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前海地图(深圳往西大有文章)

5月17日,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前夕,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海上箱梁架设取得新突破,海上非通航孔桥架设高度最高的箱梁架设完成。

目前深中通道已完成海上箱梁架设173片,为2024年如期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南山前海地图(深圳往西大有文章)(1)

“东西两岸架彩虹,伶仃洋上唱大风。”

一边是深圳宝安南山,一边是中山马鞍岛,飞驾珠江两岸的深中通道,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黄金走廊。建成后,深圳与中山之间的车程仅需半小时。

不难想象,未来的这片湾区海域一定是车流穿梭不停。而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为我们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深圳往西,大有文章!

01

环珠江口

“黄金内湾”浮现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

如果将大湾区“9 2”城市视为一个经济体,那么其经济体量已与韩国相近。然而,大湾区内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珠江口西岸城市的GDP总量只有东岸城市的1/5。

未来的大湾区,如何通过战略调整实现更平衡的发展?

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这两个“1”加上与时俱进的9个方面重点工作,就是广东省委自2018年就提出的“1 1 9”工作部署。它被外界视为这个经济大省的“施工图”。

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9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新的起点上,“更新”了“1 1 9”施工图。在部署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这一重点工作时,报告提出:

要提升一体化的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环珠江口 100 公里的“黄金内湾”浮现,这将是珠江口两岸地区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广东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这个突破口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首要就是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的互联互通,或者说需要更多的“深中通道”。

02

全天候跨江通道

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在过去40多年里,珠江西岸城市不仅处于大湾区的交通末梢,而且在产业承接上也处于大湾区的传播末端。

但随着全天候跨江通道体系、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建设的推进,这一状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

与珠江东岸的联系方面,除了虎门大桥连接两岸,2018年港珠澳大桥开通,深中通道也计划在2024年建成通车。

据悉,深圳至珠海城际铁路(深珠通道)也已经开始论证规划,而规划中的中虎龙城际将贯通中山、东莞、深圳(龙岗)。

水上通道方面,深圳机场码头—中山港、深圳机场码头—珠海九洲港等航线也渐次开通。

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提升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统筹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莲花山通道建设,构建以广佛—港深、广佛—澳珠以及珠江口跨江通道为主轴,覆盖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城镇的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南山前海地图(深圳往西大有文章)(2)

图源: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

广东省交通规划方面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从规划原则来看,两岸各城市均至少建成一条跨江通道,基本形成公路、铁路、市郊轨道等多方式、全天候的跨江通道体系,实现两岸城市一体化衔接,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形成1小时交通圈。

而对于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则提出,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东联海峡西岸、联系长三角地区,西通桂滇黔、连接成渝地区,北达湘赣鄂、连通京津冀地区的“三横四纵” 综合运输通道。

就在5月19日零时,京广空中大通道全面建成启用。这一南北空中大通道,一头连着京津冀地区,一头连着粤港澳大湾区,预计可为两大城市群及沿线地区航班提升近40%的空域容量。

这一空中走廊,也是一条经济、科研、教育等各种资源的交流线。深圳都市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董威认为,它可以将两大城市群更有效地链接在一起,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

“以广深佛莞为代表的大湾区内地城市群,是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的最主要的地区之一,京广空中大通道的启用,将为“湾区造”的发展创造更大潜力。”董威说。

不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新战略、新理念。

03

“环湾科创带”

让科创湾区加速前进

“黄金内湾”,从科创的角度看,又是一个“环湾科创带”。

在全球四大湾区(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科研湾区”与“创新型湾区”的特点,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支点。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漩涡中心,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力,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是科创湾区走稳走远的两大关键。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科创体制机制和要素的多元性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成也萧何”关键优势,但如果各种创新要素不能高效便捷流通,不能凝聚强大的科创聚合力,也有可能成为“败也萧何”的重要短板。

因此建议以“环湾科创带”推动科技协同走深走实——

在广深港澳科技走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深港对接,深度链接新界北科创规划,联动东莞、佛山、江门、中山等,打造从前海的科创总部高地、到深港河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沙头角文化科技群落,再到横琴的环湾科创带。

南山前海地图(深圳往西大有文章)(3)

图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这份研究报告的执笔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认为,打造 “环湾科创带”,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外,更要以“区域科创共同体”推动湾区共享创新。

曹钟雄认为,下一步,应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构建能够支撑世界科创湾区的区域科创共同体,实现关键领域全生态链、全产业链湾区布局,“拼船出海”,实现区域共建的“制造生态”和区域共享的“科创生态”。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以共享创新的范式变革,走‘先强带后强’的创新之路,建设全球顶级的科创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曹钟雄说,新起点需要新理念、新战略。

根据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广东大力推进的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等多个产业集群都是横跨珠江两岸城市群,并且需要两岸城市协同发力的。

规划纲要还明确,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珠江口东岸深化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珠江口西岸要素聚集能力,在珠海、中山、江门等地规划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什么样子?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那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人民币;独角兽企业预计将超过100家,基本实现赶超纽约湾区,看齐旧金山湾区;“专精特新”企业预计将超过1000家。

参考引用材料: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报告;南方新闻网:《粤港澳大湾区将再添跨江通道》。

主笔 / 郭保瑞

编辑 / 杨梦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