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

初创戏班历尽艰苦心酸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1)

明末泉州小开元准提寺,重修石碑记载:圆明和尚办“罗汉戏”(即打城戏),晋江小兴源村吴永燎、吴永诗兄弟1860年办“兴源班”(师公戏),1905年泉州开元寺也办“开元班”(和尚戏)。后期两个戏班都分别培养小学员演出,所以戏班名字前面都各加一“小”字:“小兴源”“小开元”。在闽南地区,凡有大型民俗活动,尤其是“中元节”,如果没有打城戏就不算热闹。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2)

解放后,为了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泉州市政府拨款500万(等于现在的500元)组建打城戏剧团,召集“小兴源”“小开元”两班30多个艺人,成立“泉音艺术剧团”。当年只有14岁的我便背上行李从家乡步行40多公里至泉州参加剧团。

然而,打城戏剧团组建不久便遇上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那笔500万的开办费成为空头支票。剧团成立6天,演员就自挑戏箱道具,下乡卖票演出。但是由于50年代初的农民比较贫困,自己掏钱看戏,他们自然是合不得。因此,剧团演出收入经常凑不够当天的伙食费。没有演出,三餐无着。虽然很困苦,但多数人还是寄望将来“面包会有的”,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积极整理传统戏,坚持苦练基本功。打城戏的传统剧目多数都是被禁演的神鬼戏,没有适应时代的优秀剧目,高超的“桌顶功”在戏院镜框式舞台无法施展,有特色的《开大笼》表演也尘封了,打城戏完全失去了优势。无奈之下,只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深入山区演出。记得一次从德化双翰移点到大田县城关,全程42公里,要经过海拔1856米的“闽中屋脊”戴云山。9名推车健将,推3辆铁板车运载演出物资,所历艰险一言难尽。到达目的地时,离开演已不到30分钟。当夜演出《龙宫借宝》、《三岔口》等戏,推车主力多数是主角,笔者扮演《三岔口》中的刘利华。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所有高难度的筋斗照翻,保证了演出效果,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经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剧团终于在1958年荣获福建省唯一的“文艺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先进红旗单位。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3)

担负重任抢救稀有剧种

1960年,剧团被批准国营,剧团更名为福建闽南打城戏剧团。大家认为有了保障,没有后顾之忧,因而更加努力提高戏剧艺术水平,狠抓剧目生产。整理改编传统戏《三探无底洞》、《龙宫借宝》、《下幽州》、《箭剑缘》、《方世玉打擂》等。经长期舞台实践,精益求精,这些剧目成为经演不衰的“看家戏”,在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演出,深受观众好评,在厦门甚至经常一天要演两三场。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4)

剧团先后排演了《三座山》、《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节振国》、《焦裕禄》等20多出现代戏,尤其是《节振国》一剧,1964年在戏剧很不景气的情况下,在泉州连演20多场,在厦门连演半个月,场场爆满。全国学习焦裕禄时,剧团日以继夜突击排练《焦裕禄》大型戏。从印发剧本、排练至公演只用一星期,而且演出效果非常好。打城戏全体演职员,以顽强意志努力拼搏,决心把这稀有剧种发扬光大。可悲的是,打城戏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砸烂”。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5)

粉碎“四人帮”后,泉州所有的剧团都恢复演出,唯独打城戏销声匿迹20多年,面临人亡艺绝。1985年《泉州晚报》连续刊登十几篇文章,呼吁抢救打城戏。当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得知笔者原是打城戏演员时,鼓励我抢救这世界稀有宗教剧种。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6)

作为打城戏传人,洪球江责无旁贷。但当时政府不再办国营剧团,便辞去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职务,在妻子黄莺莺(原打城戏著名“刀马旦”)的支持下,用自家房契抵押贷款,自筹资金,招收新生培训,复办自负盈亏的打城戏剧团。然而,复办剧团谈何容易!成立初期,剧团没有固定的办公、演出场所,苟浯村便将防洪堤外一座露天舞台暂借剧团使用,大家在周边用油毛毡搭盖简易的办公室、厨房、宿舍。当暴雨来袭,到处一片汪洋,大家出入要用床板当作渡船。招生也遭遇瓶颈,素质高的考生嫌剧团是民办不愿来,而有些考生艺术天赋差,也不得不接收,因为一个剧团各行当都要齐全。学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无疑增添了教学的难度,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要做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示范。原有的剧团被“砸烂”,连一张纸都没有留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避免剧种异化,剧团努力抢救多个传统剧目:《目连救母》、《陈靖姑》、《李世民游地府》、《卢俊义》、《哭人彘》、《杨家将》、《少林寺》、《收赤面鬼》、《红孩儿》、《三探无底洞》等,尤其是《目连救母》和《李世民游地府》都是解放初被禁演,若不及时抢救,将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的耗资大收益小,国营剧团抢救传统剧目是由政府拨款,而打城戏却落得“立另册”、自掏腰包的境地。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7)

然而,久经磨砺的打城戏并没有因此而日渐衰落,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再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03年10月,经中国剧协推荐,打城戏代表国家赴伊朗德黑兰参加第十二届亚洲艺术戏剧节,上演了打城戏传统剧目《目连救母》。剧场座无虚席,连行人道也站满观众,看到精彩的表演处,爆发出热烈掌声。中国驻伊朗大使刘振堂上台向演员祝贺。当他得知打城戏是民办剧团时说:“你们为开辟国际民间戏剧文化交流新渠道,做出了成就,值得祝贺!”2004年11月,打城戏剧团再次代表国家赴日本参加中日韩第十一届戏剧节,先后在静冈、东京演出,在几千名日本观众及中日韩戏剧专家面前成功地展示了中国古老戏剧的独特风采。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8)

再临灭绝急盼正本清源

虽然打城戏获得了很多殊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打城戏一直生存艰难,剧团翘首期盼政府采取保护措施。2008年6月,打城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欢呼雀跃!但是,随之而来的关于在泉州高甲戏剧团设立打城戏研习所的消息让我们茫然若失。打城戏是国内目前仅存的宗教戏剧,有其很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形式,和高甲戏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一个戏种,把打城戏研习所设立在高甲戏剧团里,这无疑是对打城戏这一古老稀有剧种的阉割和破坏!将这样一个古老稀有的剧种由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来负责其研习所,如何能够保证打城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何能够科学地保护打城戏的独特性?更谈不上什么抢救和继承了!

经典闽南高甲戏(历尽沧桑的闽南打城戏)(9)

我们应该本着对打城戏这一古老宗教剧种的真正保护和继承,使其不致于失传和灭绝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重新对泉州打城戏研习所的设立进行研究,正本清源,以还打城戏一个真正的面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