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

一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拍摄的上海老照片,当年的十里洋场已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远东第一大城市。

此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还没有爆发,虽然大多数百姓的生活是很贫困,但日子相对还是比较安稳。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1)

街头的小贩

站在摊位后的小贩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因为他所售卖的食品在当时比较高端,价格也高得多,这些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消费的。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2)

摆摊的年轻人

上海作为最早开埠的口岸,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较深,从图中这些年轻人的打扮就可见一斑,无论身份高低,发型都须梳得纹丝不乱。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3)

快乐的小铁匠

一间铁匠铺的小学徒正在用锉刀打磨一件金属制品,脸上绽放着快乐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掌握一门精湛的手艺,就是今后生活的保障。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4)

代写书信

在街头摆上一张写字桌,准备些笔墨纸砚便可开张。当时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文盲率高达80%以上,有些不识字的人需要写书信时,只能求助于这样的小摊了。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5)

外白渡桥

一辆小型的装甲车行驶在外白渡桥上,坐在上面的士兵将半个身体探出车外,感觉颇为拉风。 外白渡桥是外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的桥梁,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6)

黄浦江边

从外白渡桥看黄浦江边,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各种木船。旧中国百姓生活艰难,上海的繁华将一些外地人吸引到此,但极度贫困的人们很难在陆地之上找一块落脚之地。拥有了一只木船,居住和谋生的问题都解决了。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7)

缝补船帆

当时民间的运输船只多为帆船,航行时可以依靠风力。水手们在闲暇之余,会亲自动手缝补破损的船帆。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8)

搬运工人

在上海码头,每天都聚集着大量的劳力,他们靠搬运货物为生。只要舍得花力气,还是能够换来一家人吃一顿饱饭的。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9)

运河边上

天气炎热,有人干脆在街边的运河里洗澡,有大人也有孩子。一名成年男子居然是赤身露体的,虽然此处不是繁华地段,这种行为依旧让人瞠目结舌。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10)

龙华机场

上海龙华机场在龙华镇百步桥一带,民国初年这里曾是淞沪护军使署的江边大操场,1907年改建为飞机场,1922年时称做“龙华飞行港”。1927年改为“陆军机场”。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11)

候机大厅内的乘客

1929年,这里被改为民用机场并投入使用,也由此诞生了“中国航空”和“欧亚航空”两家著名的航空公司。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12)

行李托运

行李房内的情景,人们围在木柜台前办理托运手续。当年能够坐得起飞机的真不是一般家庭。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13)

等待飞机

候机室里的一家人,上流人家,穿着体面,儿女双全,面对镜头,一家人神态自若,微笑着面对。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14)

火车站外

在上海火车北站附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户底层的人家直接在露天的马路边打地铺。这样可以省下一笔住宿的费用。

抗日战争的日本老百姓(1935年的上海民生百态)(15)

火车站候车室

深夜的火车北站候车室,穿着便装的百姓和穿着军装的军人挤在一起酣然入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