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不该杀的三人(诸葛亮对梁甫吟中)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不仅仅因为《三国演义》的刻画,在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很厉害,总揽蜀汉的军政大权,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抽空去曹魏境内浪一浪。但是因为诸葛亮要管的东西太多,最后劳于军务,病逝于五丈原。
其实在为刘备忙前忙后之前,诸葛亮还是有一段很舒服的日子,没事种种地,参加一下荆襄士林的文化沙龙,过得很happy。期间诸葛亮很喜欢念一首诗,也被后人视为诸葛亮唯一的诗作,那就是《梁甫吟》。
聊一聊《梁甫吟》这首诗
《梁甫吟》到底是不是诸葛亮亲自写的,这个小编不好说。但《梁甫吟》确实是诸葛亮非常喜欢念的一首诗,以至于在《三国志》中也提了一笔。
小编以为,从《梁甫吟》上或多或少能够折射出诸葛亮的早期的思想和志向。我们首先来看看相关的史料,和《梁甫吟》这首诗。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诸葛亮虽然在荆州南阳邓县定居,也完美融入到荆襄地区的文化圈子,但诸葛亮的老家是徐州琅琊国阳都县,袁术、刘表支持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到扬州,又被汉室认证的“正牌”豫章太守朱皓所逼,这么来到荆州。
而阳都县原先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地盘,诸葛亮创作(不确定)、吟诵这首《梁甫吟》,或许就与诸葛亮的故乡处于齐地,受齐文化影响有一定关系。那么《梁甫吟》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梁甫吟》中的故事——“二桃杀三士”
《梁甫吟》很明显是一首叙事诗,里面讲了一个典故,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这是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下面小编就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在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分别叫做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勇士悍勇非常,都立下大功,但也都养成恃功而骄的性格缺陷。
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就对齐景公说,这三个勇士虽然好用,但是太桀骜不驯,这样的勇士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危害到国家,应该尽早除去。
齐景公被晏子说动,但害怕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临死前的反扑。晏子就针对三人傲慢、暴躁的性格,想出一招智取的手段。他给三人送过去两个桃子,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可以论功分桃。”
分桃的人有三个人,桃子只有两个,肯定有一个人吃不到桃。晏子的意思就是挑起他们火并。这么浅显的道理三人没道理看不出来。桃子不重要,面子很重要,这条计策对齐国三勇士来说就是阳谋。
公孙接首先说,自己曾与猛兽、幼虎搏斗,这份功劳有资格吃桃,于是先下手拿走一颗;田开疆随后说,自己多次带兵击退侵略齐国的敌国军队,凭这份功劳,也能够吃桃,又拿走一颗;古冶子反应有点慢,可能还没组织好语言,到他那里桃子都没了。
古冶子不甘人后,但象征荣誉的桃子被前两个人拿走了,不由得大怒道:“我曾经跟着国君渡过黄河,突然钻出一个大王八叼住马车的左马,当时还是我入水搏杀掉这只大王八,左手拽着马尾,右手提着鼋头,从水中跳出来。凭借这份功劳,我凭什么不能吃桃?你们两个快把桃子还回来!”
公孙接和田开疆一听,感到十分羞愧,说道:“我们勇猛不如你,功劳也赶不上你,拿走桃不让给你,是贪婪;做了这样的事苟活,是懦弱。”于是二人把桃子让出来后都自杀了。
古冶子看到公孙接和田开疆自杀,也感到很羞愧,叹息到:“二人都死了,唯有我独活,是不仁;顾忌别人的看法,夸耀自己的功劳,是不义;对自己不满意却苟活,是懦弱。”于是古冶子也自杀了。晏子就靠这个小小的手段,除掉三个让齐景公忌惮的勇士。
诸葛亮在《梁甫吟》上的寄托
《梁甫吟》是不是诸葛亮所作,这个存疑。但诸葛亮经常吟诵他,肯定有感情或者志向上的寄托。
关于诸葛亮在《梁甫吟》上的寄托,有两种说法。一是诸葛亮认可晏子的做法,赞赏晏子“二桃杀三士”的高超阳谋。“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诸葛亮虽然躬耕于南阳,但内心中也有出仕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
这一点从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就能看出来。管仲帮助齐桓公 称霸,乐毅帮助弱小的燕国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二人都是流芳后世的风流人物,诸葛亮也想做这样的人。他是认可《梁甫吟》中晏子的权谋的。
还有另一种说法,站在上述说法的对立面。诸葛亮同情自杀而死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讽刺施展阳谋的晏子。
《梁甫吟》中“一朝被谗言”一句,感情色彩已经非常鲜明了。
这种说法可以从两点上看出来,第一、诸葛亮后来也成为蜀汉丞相,但他对待李严、杨仪、魏延这样的桀骜不驯之人没有采取晏子那种谲智的手段,而是安抚、周旋,打击李严的时候也是堂堂正正。可以看出在用人这一点,诸葛亮和“二桃杀三士”中的晏子是不同的;第二、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可问题是管仲和晏子齐名,都是齐国名相,被并称为“管晏”。诸葛亮不自比“管晏”,而自比“管乐”,也说明他对晏子是有一些不认可的。
综合来看,小编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参考文献:《三国志》、《晏子春秋》、《释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早年心志及行迹的历史考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