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咋读(阳翟怎么读原创)

墨翟咋读(阳翟怎么读原创)(1)

“阳翟”怎么读

□ 刘俊民


  铺陈颍昌史,不能不提到阳翟县(如今的禹州市)。自战国至明代,这个地名沿用了近两千年。

  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阳翟”应该怎么读?

  在字典中,“翟”字有两个音:“zhái”和“dí”。“阳翟”一词如何定音,当地人有着激烈的争议。

  不久前,媒体间流传《禹州别称“阳翟”音读考辨》一文,作者以宋代以来韵书《广韵》《集韵》《古今韵会》《洪武正韵》等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阳翟’的正确音读应为‘yáng zhái’,而不是现在所流传的‘yáng dí’。我们以讹传讹,错得已经太久,现在该是更正回来的时候了。”

  作者说:“要求证‘阳翟’的音读其实并不难,既然这是词汇与音韵学的问题,我们就不妨直接求助古代的音韵学著作,尤其是在先秦之后、明初之前,‘阳翟’这个县名使用期间的音韵著作。”作者引证的资料皆在宋代之后,只能说明宋代以降,阳翟读为“yang zhái”,不能推论出“yáng dí”读音“以讹传讹,错得已经太久”。

  《史记·吕不韦传》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于“翟”字下注道:“音狄,俗又音宅。”也就是说,在司马贞的时代,“翟”以“狄”为本音,但民间念作“宅”。

  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经学家晁说之曾写下《谋归,寄阳翟李九、吕十四兄》一诗:

着身到雍隙,故人在阳翟。

白发何冉冉,清梦徒历历。

有美李将军,诗是万人敌。

家封异姓王,身老二千石。

吕侯几世来,蝉冕必踵迹。

如何此孙贤,早饥而晏食。

门前颍水流,屋上嵩山色。

天以延二老,世人何用识。

祇应尔日来,为我长叹息。

我尝从之游,何难此投帻。

篱下菊黄时,雁背俯可即。

岳寺讲时钟,婆娑且连屐。

  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这首诗的韵脚看出,“翟”与“历”“敌”等字同韵,音“狄”。“色”“帻”诸字古音亦入韵,兹不赘述。

  “翟”字读音争议由来已久,且不限于“阳翟”一词。

  早在宋末,胡三省就记录了“阳翟”读音的变化:“阳翟县属颍川郡。《索隐》曰,翟,音狄。温公《类篇》音苌伯切(宅)。”对翟姓的读音差异,他另有坚持。

  南宋人史炤注释《资治通鉴》,将十六国时期翟真之姓读作“徒历切”(狄),却将翟真叔叔翟斌之姓读作“直格切”(宅)。胡三省尖锐地指出:“读者将安所适从乎!要之,诸翟出于丁零。丁零,狄也。狄与翟同,从徒历切为是。”

  一家人的姓氏当然应该同音。胡三省认为“翟同狄”。但在他生活的时期,翟姓读“宅”已是常识。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这样标注翟姓读音:“《姓苑》本音狄,后改音宅。”《姓苑》乃南北朝时何承天所撰,可见当时翟姓还读作“狄”,但到了唐代,已经改为“宅”音了。

  其实直至今日,翟姓仍在局部地区保留着“狄”音。经网络检索,徐铁生博文《翟姓的四种读音》称:“现在有的地方翟姓还读‘狄’,例如河北阜平,福建宁德,云南江川、昭通等地。吴方言区许多地方(例如上海市)翟姓也读‘狄’。”“海门发布”的博文则称:“海门有两大族群,即沙地人和通东人。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连翟这个姓读音也不一样:沙地人读作‘狄’,通东人则读作‘宅(直)’。”

  “此字之声,其讹久矣。”明末大儒顾炎武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今翟姓音泽(宅),乃相沿之误……姓本音狄,后人姓乃音泽也。今江南人犹作狄音。”

  资料表明,至少在唐代,“阳翟”与翟姓之“翟”均出现了“宅”音,但人们也知道,这个字本音为“狄”。

  “狄”音与“宅”音,声母、韵母皆不相同,是什么原因让它们产生了“讹变”呢?这必须从音韵学一般规律中寻找答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当然是押韵的。后人依自己的言语环境读《诗经》,常常出现不入韵的情况,想当然地换个读音,称作叶音。后来,人们认识到,语音是随时空而变化的,而且是系统整体地发生着变化。明末,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称,“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故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到了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断言“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期(音韵学上指先秦两汉)舌音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分别为声母代表字),而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也就是说上古只有d、t、n、l,没有zh、ch、sh、r。大约在6世纪,由“端透定”分化出“知彻澄”和“照穿床审禅”中的一部分,到了元明清便汇合成了zh、ch、sh。

  也就是说,先秦两汉时期“翟”只能读作“di(阳平)”,“zhai(阳平)”这个读音是后起的,汉代以后才产生的。

  至于“狄”的韵母“i”和“宅”的韵母“ai”,也存在相近的演化关系。如《诗经·郑风·子衿》中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佩”“思”“来”三字,在上古时期属于同一音部(之部)。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在悠久的历史中,阳翟在汉代之前只能读作“yáng dí”,之后读音逐渐演变,唐宋时期就以“yang zhái”为标准了。这种变化,并不是毫不相干的字音置换,而是遵从着一定的规律性。好比昆虫经过了蜕变,还是同一个生命在延续,但外貌已大不相同。

  宋代以降,字书明确指出,阳翟县之“翟”音“宅”。但晁说之诗句也表明,“狄”音仍在文学创作中得以沿用。正如今天部分方言中,依然保留着翟姓古音。字书可作为一般现象的总结和规范,但不能覆盖全部事实。

  今天,禹州人普遍把“阳翟”读作“yáng dí”,个人之见,并不算是错误,因为本音如此。另外,正音也需从众,既然“dí”音已在阳翟故地广泛流传,何必纠正?

  我们也要明白,唐代至明初(包括颍昌时期)的日常应用中,“阳翟”应念作“yáng zhái”。县名废弃既久,这一读音未能在现实生活中存续,才有了新争议。

  关于“翟”音的争议过程,是对一种变化的认识、接受过程。种种困惑与争议,从变化产生的那一刻就已经产生,但发现其间的规律,解决问题直至放下问题,是如此漫长,如此艰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