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师范是:永远的第一师范

谨以此文献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奋斗的先辈们,谨以此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题记

文/杨晓凤

3月24日的长沙,蒙蒙细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毛泽东青年求学的第一师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第一师范”,苍劲有力,这个没有地域的第一,可以是湖南的也可以是中国的,更可以是世界的,饱含赞誉和期许,留下无限的发展空间,进入正门大厅右边是毛泽东题写的“要为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大厅左侧有一个预约讲解室,是目前一师的在校生组织的志愿讲解队,一批批的参观者长龙似的跟在讲解员的后面,一师旧址保留了当年教室格局模样,在这里有各个主题的展厅,展出的基本是历史原物和真实事件,亲眼所见所听所感所悟,感慨感动。

第一师范是:永远的第一师范(1)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底蕴厚重渊源绵长

第一师范,开创了湖湘文化的新纪元,第一师范前身为公元1161年的南宋城南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优秀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晚清重臣湘军首领曾国藩,胡林翼,爱国名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民族革命家,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的黄兴。我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京师大学堂创始人张百熙,1949年在长沙宣布和平起义的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程潜等。都曾求学或任教于城南书院,据统计有14人载入辞海,从师范学校到湖南师范学堂,第一任馆长王先谦,他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的优秀学者。他任馆长期间,引进了一些西方课程,从形式上开创了由旧书院改制为新师范的局面,谭延凯他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1905年夏至1906年冬任学校监督,他倡导新式教育,学校实现了由封建教育向民主教育的转变, 从1904年学校教职员工的展图中可以看到,老师们穿的是官服,戴的是官帽,因为当时这是一所官办的学校,从展出中还可以看到1912年学校课程设置以德育为首,辅以体育、智力和职业教育,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科学和全面,被誉称为素质教育的最初蓝本,当时第一师范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时,在校长孔昭绶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军事训练也纳了体育课程,当时学生进行各类活动的照片,尚有存展。学校的校歌已经传唱百年,歌词/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歌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令人对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肃然起敬,!短短的九行歌词,深藏文化内力,弘扬男儿担当,能孕育出毛泽东等一批伟人实为必然。

第一师范是:永远的第一师范(2)

少年立志走出韶山求学一师

少年毛泽东在韶山读了几年私塾,并喜欢看一些进步的书籍,渐渐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萌生了到韶山以外去读新式学堂的念头。当他确定离开韶山去外求学的主意已定,给父亲的账本里留言写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少年毛泽东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决心,1910年,毛泽东来到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年他17岁。读到梁启超康有的进步文章,特别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众报》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他曾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寓意救国救民为己任。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毛泽东基于爱国热情,毅然弃笔从戎,参加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中的一员,这时他18岁。半年后他以为革命已经成功,于是退出新军,继续求学,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在这里他学习非常优秀,所写的作文常做为范文,但只学习了半年,他认为校规严苛课程有限,决心退学,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自学期间读到了很多进步书籍,第一次接触世界地图,他在地图上寻找韶山,没有找到,湘潭也只是很小的一个点,他想韶山那么小,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民众,整个国家该有多少需要解救的苦难民众。从此,他决心要为全中国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1913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第四师范学校与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毛泽东编入第一师范二级三班学习,1916年2级3班统一编为第八班,毛泽东在师范求学五年半,这里是他在校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求学的最高学府,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非常注重学习的持之以恒,他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自勉,“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养成了很多独特的学习方法,他经常独自来到学校后山的君子亭读书,他称其为静中求学,而与之相反的,那就是闹中求静,当年长沙最繁华的南门口,商贾云集,非常热闹嘈杂,毛泽东经常特意来到南门口,或安静的学习,或大声的朗读,以此排除干扰,培养专心学习的能力。在第一师范学校,五年半时间所写下的文字资料,不下百万字,毛泽东亲笔抄写的爱国诗篇《离骚》,约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毛泽东读后在书上写下的批语就有12000多字,毛泽东1914年所做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主要记录的是修身和国文的新课内容及学习心得,有记录、有点评内容丰富。毛泽东非常珍惜读书时的笔记,毕业后一直放在韶山老家,1927年大革命失败,军阀派人抄毛泽东的家,他的族人怕受牵连,把它放到后山烧毁了,展馆展出的仅47页,还是他的韶山私塾老师毛宇居从火堆里抢救出来的,弥足珍贵。在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常说人生要读好两本书,一本是书本的有字之书,一本是社会的无字之书,他经常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当时第一师范也有关于学生利用假期休学旅行进行社会调查的规定,这和毛泽东的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的想法不谋而合,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好友萧子升利用一个多月的假期,步行900多里,游历了湖南的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对当时的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了调查报告,指出发动群众才能进行社会的根本改造。展馆中一张罕为珍贵的照片,民国7年3月(也就是1919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我在学生志愿导游的指点下找到了四排右二的学生毛泽东,在大幅合影前我也留了影,因为这个日子太有纪念意义,1919年3月相距2019年3月刚好整整100年,这100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为湖南第一师范的这位伟大的学子。

