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

01

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村庄的村民因为未知的原因死亡。

科学家前往调查,发现是一种居住在村民家泥墙内的昆虫叮咬、毒害和杀死了村民。

科学家告诉村民,他们应该考虑杀死这些昆虫,拆毁他们的房屋并建造新家,或者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

这些村民们说自己不愿搬家也不想建造新家;他们宁愿住在饱受致命昆虫叮咬的家中,姑且碰碰运气。于是他们继续一个接一个死去。

这些村民如此习惯既有的生活方式,以致他们宁愿冒死亡的风险也不愿意作出改变。

他们希望会发生什么来解救他们,但什么好事也没有降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到了火烧眉毛的程度,有些人也依旧拒绝改变,他们就像鸵鸟一样,被逼走投无路时,就把头埋进沙子里,装作什么问题都没有。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1)

为什么有些人拒绝改变呢?

因为维持现状的一个好处,是让你不必承认问题的真实存在;另一个好处是你不必采取行动、冒失败的风险。

真实的问题和失败的风险,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因此,逃避和否认问题,成了我们面对问题时的心理防御。

这里出现了一个不那么常见的词“心理防御”。那么,什么是“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概念的提出者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

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它就是: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看了这个解释,你可能会认为向自己撒谎不好,所以我们必须勇敢面对真相。

实际上,绝对诚实有害,对自己撒点谎有助我们更好地活下去。

心理防御就像我们柔软的内心,与坚硬现实之间的一张缓冲垫。当现实迎面撞来时,它能保护心灵不至于被撞得粉碎。防御机制会帮我们抵挡伤害,规避痛苦。

但如果我们防御过重,扭曲了我们看待现实的方式,遮蔽了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卸下防御,以更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2)

02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就讲述了我们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本书的作者约瑟夫·布尔戈是一位精神分析师和临床心理学家,有三十多年心理治疗经验。

他写的这本书不以理论阐释见长,却包含了许多生动的心理案例,通过案例让我们理解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

关于“如何破除心理防御”的问题,作者给出的建议是直面问题正面刚,留心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去思考这些情绪反应背后的隐藏信息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些方法太流于口号,不具有实践性。

但在我看来,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都是去弄清问题是什么以及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卸下心理防御的第一步,也是弄清心理防御的表现形式及背后原因,知道了这两点,我们才能理解内心的恐惧与欲望。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3)

03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介绍了8种心理防御机制。

丨压抑与否认丨

压抑与否认是最常见的防御机制。

当事实与我们的愿望相悖,或与我们的价值观相矛盾时,我们的心理防御就会开启,帮助我们否认事实。

举个例子,小六成长于一个军官家庭,父亲对孩子们特别严厉,要求绝对的服从,并且总是压制孩子们表达愤怒、不满等反抗性的情绪。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小六,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积压愤怒的习惯。

后来,小六结婚了,但她与丈夫之间,总是存在情感的疏离,她的丈夫经常抱怨她“笨手笨脚”,总把事情搞砸。

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六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原来,她一直处于无意识的愤怒状态,对丈夫积压了很多怒气,但由于她的原生家庭没能教会她处理愤怒的方式,于是她便压抑了对愤怒的感知。

满怀愤怒的小六,不会直接将愤怒表达出来,但会表现出“被动攻击”的特质,具体表现是在日常生活的重要任务上拖延、抱怨、不合作,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4)

以上的案例,是关于我们如何压抑与否认一种情绪。

除此之外,压抑和否认还常见于其它方面。

比如有些人会压抑自己对依赖关系的需求,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出独立、坚强的一面,实际上是在硬撑,不知道怎样去求助他人。

还有些人会压抑自己的羞耻感,为此,他们要么表现出自恋和优越感,要么表现出对批评和责备的极度抗拒,不接受批评和指责。

丨转移丨

转移最常见的表现,是向不相干的人撒气。比如丈夫在公司受了领导的气,回家对着妻子和孩子无故发火。

转移在大多情况下是有害的,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常听到新妈妈们对丈夫的抱怨,说孩子出生后,他们不起夜,不喂奶,不换尿布,照样一心搞工作,娱乐应酬两不误,生活似乎不受影响。

