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给咸丰帝解难题(咸丰皇帝鼓励大臣说真话)
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即位。
咸丰皇帝即位之初,颇有振作之心。他罢斥了朝廷里的主和派代表人物穆彰阿、耆英,大胆任用肃顺等改革派官员。他每天勤奋工作,亲自批阅奏章,不像父亲道光皇帝那样,在晚年时主要靠军机大臣拟旨。
不仅如此,咸丰皇帝还下诏广开言路,鼓励大臣说真话,给朝廷提意见,“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
一石激起千层浪。咸丰皇帝这个决定,就像一股清新的微风,吹进让人昏昏欲睡的政坛。就像曾国藩所言:“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一时之风气,有不解其所以然者。科道间有奏疏,而从无一言及主德之隆替,无一折弹大臣之过失。”这是说,十年来,大臣从来不说国家有什么严重问题,地方上有什么弊病。负责进谏的官员,也从不指出皇帝的失误,弹劾大臣的过错。
包括曾国藩在内,许多大臣都奋笔疾书,积极建言献策,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到咸丰皇帝的案前。曾国藩接二连三地写了《应诏陈言疏》《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疏》《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等多道奏疏,从政治、经济、社会、财政等方面,对清朝面临的各种危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一一提出对应之策。
对于这些奏折,咸丰皇帝最初还看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奏折摆在他面前时,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到了后来,大臣再给他提意见,他要么草草读一个开头,批个好,扔在一边;要么直接就驳回了。
更有甚者,咸丰皇帝在召见大臣时,动不动就说“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一幅“大清是我的,我爱咋地就咋地”的样子。
对于咸丰皇帝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曾国藩很不满意。1851年,曾国藩已经40岁出头。在官场混了10多年的他,照说也该有了处事圆滑的生存技巧,但他在关键时候,还是显现出“愤青”的一面。曾国藩决定,再上一道措辞激烈的奏折。
这封奏折叫《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在奏折里,曾国藩将矛头直接对准咸丰皇帝,指出了他存在的3个缺点。一是精于小节,疏于大计。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此三者,辨之于早,只在畿微之间;若待其弊既成而后挽之,则难为力矣。”这是说,这3个缺点如果及早改正,还不怕。任由发展下去,形成了弊病就无能为力了。
咸丰皇帝收到曾国藩的奏折后,是什么样的反应?《曾胡谭荟》记载:“帝览奏大怒,大怒,捽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咸丰皇帝的暴脾气当场就发作了,将曾国藩的奏折扔到地上,马上召集军机大臣,要治曾国藩的罪。
平心而论,曾国藩这封奏折的确犯了大忌。唐朝、宋朝、明朝时期,大臣经常上奏折批评皇帝,皇帝并不会觉得是对自己的冒犯。可到了清朝,君臣之间,界限分明。大臣再也不敢像前朝那样,动辄对皇帝进行批评了。别说批评,就连寻常奏折,在撰写时也要字斟句酌,反复考量,生怕一不小心就犯了皇帝的忌讳,搞不好人头掉地。
眼看曾国藩大祸临头,幸好祁寯藻、季芝昌等大学士站出来帮他求情,平息了咸丰皇帝的怒火。后来,咸丰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颁发了一道上谕,在为自己辩解之外,还是表扬了曾国藩一番:“曾国藩条陈一折,朕详加披览,意在陈善责难,预防流弊,虽迂腐欠通,意尚可取。”
咸丰皇帝最后交底了:“朕思为君之难,诸臣亦当思为臣之不易,交相咨儆,坐言起行,庶国家可收实效也。”当皇帝有皇帝的难处,当大臣也有大臣的不易。咱们以后就好好干吧。
不过,虽然这次咸丰皇帝没有为难曾国藩,可后来还是给他穿了不少“小鞋”。曾国藩开创性地建立了湘军,成为抵抗太平军的中流砥柱,咸丰皇帝却一直舍不得给权,一度还气得曾国藩离开军队,回老家奔丧。咸丰皇帝在死前一年,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奏稿》《清史稿》《清实录》《曾胡谭荟》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