第一师范是:永远的第一师范(3)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深知,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起“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重任,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积极从湖湘文化中寻求答案,他经常到船山学校听进步演讲,利用暑期到岳麓书院寄读。并常和同学们一道去爱晚亭讨论。在探究人生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认识到中西方文化都有它的精华和糟粕,只有独立思考,批判继承,才能收获真理。学生时的毛泽东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每天坚持看书阅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他看书有个习惯,总要带上三样东西,分别是世界地图,英汉字典和笔记本,他喜欢将报上重要的信息抄录下来,遇到自己不知道的外国地理,就及时的查阅英汉字典。并在世界地图上查找到相应的位置,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时事熟知地理。还可以学习英文,可谓一举三得。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激愤,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编印的补充教材奋笔题词《明耻篇》“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达了学子毛泽东忧国与忧民的家国情怀,洗刷国耻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毛泽东在学校读书期间非常注重强身健体,经常在校园的水井打水冬天冷水浴,畅游湘江,自创健身体操,毛泽东以28画生第一次在《新青年》公开杂志发的文章是《体育之研究》,提出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他自创的六步运动,不分场地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主席一生注重锻炼身体,73岁畅游长江,对孩子们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成人们提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担当起改造中国和建设中国的重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初的星火需要点燃

毛泽东是尊师重教的典范,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得到了众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精心栽培,他胸怀劳苦大众,革命成功后任然不忘师恩,一次次资助帮助过他的老师及后人,1952年毛泽东邀请他的老师们登天安门城楼并合影留念,点点滴滴体现主席的重师情怀。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父亲。他曾留学日本,英国等国十多年,1913年春至1918年夏在第一师范教授毛泽东的伦理学和修身课程。他十分器重毛泽东,是毛泽东学习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领路人,1918年杨先生调任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在他的引荐下,刚从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来到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也因此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杨先生病重期间,还致信好友章士钊举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位学生,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杨昌济徐特立等恩师是他革命道路的领路人,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深刻认识到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结交更多的挚友,相互砥砺,共同求索。蔡和森他是第一师范本科六班学生,他与毛泽东与当时第一师范的杰出学生代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他就建党问题,与毛泽东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共产党这一名称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不幸的是1931年牺牲于广州,年仅36岁。1915年毛泽东当选第一师范学友会文读,展出有毛泽东当年撰写的部分文稿、决议原件, 1917年下学期经学监主任方为下推荐毛泽东担任学友会总务。而在此之前,这一职务一直是由老师担任的,毛泽东开创的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由学生担任的先河,毛泽东主持学友会的工作,满腔热情地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期间,他成功组织了生平的第一次军事行动,猴子石缴枪。1917年11月一股北洋溃兵长沙城南集结,第一师范位于长沙南郊。是当时北洋溃兵撤兵的必经之地,情况危急,校方立即下令将全体师生撤出学校躲避。这时毛泽东找到校长孔昭绶说,“外面战事混乱,外出躲避恐怕也是凶多吉少,离校不如护校。”并且主动请缨留下来组织护校行动,毛泽东紧急组织了学校100多名学生志愿军联合当地警察局10多名持枪的警察。利用夜色掩护,迅速包围了北洋溃兵的所在地猴子石。他们一方面鸣枪,一方面用大油桶燃放鞭炮,大造声势,大喊缴枪不杀,本来就是惊弓之鸟的北洋溃兵,根本不敢抵抗,乖乖的缴械投降了,在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毛泽东带领100多名学生智擒了3000多名溃兵。这是毛泽东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充分显示了他日后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所具有的军事指挥天才。毛泽东在一师担任学友会总务期间还带领同学们主办让工人夜间免费学习的学校,工人夜学,为吸引工人们来报名,毛泽东用当时非常少见的白话文起草了一份通知,张学广告。带领同学们到工人的车间宿舍宣传发动。