缘征服中心的王朝更替
然而甘肃的机会不止一次
公元前890年前后
嬴氏部落的首领嬴非子
因养马能力出众
被周孝王分封到“秦”
专门负责在“秦”给王室养马
当时的“秦”并非陕西
而是位于今天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境内
至此
甘肃的第2个地理区域
陇南山地
出场了
▼
它大致包括渭水以南
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
覆盖陇南市以及天水市和甘南市的部分区域
在这里秦岭由东而来
岷山山脉由南而来
大山交汇、重峦叠嶂、山高谷深
今天这块并不大的区域里就有
3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
(官鹅沟瀑布,摄影师叫我M好了)
▼
绿山对峙,溪流急荡
峰锐坡陡,五岭逶迤,恰似江南风光
(官鹅沟,摄影师孙建军)
▼
降雨充沛、植被极其丰富
美丽的白龙江
作为嘉陵江的一级支流
在甘肃境内流淌了450公里
成为陇南的母亲河
(摄影师刘红石)
▼
而陇南另一条重要的河流
西汉水
却把一对秦人情侣分隔两岸
秦人在它的河畔吟出了那首著名的古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摄影师梦的影子)
▼
这些河流冲出大山
在河谷两侧以及山峦的平缓处
滋养出茂盛的牧草
秦人的牧场在这里可以饲养出良马
而良马又可以装备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再加上秦人长期与西戎争战
逐渐形成比中原地区战斗力更强的武装力量
另一方面
陇南山地还盛产食盐
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食盐可以为秦国提供极大的财富
正是依靠陇南山地的哺育
秦人在其后的600余年间
逐渐扩大领地
直至扫灭六合
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
秦
(秦国疆域变化图,中国国家地理制图)
▼
秦建立了中华帝国的雏形
而继承秦朝疆域的汉
却一直面临西北强邻匈奴的骚扰
经过几代帝王的韬光养晦
实力渐强的汉帝国开始着手攻灭匈奴
此时汉武帝从俘虏处得知
匈奴在西域有一个不共戴天的敌国
大月氏(dà ròu zhī)
他决定召募勇士前往西域联合大月氏
“断匈奴右臂”(以坐北朝南的视角,西域地处匈奴之右)
【待续】
《品牌之路》
为您诠释品牌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丝路文化传播」
————————————————————
新浪微博 @丝路文化传播
丝路文化传播 原创 转载请后台私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