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之锤前大灯的奥秘(雷神之锤为攻坚战而生的卡尔臼炮)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出名的德军重型臼炮。其600毫米的巨大口径和短身管猪鼻式炮管成为其典型特征,卡尔臼炮是战争历史上所建造的最大口径的重型臼炮。
德国为了对付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从1935年起就投入到了新型臼炮的研制中,次年3月又提交了一份可行性建议书。预想方案中最夸张的部分就是这种800毫米火炮发射的炮弹居然重达4吨。这么重的炮弹当然被军方否定,后者要求重型臼炮最大射程达3千米,火炮进入阵地的时间要小于6小时,而且要装在自行履带的底盘上。
尽管这些要求意味着莱茵金属公司要彻底改动前方案,但对复杂机械有天然兴趣的德国设计师却因此而热情高涨。1937年8月“4号方案”出台,火炮口径降到600毫米,炮弹重2吨,装药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标准射角55°~75°,采用履带式自行底盘。
底盘是个有争议的部分。设计师曾坚持把火炮拆卸成几部分运输会更方便,但组装时间却不止6小时,所以最终该炮采用了履带式自行底盘。很快,军方就以“040号设备”的制式号批准生产。这时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负责参与生产指导的炮兵将军卡尔·贝克。他对这种重炮寄予厚望。他认为一旦集中使用数门重炮肯定是无坚不摧。不过他担心生产进度赶不及战争爆发,于是建议打破先预产再量产的常规,先生产6门火炮。在他一再坚持下,这个完全打破标准程序的建议得以通过。6门火炮按时完工。这也是将这种重炮命名为“卡尔”的原因。
6门“卡尔”重炮从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尔”的统称外,每门炮都还具有极具北欧神话色彩的个性化名字。一九四零年五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不久莱茵金属公司又展示了“卡尔”必不可少的四号坦克底盘弹药搬运车。这种搬运车安装了机械吊臂和特殊的炮弹运输夹,可以在战场上直接为臼炮补充弹药。
“卡尔”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一开始“卡尔”使用的是弹长2.511米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弹,重2.17吨,内装280千克高爆炸药。这种炮弹有1号和4号两种发射药可选择,1号发射药可打2840米远,4号发射药能打4320米。
新式的轻型混凝土穿甲弹于1942年服役,弹长1.991米,弹重1.7吨,内装200千克高爆炸药。虽然装弹药量减少了,但新型的5号和9号发射药使其射程可达6640米、弹头在飞行末段垂直下落,最大可击穿2.5m厚的混凝土层,然后在延迟引信作用下爆炸。
每门“卡尔”臼炮配19人的炮班,其中指挥官1人,炮手18人,另外底盘还需要正副驾驶员各1人。在战争末期,每两门“卡尔”炮编成一个连,但是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况下基本没有作用。炮战中最忙碌的还是炮手。尤其是每次发射后都要将炮管恢复水平位置才能再次装填。不知是设计时的一个疏漏,还是有意之为,火炮俯仰居然要炮手像操作普通的野战火炮那样靠手转动摇柄来实现。
在激烈的野战条件下转动105毫米或155毫米的榴弹炮的摇柄都已经十分辛苦了,何况是超级大炮。在这种强负荷的作业强度下,炮手即便竭尽全力,炮身每次俯仰动作也要耗时4~6分钟。臼炮的操典规范上写明的标准火炮射速为6发/小时,即每十分钟发射1发炮弹,这也应该考虑了手动摇柄这一因素。
相比而言装填还算轻松。“卡尔”是后装填,送弹等环节都有液压机械助力,,通常先用4号弹药输送车将2吨多重的弹头吊到炮尾再用专门的推杆推弹入膛,最后塞入发射药。“卡尔”它自身只能携带两发炮弹:炮膛一发、后部吊车一发、弹药搬运车最多可载4发炮弹。
根据不同口径的炮管,卡尔火炮共有四种炮弹可以选择。装备600毫米炮管时可以分别发射轻、重两种混凝土穿甲弹,600毫米轻混凝土穿甲弹重1.7吨,弹头内装220公斤炸药;而600毫米重混凝土穿甲弹重达2.17吨,弹头内装289公斤炸药。安装540毫米长炮管时则可以发射重1.25吨的轻型混凝土穿甲弹以及一种高爆弹。