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有几百工友报名上夜学,毛泽东在工人夜学,生动地记载了如何动员工人来上夜学的经过,夜学开学后,毛泽东除负责管理工作,还担任了甲班历史课的教学,他上课非常的通俗易懂,展出的油画所表现的就是毛泽东在上课,给工人讲述工人两字,他说:“你们看工人的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站立的是顶天立地的工人阶级,工人两个字加在一起是天字,象征着工人阶级是天底下最强大的阶级”。以此来换醒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为办好夜学。毛泽东还设计了夜学日志,详细记载了工人夜学活动和总结教学经验,毛泽东将夜校各项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工人们都说毛先生是我们的贴心人。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已经显现出他杰出的才华与才干,杨昌济老师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称赞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黎锦熙也在日记中称赞毛泽东“大可造就”。1917年6月,第一师范进行全校人物互选。在当选的34人中,毛泽东得票最高共得49票。同时德智体三方面都有得票者,只有他一人。特别是言语胆识两项,只有他一个人有得票。1915年毛泽东以28画生的名义在长沙各校发出了一份征友启事,寻求能为祖国牺牲的青年做朋友,两年多时间在毛泽东身边聚集了20多位有志青年,1918年4月14日,他们在长沙岳麓山下刘家台子蔡和森家成立了一个先进的团体,《新民学会》,这是五四时期较早成立的进步社团之一,新民学会成立大会上公推萧子升为主事,毛泽东为干事,后来萧子升赴法留学,新民学会实际上一直是由毛泽东领导的,萧山日记中有关于当时新民学会成立的记载。毛泽东等起草的学会宗旨,“革心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毛泽东撰写的会务报告中也详细的记载了学会成立的目的和方向,新民学会成立以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渴望从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起草向外学习的方针,决定组织会员赴法勤工俭学,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学生赴法留学事宜,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们当年住的地方非常艰苦 。1919年3月17日蔡和森等89人赴法留学,毛泽东组织的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但他本人没有出国留学,其中的原因,在他给同学周世钊信中提到。“对于中国,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如果把时间花费在国内,对国家更有利” 在这群年轻人的心中,充满着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民学会也由最初的一个学术团体,转变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标的革命团体,为湖南的建党建团,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涌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青年。1919年初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在修业小学担任历史课老师。随后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在楚怡小学召开长沙各校代表会。决定成立新的湖南省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运动。展出了湖南学联起草的湖南全体学员罢课宣言,1919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文章,李大钊曾评价这些文章说,“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当今的重要的文字”,《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后,毛泽东紧接着主编《新湖南》。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18年3月皖西军阀张敬尧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在这期间,烧杀抢掠,民不聊生,为领导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毛泽东等人第二次来到北京,他们组织平民通讯社,发出大量驱张稿件,通电宣言等,驱张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张敬尧被迫1920年6月逃离长沙。驱张运动取得胜利,驱张运动也是五四运动在湖南的继续与发展,是一次成功的反军阀斗争。1920年秋毛泽东应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的邀请来到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担任主事,也就是校长。毛泽东任职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为勉励师生当家做主,办好学校,他撰写了一副对联,“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让大家来”。他经常邀请有学问的人来校讲演,他还创办了成人失学补习班,使贫苦工农子弟能够上学。同时,他还主张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亲自带领师生养猪,种菜,打扫卫生,在毛泽东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附小学生代表有任弼时,廖沫沙,毛泽民,毛泽覃。1921年下期毛泽东兼任师范部第22班国文教育。这在当时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被聘为老师,实为破格之举。1920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在第一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举办了极其简朴的婚礼,杨开慧没有花轿,没有喜宴,不做俗人之举,结成革命伴侣,正如毛泽东在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1930年杨开慧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9岁。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怀着巨大的悲痛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中,毛泽东把杨开慧誉为骄阳,可知毛泽东对杨开慧深深眷念和爱

