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自由基与癌细胞(一滴血体检查癌细胞)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 李擎天

我们会从一些媒体或者宣传材料中看到“一滴血体检”的说法,声称只需要指尖采集一滴血,就能够检测人体许多疾病、亚健康状态,比如像癌细胞、糖耐量、自由基、异型细胞等等指标。那么,这种体检可行么,其报告的结果可信么?

氧自由基与癌细胞(一滴血体检查癌细胞)(1)

“一滴血体检”做的最有名的,是Bradford的“QY-MDI”系统,该系统宣称通过对一滴指尖血的检测,可得到有关血脂、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免疫相关疾病的有效信息。

一滴血的体积大约是50微升,人体的血液总体积大约是4500毫升,也就是说,一滴血的量占到人体血液总量的90000分之一。平时我们在医院抽血检查时,随检查项目不同,采血量大约在2毫升到20毫升左右,占到人体血液总量的2200到220分之一;这个量是一滴血的40到400倍。事实上,这个采血量能够得到的信息也可达到一滴血所得信息的数十倍。仅就这一点而言,您会选择一滴血体检么?

我们先来看癌细胞,血液中的主要细胞是红细胞和白细胞,以及可能有一过性的衰老细胞以及被白细胞吞噬的衰老细胞残片。白细胞自身的肿瘤是白血病,仅就比例而言,一滴血中找

到一个癌细胞,就说明体内至少有

9万个癌细胞。至于其他部位的肿瘤的癌细胞,首先,能有多少个形态典型的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又能在9万分之一的一滴血当中出现?可见这很有问题。除此以外,白细胞还是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既是抵抗外来感染的战士,又是人体自身衰老细胞的清道夫。我们都有这个常识,发生感染之后,白细胞可以在一天之内增加一倍,清除感染之后,白细胞又能迅速恢复平常的数量。因此,由于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和外来细菌、病毒、抗原以及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发生反应,白细胞在数量和形态上都是动态的,想从一滴血中查到癌细胞,尤其是白血病之外人体各种实体肿瘤的癌细胞,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糖耐量检测的是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目前临床实验室要通过口服葡萄糖之后的连续多次抽血检测,才能得到正确可信的结果。一滴血体检如果是按照糖耐量的方法,就是口服葡萄糖之后多次手指采血,检测血糖浓度,那么其结果还可以作为参考(虽然检测准确性也有限)。如果仅是一次检测,其观察项目,就仅仅是红细胞的形态而已,并不能够得出糖耐量的信息。

自由基是人体内很活跃的化学基团,最常见的和最为人诟病的是“氧自由基”。一些媒体和机构声称氧自由基使人衰老等等。这种说法不完全是错的,氧自由基与皮肤等器官的老化确有临床试验以及研究结果证实。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一味地清除氧自由基并不能带来健康,氧自由基是体内代谢和抵御细菌等病原生物感染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体内也有清除氧自由基的酶系统,因此它本身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简单地将其清除并非明智之举。

血液中的异型细胞多数是指异型淋巴细胞,一滴血中有大约30万个白细胞,其中有大约10万个是淋巴细胞。如果一滴血中检出异型淋巴细胞,那对于一些特定的感染性疾病是有参考价值的。与发现癌细胞一样,在一滴血中想发现其他的异型细胞并用于疾病诊断并不可行。何况,异型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形态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异型细胞的判定及其意义需要严谨的科学判断。

许多疾病可能影响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但仅以一滴血中的细胞形态进行疾病诊断是不可行的。因为这种形态异常并没有特征性以及和疾病的对应关系。简单说某种形态改变可能对应多种甚至几十种可能相关的疾病,那也就不能起到疾病诊断作用了。

至于“一滴血体检”及其设备宣传的所谓“全息胚”理论,更是从未得到主流科学界承认,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不折不扣的伪科学。其基本理论大概是说,生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是全息胚,都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因此,一滴血里面有大约30万个白细胞,那么必然含有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也不携带遗传信息)。严格地说,人体的有核细胞的确都携带一套自身的基因组。但是,并不能说人体所有细胞里面的基因就是完全一样的。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历经持续的生长、分化、发育,每一次细胞分裂,都蕴含着基因突变的机会。简单说,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即便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细胞,其基因序列也不是100%一致的。因此,以一滴血这样的局部来检测纷繁复杂的人体不同器官、组织、系统,从基本原则来说就是不可行的。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检测项目的结果被利用来诊断疾病,或者监测病情变化,而一些技术又被用来检测这些项目。要知道,这些投入应用的项目,都是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的。就从这一点而言,“一滴血”对于任何疾病的检测,在得到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结果之前,都是不可信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