而妈妈们却由于长期起夜,导致睡眠不足,脾气暴躁,疲惫不堪。

看着丈夫相对“轻松”的状态,新妈妈内心积聚了大量的愤怒与怨气,稍有不顺心,她就会将怨气发泄到丈夫身上。

这也是关于“转移”的案例,但在这个例子里,转移具有积极意义。

其实,新妈妈气愤的真正源头,是为人父母时受到的“剥夺性问题”——既被剥夺了自由,又被剥夺了健康,他们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有怨言。

但新妈妈不能将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不仅从文化价值观上不允许,而且从情感上也不能,于是,她只能把丈夫当替罪羊。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5)

丨反向形成丨

反向形成,是“否认”的一种形式,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由于不能接受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真实想法截然相反的行动。

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由于在价值观上不能认同同性恋,厌恶同性恋,因此反而加入“反同性恋”组织,就是一种“反向形成”过程。

他通过这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避免去面对与自己价值观相矛盾的现实

丨分裂丨

分裂的心理防御,表现为看待事物喜欢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忍受不了由复杂性带来的紧张与困惑时,就会‘分解’复杂,通过分裂将其一分为两个简单又相对立的部分,认同一边,排斥另一边。”

在面对人际关系时,“分裂”心理防御往往与“理想化”心理防御同时出现。

同时采取这两种心理防御的人,会表现出对自己喜欢的人不加鉴别地认同,而对与自己对立的人,则会极端鄙视。

但若某一天,自己喜欢的人展露出某些缺点,那这种人则会表现出情感态度的大转变,从极度喜欢变为极度厌恶。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6)

这种心理防御,在追星族中较为常见。

他们在想象中美化自己的爱豆,只要听到他人对爱豆的一点质疑,就会跑到别人微博里去骂战。

但若有一天爱豆表现出某些缺点,比如言论不当等,那他们变脸的速度也是极快的。他们会认为自己看错了人,立刻将爱豆取关。

丨理想化丨

当代的大众传媒给大众制造了很多被美化的符号,在这种环境下,“理想化”变得越来越常见。

“理想化”的对象既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一段经历。

我们在恋爱关系中容易将恋人理想化。大部分人都能够在激情消退后,接受现实中那个有缺点的恋人,因此得以维持比较稳定的亲密关系,如若不然,则容易流连于一段又一段的关系,不断地找寻,又不断地失望。

我们也容易对一段经历“理想化”,认为“如果怎么样,就能过上幸福生活”。

对经历的理想化,实际上表现出我们内心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希望达到一种完美状态,在那种状态下,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痛苦都会消失。

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下面这些想法:如果我能到夏威夷旅游一下,一切就都好了;工作不开心,如果能换一份我喜欢的工作,一定会幸福无比。

对一次旅行、一份新工作、一个新城市、一个全新开始的理想化,是我们常有的心态。

但当理想变成现实,我们才会发现,生活没有完美选项,我们最终要回归有缺憾的现实。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7)

丨控制丨

行为学家斯金纳做过一个实验,他将饥饿的鸽子关在笼子里,笼子旁放一个每隔一段时间自动喂食的机械装置。

斯金纳发现,这些鸽子会把喂食与它们当时在做的事关联起来,于是它们就不断重复那些奇怪而仪式化的动作,就好像那些动作和喂食存在着因果关系。

这也就是说,鸽子认为它们的行为,能够影响食物的投递。

斯金纳认为,鸽子的行为与人类的迷信很相似,人类也同样认为,通过迷信的仪式化行为,我们可以获得对不可控世界的控制感。

控制,是人类应对不可控世界,所采取的一种健康的防御机制。

为了获得确定感,我们会遵从惯例和传统,因为有序的生活会让我们在无法控制的世界里获得慰藉。

有些人有洁癖,这是通过强力控制外部环境,来应对自身的焦虑情绪。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8)