人间正道是沧桑

青年毛泽东在确立信仰的道路上曲折而坎坷,他一度抱有教育救国的梦想。后来受到无政府主义和新村主义影响,最终放弃。毛泽东一师毕业后协助蔡和森继续在岳麓书院办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准备建立一个半工半读,平等友爱的学生新村,但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不会实现。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毛泽东影响非常大,在他们的指导下,毛泽东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阶级争斗》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后来说,这三部书特别深刻,从心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正确的解释。对马克思的信仰没有改变过,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广泛传播,毛泽东组织创办文化书社。展出了文化书社旧址,毛泽东聘请了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等人做信用介绍。同时,毛泽东还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组织。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湖南的大批学生,其中包括刘少奇,夏明翰等,这也为建党做了的思想和干部的准备,毛泽东还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湖南自治运动,虽然运动最终失败。但是,这让毛泽东彻底放弃了社会改良道路的最后幻想,义无反顾的走上革命的道路。从1920年底开始,毛泽东在多封书信中明确表示,要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革命。1921年1月1日新民学会的新年大会召开,会上会员一致同意将新民学会宗旨确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其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何叔衡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只有13位,其中就有三个人,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是湖南一师的。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回到湖南,先后组织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书记,这两个组织是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和革命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省委机关。当时办公地点设在清水塘,展出有毛泽东给团中央的信以及中央局通告,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一百零四周年纪念,长沙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第一师范召开纪念大会,毛泽东作为主持人,在会上作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与中国两次演讲,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的大公报对这一事件的毛泽东讲解做了详细报道。当我步入当年毛泽东演讲的大礼堂,今天的学子们正在礼堂主席台上排练节目,筑梦一师,青春飞扬,幸福的表情溢于言表。在毛泽东读书的八班教室毛泽东的座位上放着一个毛泽东的座位牌提示,只是斯人已去,参观的游客纷纷在教室门前留影,特别是年长的游客有的在抹泪,此情此景,我也潸然泪下。在学生讲解员与我们挥手道别后,我独自一人沿着教室的方向继续往后面的新校区前行,映入眼前的水井依然井水深深,清澈透明,再沿着石梯往后山是宽阔的体育跑道和球场,明亮宽敞的教学楼楼前在苍翠的松柏树丛矗立着巨幅青年毛泽东的雕像,教学楼后面是非常高大的图书馆,建筑上面大型横幅雕刻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当年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的梦想,在这样伟大的地方,我一定要留下自己的记忆,为了把改造中国与世界几个字都放进镜头,路过的学生不烦其厌帮忙找角度,直到7个大字全部进入镜头。参观至此,正是学生们午餐的时间,我想体验一次一师的学生生活,学生餐厅井然有序,非常干净,有多个打饭的窗口,我一问,学生食堂只营业学生,不接受外人入餐,站在我旁边的一位很帅的男生,他看出了我的难为情,说“阿姨您可以用我的学生充值卡消费的”,

随后学生客气礼貌的给我点了菜,很香的吃了一顿第一师范的学生餐。从餐厅出来,看到学生们很安心幸福的样子,相信毛泽东主席在天之灵也能感应到他们为之奋斗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1922年毛泽东辞去第一师范及附属小学的所有职务,离开一师,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5年半,工作两年半,度过了他青年时期非常宝贵的八年时光,在这个底蕴深厚的校园里萌发的革命种子,“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逐步形成并不断明确的伟大抱负。革命的星火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燃遍中国大地。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所受教育和所处社会环境,使他很早就有了对穷苦人生活的感知,年少时就产生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为中国穷苦人民谋得幸福的伟大理想。为中国规划了通过新民主主义建立社会主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带领先辈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推翻了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半封建半殖民的旧制度。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之路,时至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不忘初心,在新一届党的,国家主席的带领下,告别贫困,民族复兴,建设“一带一路”,展示了中国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