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最新诉求(民办教师岂能漠然视之)
网上关于民办教师问题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为一名在农村从教已四十年,曾经的民办教师,我来谈谈民办教师的酸甜苦辣——
二、民办教师的历史地位作用与构成
原民办教师在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国家层面的官方文件早已定性定论。一个是1992年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41号文件,其表述为:民办教师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个是国办发【1997】32号文件,其表述为:民办教师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发展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和关心民办教师,提出了“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目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保“两基”、促“两全”的重大举措。
图片来自网络
应该说,国家有关部委的定性结论非常准确,在当时的条件下,民办教师不仅是不可或缺,更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因为当时在这些中小学校中,特别是农村小学,民办教师挑起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大梁,他们的辛劳和无私,我们是耳闻目睹和深有体会的,所以,对原民办教师的这一历史定位是基于历史事实得出的客观正确的结论。
至于网上有人吐槽:民办教师都是村镇干部的亲属和关系户,都是些误人子弟混日子的……我现就我所在地区的情况谈一谈民办教师队伍的构成问题。
民办教师队伍构成大致有三类:一是当地相比之下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如老初中生,高考落榜回乡的高中毕业生等,这类人占其绝大多数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毕竟,学校要考虑“必须能教书”的问题;二是一些下乡知识青年(虽然是临时的),各种原因回乡村的一些“七站八所”的人,这类人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我上小学和初中时,当时的民办教师中就有两名下乡知青,一名复员军人。这些人的素质也不是特别差;三是所说的关系户,这类人大约占百分之十左右。纵算有些民办教师是凭关系来的,也不一定都是特别差的。当时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前门进来的不一定都是好货;后门进来的也不一定都是次货。就算是次货,毕竟人家有关系有后台,就在学校敲敲钟,打打杂,就没必要安排人家上讲台丢人现眼了。
以我上村小学村初中时为例,当时学校有36名老师,其中公办教师4人,民办教师32人。有一年是公办教师当校长,后来校长和教务主任一直都是民办教师担任。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小学、初中都在本村学校上的。记得当时我们村与周边村相比条件要好一些,也有周边四个村的孩子到我们这上学的。从一年级到七年级(当时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都是双班,最高峰时达到746名学生。
由此可见,当时的农村教育,几乎完全是民办教师在支撑,丝毫没有夸张!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和建设者。就算没有多大的成就,但他们让乡亲和孩子们脱盲识字总没错吧。没有他们的倾心付出,当时农村不知还有多少人无学可上,无知可求。何况,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根本无法支付他们应得的薪酬,只是由村小组比照村民计工分。也就是说,以农民的身份干着知识分子的活。可以肯定的是,二十多年前的那二、三十年,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延续,是得益于无数民办教师的辛勤和汗水的!无论社会怎么进步和发展,都无法忘记和抹灭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在民办教师的心中,辛勤和付出大都没有计较,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转为公办教师,有地位有尊严的更好的教书育人,然而,在“民转公”的追求中,大约有一少半的人得偿所愿,还有一多半的人或满腹委屈,或遍体鳞伤,未能民转公,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关于民转公的艰难与坎坷,下篇再叙。谢谢各位条友!
十年前的某乡村小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