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解释 文言文专题系列

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演变的有一个特点。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词语不很丰富,并以单音词为主。所以,人们使用语言时,往往以一个词代替两个或几个词使用,也就是一个词赋予它几种意义。因此,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一个词语具有的几种意义之间,关系不等,有密切的,有不很密切的,有疏远的,或没有联系的。因此,它们的用法也往往不同。如“该”字,在中古以前当“完备”讲;近古以来,又有了“应当”的意义。显然,这两种讲法,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文言文中一定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掌握常用词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及每种意义的用法是很重要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归纳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词(即)字的假借。二是词的引申。一个具有几个意义的词,其中一个是这个词的本来意义,即最初造字时赋予它的意义,叫做“本义”。其它几个意义时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恶,叫做“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有远有近,由于意义不同,用法也不同。如: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解释 文言文专题系列(1)

七发

《七发》中“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听说太子贵体不好,现在稍好些了吗?)

句中的“间”字在句中用的是本义“间隙”的意思。病有间隙,就是有好转减轻了。用现代语译时,可将“间隙”的意思讲作“稍好些”或“减轻些”。所以“少间”乎,可译为“稍好些了吗?”

“间”字,除本以外,还有“中间”、“离间”、“暗里”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从本义“夹缝”、“间隙”引申出来的。如:

《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事,当前的人会去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句中的“间字是“中间”的意思,可讲作“参与”。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解释 文言文专题系列(2)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中“汉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汉王……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

句中“间”字做动词,可讲作“离间”。

《陈涉起义》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句中“间”字作形容词,可讲作“暗里”或“偷偷的”。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解释 文言文专题系列(3)

鸿门宴

《鸿门宴》中“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从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道走。)

句中“间”字从“暗里”这个引申再引申,做名词“小道”,可讲作“抄小道”。

文言中,凡具有多种意义的词,跟“间”字一样,都有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逆”字,本义是“迎”的意思。古人称迎接旅客的处所为“逆旅”(今日的旅馆),用的就是“逆”的本义。

词义引申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词义范围的扩大;一种是词义范围的缩小;一种是词义的转移。

词义范围的扩大是指一些词在发展变化中,词义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含有原来的意义,而又具有了新的意义。如:“侄”,本义是女子队兄弟儿子的称呼,后来,扩大为男子对兄弟的文字,再后来又扩大为同辈亲友的儿子等。还有“河”、“灾”等等。

词义范围的缩小是指一些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其含义逐渐缩小,又所包含的多种意义,而只具有其中一、二种意义了。如“嫁”,原来是用于男人和女人;但后来只指女子婚配到男方家为“嫁”。还有“金”、“禽”、“祥”等等。

词义的转移是从甲义到乙义的转移,本义和转义之间没有类属 关系。如“行李”,原来指“外交使臣”;后来指住宿用的“被褥”。由“指人”转到“指物”。还有“牺牲”、“信”等等。

一词多义,一个词的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是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有的是从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而且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有的转移。这样就导致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有时甚至不容易辨认出同本义的关系。词的本义是个中心,许多引申义是环绕着这个中心而延伸的。本义和引申义形成了一个词的词义系统,而本义好比是“纲”,引申义好比是“目”,抓住本义,就会纲举目张。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解释 文言文专题系列(4)

一词多义,“厉害了我的哥”,让我怎么理解古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变化,就可以把一个词的许多意义贯穿起来,不再把各自不同的意义看作是一些孤立的互不相关的意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可以避免理解文言此时粗心大意,误解文章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