但一旦控制过了头,就会有麻烦。

在关系中,对控制的需求会表现为两个极端。

其中一个极端,是关系的一方试图控制另一方,这种人占有欲极强,妒忌心也极强。

另一个极端,是表现出完全不依赖他人的特质,这实际是他们在逃避对无助感与依赖他人的恐惧。他们严重依赖控制,希望生活完全在自己掌控之中,而他人是不那么可信的,因此,他们不会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情绪管理方面严重依赖控制的人,会表现出高度结构化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几乎一成不变的状态里,是为了确认他们能够清楚掌控自己的感受,把意料之外的情绪浮动降到最低。

丨思考丨

我第一次发现,思考和理性至上,也是一种隐藏很深的心理防御。

严重依赖思考和理智的表现是早熟,采取这一心理防御的人为了逃离孱弱的体验,发展出一个与他们情感体验脱节的智力化自我。

与思考相关的心理防御还有“合理化”。

合理化防御机制是指当某一个追求目标不能实现时,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

合理化会阻止我们承认所谓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仇恨,嫉妒,妒忌,不满与自私等等。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合理化的实际案例。

比如你追女神,努力许久却得不到回应,于是你会在心里丑化女神的形象,以此告诉自己没追到她自己也没什么损失。这是酸葡萄心理。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9)

再比如,你求职时未能进入最满意的公司,不得已进了一家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公司。这时候,如果你采用了合理化防御,你就会安慰自己说,选择这家公司也不错,还能列出做这个选择的10条好处。

这就是甜柠檬心理:柠檬原本酸得不能下咽,但由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吃柠檬,同时,内心还要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以“柠檬真甜”欺骗自己。

丨羞耻防御丨

终于说到了“羞耻感”,这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光探讨这个话题,恐怕就可以写一本书了。

它也是最令人痛苦,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情绪。

羞耻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是有缺陷的,并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的,强烈疼痛和体验。

存在羞耻感的人,会对自身的存在和自我价值,产生深刻怀疑,他们习惯于用下面的想法攻击自己:

  • 我不好
  • 我不配
  • 我不该在这个世界上
  • 我太笨了
  • 为什么要生下我?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10)

人的羞耻感来源,可以追溯至婴儿时期。在那个时期,我们会有渴望安全与被照顾的情感需求,如果父母没能回应我们的需求,或者错误地回应了我们的需求——以情感虐待或伤害的方式,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出了差错,甚至感受到自身的缺陷与丑陋,基本羞耻感就是对我们内在缺陷的觉知。

当然,适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它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人类所独有的。

但如果羞耻感太过强烈,我们就会依赖心理防御去摆脱这种痛苦的感受。

常见的羞耻防御模式是自恋和自我攻击。

先说自恋。最常见的自恋类型,表现为过于重视外表,渴望他人欣赏,为回避羞耻感而理想化自己的公共形象。

防御性自恋的人,会感觉需要不断向他人证明自己某方面的优越感。

至于自我攻击,则会在他们达不到自我设置的完美标准时发生。

他们活在应该完美而优越的自我形象里,如果没有达到那种理想状态,他们便会很严厉地自我攻击。这就像他们只能想到两种可能性:自卑有缺陷的真实自我与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

04

对于“自我防御”,我们已经了解得足够多。

有些防御,当我们意识到它时,也许会因为真相太过惊人而感到不适。

逃避是克服心理障碍吗(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11)

或许,我们还会强烈地想要卸下某些防御。但这种愿望,必然会在现实中受到打击,正如作者所说:

这些防御机制不会仅仅因为你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离开或者消失,因为它们是你一生习得的思维习惯,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你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和路径里。你的防御越是根深蒂固,神经路径就越难更改。我习惯将防御机制想象成我们在最常走的那条路上留下的车辙印。当你行走在崎岖复杂的地形上时,你总是不自觉地沿着那些车辙走——这也就是说,你会使用以往的防御方式——就像车轮会陷入车辙里那样。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

只有保持警觉,持续关注自身,观察你惯有的防御行为,而后尽可能地不涉身其中,这样你才能减少防御给你带来的制约。

只有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你才可能培养出新习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