想象一下,以吨计算重量的炮弹可以对敌方的工事产生多大的破坏效果?我只能说一发炮弹就能将一座楼房被彻底炸平......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以后,德国军队开始全面入侵苏联,苏联军队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布列斯特要塞的苏联守军还是依托坚固的要塞和堡垒做出了顽强的抵抗,久攻不克的德军终于找到了一个让卡尔臼炮一展身手的好地方,6月27日,德军用调来540毫米和600毫米口径的卡尔臼炮分别把中1.7吨和2.5吨的巨大炮弹倾泻在了布列斯特要塞的头上,对苏军的防御工事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破坏,为德军成功攻克该要塞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布列斯特要塞尝到甜头以后,德军对卡尔臼炮的攻坚能力十分赞赏,在长达250天的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中,当德军对要塞久攻不下时,1942年3月,第833重炮营又奉命支援塞城攻坚,4月18日,几辆“卡尔”到达指定射击位置的151高地附近。德军第22工兵连用了22天为它构筑射击阵地。其间,德军运去了72发重弹和50发“轻弹”。6月2日起,这种“超级巨炮”开始轰击。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这122发弹全部打完。后来又运去79发弹,射占75发。
此次作战古斯塔夫列车炮也参与其中,然而作战中,古斯塔夫巨炮发射的炮弹由于精度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反倒是卡尔臼炮在6月6日的作战中用一发重达2吨的混凝土穿甲弹击中了要塞“30号”炮台的2号炮塔,使该炮塔由于装甲变形而无法转动,丧失了作战能力。正是在卡尔臼炮这类超级重炮的轰击下,苏军的火力优势逐渐丧失,最终导致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失守,而曼施坦因也在卡尔臼炮的帮助下获得了“塞瓦斯托波尔征服者”的命号。
1944年8月1日,波兰人民起义军对德国占领军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武装起义。只几天时间,起义军便占领了许多重要市区,德国人有些吃不消,随即调集重兵镇压华沙起义军,而这些前去镇压的军队中就包括了装备了卡尔臼炮的第628和第428重炮兵连。结果起义很快就在训练有素的德军和重炮的狂轰下瓦解了,此次镇压造成了18000余名波兰起义军和超过250000平民的死亡,德国方面也付出了17000余人死亡,9000余人受伤的惨重代价。
从卡尔臼炮的设计思路来看,这款武器仍然带有很浓郁的一战思维,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落后作战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坦克装甲车辆的大规模运用,陆军作战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闪电战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化运动作战方式取代了一战时期相对静止的堑壕战和要塞攻坚战,这极大限制了卡尔臼炮这种火力与机动性严重失衡的武器的作战效能。虽然在布列斯特和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坚战中卡尔臼炮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种攻击坚固要塞堡垒的作战毕竟不是二战的主流作战形式,因此卡尔臼炮战争全局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从欣赏一件武器的角度来看,卡尔臼炮确实堪称一件那个时代的军事工业精品。要想让一台重达124吨的钢铁巨兽以自身动力行驶并能够把重达两吨的弹丸抛射到六公里外的地方,这不仅要求具有超高的工业制造水平,更是对制造者的想象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战争已经结束七十余年,硝烟散尽后我们再来欣赏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武器时,内心仍然是充满了震撼感,相比当下那些外形科幻、杀人于无形的各种导弹和无人机,我想卡尔臼炮这种充满机械美感的巨大火炮才更能诠释男人独有的钢铁情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