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

《窦娥冤》故事梗概

元 关汉卿

古代汉朝时期,穷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

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1)

  但是张驴儿爷俩是当地流氓,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因有救命之恩,蔡婆婆又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没过几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

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不舒服要呕吐,就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几下就咽了气。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恼怒不已,便把杀人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2)

  楚州知府贪赃枉法,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不问青红皂白便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大了,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于是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3)

  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刽子手行刑后。窦娥的鲜血竟然一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当时围观的百姓暗自称奇。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那时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惊呼:“这窦娥真是冤枉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4)

  接下来,楚州果真大旱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为窦娥抱不平,直到窦娥的父亲窦天童在京城做官返乡,窦娥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5)

  窦娥原型为汉朝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寡妇周青。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

西汉年间东海孝妇冢,现位于城东外环路旁,坟冢高五、六米,周长80米,占地近半亩,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一个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绪”的年号,碑文还依稀可辨:“汉东海孝妇之故里也……千有余岁矣”。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6)

  据传说孝妇在没嫁过门之前,丈夫就已经患病不能下地农活,将她娶过门来之后料理家务,谁料不到一年的功夫丈夫就死去了,只剩下婆婆,婆媳二人相依为命。

有一天,孝妇在挖野菜回家的路上捡到一枚铜币,随即用这枚铜钱买来二两香油,她将挖来的野菜洗净,再加上香油后端给了婆婆吃,谁知道野菜与香油掺在一起产生了毒性,婆婆吃了以后在晚上就突然死去了。

这时候孝妇的小姑子认为是嫂子害死了她娘,就到县衙告状说是孝妇想改嫁有意害死了母亲,那时候昏庸的县令不分青红皂白就决定处斩孝妇。

于是孝妇被冤杀,后来流出的是白白的血液,好心的人们把孝妇安葬在婆婆坟墓的西边,可谁知一夜之间两个坟墓就合为了一体,成为一个封土高大的墓冢!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哪年(窦娥冤的窦娥原型是郯城人)(7)

关于“窦娥冤”的另一版本

于定国的父亲于公与“窦娥冤”

于定国,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东海郯人,任丞相八年,为琅琊登上丞相宝座第一人。他父亲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于公应该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不是他的真实姓名,因他执法公正,慈爱人民,后人还为他建了“于公祠”。

于公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审“孝妇冢”案。

东海郡有个孝妇,年轻守寡,侍奉婆母恭谨有加,婆母劝她改嫁她不答应。后来婆母为不拖累儿媳,自己上吊而死。官府将孝妇逮捕,以毒刑拷打,致使孝妇屈打成招而获罪。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几年,且以孝敬闻名乡里,足以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于公的意见,于公多次与县官争辩未果,孝妇被冤杀,于公一怒辞官回到乡里高大庄。新太守上任重审此案,于公找出全部档案,新太守查明真相,并亲祭孝妇冢,使孝妇的冤情得以昭雪,天空也即刻降下甘露,缓解了孝妇死后当地延续了三年的大旱。

这也是后来成为元曲《窦娥冤》的原型。


作者后记: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汉朝就有贪赃枉法、屈打成招,含冤而死的窦娥也只能托梦给已做官的父亲,替自己洗清冤案,令人唏嘘。

(高鹏程 搜集整理 2020.02.13)

编辑:【教育会客厅】 郑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