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如何沉淀竞争力(互联网商规11条No.1)

致敬定位先驱特劳特先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电商如何沉淀竞争力?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电商如何沉淀竞争力(互联网商规11条No.1)

电商如何沉淀竞争力

致敬定位先驱特劳特先生

这本书是作者2000年编写的,距离现在已经有22年,但在当年是互联网启蒙书籍,所以把笔记重写录成电子稿,内容是当年的,并不是现今的,已不适用现在的互联网。

-----------------------------------------

P2:互联网可以是业务,也可以是载体,但是无法同时兼具

笔记·想法:

  1. 互联网如果是载体,则是帮助传递信息的工具,降低由于空间传递而带来的时间成本
  2. 互联网如果是业务,则是另起炉灶的方式操作。亦或者同根同源,最终导致由于流量模式不同,线下逐渐沦为体验场所
  3. 这就是苏宁的痛苦所在,无法放弃门店,也无法做到统一体

P3:如果你想要建立一个互联网品牌,你就不该把互联网当做一个载体,你要帮它当做一项业务

笔记·想法:

  1. 载体仅仅是用来传递信息,而互联网品牌的销售是通过线上完成,仅仅传递信息无法实现大规模销售
  2. 业务意味着全新的战略,全新的业务模式,和全新的名称

P6: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她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新需求和新要求的载体,创建一个互联网不能通过使用传统的品牌战略

笔记·想法:

  1. 新需求和新要求是什么?
  2. 新需求是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3. 新要求是新环境的生存要求是什么?

P7:首先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对于我的产品和服务而言,互联网是一项业务还是一种载体?

笔记·想法:

  1. 业务意味着要么独立,要么线下逐渐萎缩,线上逐渐占据主导
  2. 载体意味着服务以线下为主,线上仅仅作为信息传递的更高效的方式
  3. 这个决策决定了后续的战略是什么?

P7:如果互联网是一项业务,那么把你的名字同事放在实体商店和网站上就是一种严重失误

笔记·想法:

  1. 流量原理不同,导致操作模式不同。一种是基于基本固定销售加权毛利,一种是基于成长性销售预测未来成本低点。
  2. 同名而无法解决产品冲突,会导致你的目标用户降低信任感

P7:网银将会是一种互联网上的业务,而不是依附于互联网仅将其作为载体

笔记·想法:

  1. 无形产品更容易互联网业务化
  2. 互联网业务化可以将无形产品的成本压缩到一个极低的水平。因为交易成本大幅下跌
  3. 作为一个载体,使用同样的名称毫无问题,而且会让用户更容易找到你
  4. 作为互联网业务,同名可能是个错误

P8:互联网成为一种简化产品销售的载体,对于某些行业来说

笔记·想法:

  1. 任何对电话依赖性很高的业务都是转移到互联网的候选者
  2. 更直观的表现销售内容,更快速的传达销售内容,缩小信息差
  3. 提高的是销售的效率,信息传递的效率

P9:嘉信理财说明两个重要原则:

第一、当你将生意移到网上,你可以使用同样的名称

第二:在互联网上的名字越短越好

笔记·想法:

  1. 使用同样的名称,意味着放弃原有的线下业务,逐步让用户有个新的认知
  2. 越短越好,意味着用户记得更容易,也就更容易找到你

P9:如果你可以选择,不要在一个长名字上冒险,当潜在顾客必须通过键盘敲入一个名称时,他们将倾向于较短的名字

笔记·想法:

  1. 用户更容易记住短的名称,除非你的名称特别有特色。
  2. 短名称符合人性中的懒惰情绪
  3. 当用户迁移成本降低到一定的程度,用户一定会抛弃那种让他们有点麻烦的网站

P11:在任何零售业里,信任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顾客不信任你,他们不可能持续的与你做生意。

笔记·想法:

  1. 用户信赖是品牌存活的关键因素
  2. 用户的信赖是基于对产品性价比的认可、对产品溢价的认可、对产品调性的认可
  3. 还有什么?是产生认可很重要的因素?
  4. 聚美之死就在于假货的不断传闻,让用户彻底丧失了信任感

P11: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立场且坚持自己的立场,那才是与顾客建立长期和谐关系的方法,有时候,一致性比正确性更重要

笔记·想法:

  1. 让你的目标用户、你的服务用户保持对你一贯的印象,这是最重要的
  2. 一旦发生改变,会导致用户彻底丧失映射,如果无法维持映射,用户就会寻找新的替代性方案。
  3. 一致性是个坚持的过程,正确性如何判断?谁也不知道对还是不对?
  4. 因此坚持一致性 往往比坚持正确性更重要

P11:对于许多小型公司来说,最好的战略可能是锁定、维持和固定网址

笔记·想法:

  1. 给用户一个固定的网址,会让你的用户找到你
  2. 不要让你的用户找不到你,就像不要让你的用户找不到你的门店一样
  3. 更换网址,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引导用户更换使用习惯,这个代价不是小企业可以承受的

P12:大公司有足够多的资源支持互联网业务和线下业务,但是通常而言,他需要通过为互联网起一个不同的名称来区分这两种业务。

笔记·想法:

  1. 有能力同时操作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与是否同时操作是两码事
  2. 线上线下不同的流量原理,注定是要发生冲突的。要么实现线上线下同价,要么就是线上是载体,要么就是牺牲线下
  3. 最好的方式是将两个名称分开规避。通过看款式、产品甚至品牌进行区隔
  4. 这个概念很像傲来款和专卖店款,甚至于韩国化妆品的专柜版、免税店版和出口版

P13:判断业务还是载体标准1:

品牌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对于有形产品,互联网倾向于一种载体;对于无形的产品,互联网倾向于一种业务。无形的产品尤其适合建立互联网品牌,包括银行、保险及股票交易等。

笔记·想法:

  1. 无形商品涉及到轻交易环节,成本相对压缩,利用的是互联网的人聚效应
  2. 有形商品由于涉及商品成本、交付成本不仅与商品有关,还与物流有关。而且无论什么产品都面临着价格竞争,在微利的状态下,很多产品生存压力大
  3. 从上述观点看,无形产品比有形产品更适合做互联网业务
  4. 因此移动运营商服务、银行、旅游、游戏、等都适合线上交易
  5. 并不是说有形产品不能做互联网交易,只是成本更高,发挥效应更弱罢了

P13:判断业务还是载体标准2:

品牌是流行的吗?互联网对于流行的产品,倾向于作为一种载体;对于其他产品,则作为一种业务。当流行是一项主要因素时,在网上建立业务就很难。

笔记·想法:

  1. 如何传播流行?流行确实比较难通过静态页面进行展现,尤其是国外的展示页面
  2. 国内的展现方式与国外有比较大的差别,可能对于时尚更能够展现
  3. 视觉营销的效果会优于国外同行,但是依然停留在同款的程度居多,对于流行,其实是流行服饰的展现不足
  4. 换而言之,电商是跟随流行,而不能引导流行。
  5. 内容呢?内容可以引导流行。但是真正的流行是在周边的环境影响上
  6. 流行=欢迎压迫,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

P13:判断业务还是载体标准3:

产品有数千种变化么?如果是这样,互联网倾向于作为一种业务。

笔记·想法:

  1. 电商与实体店最大的表象差别来自于货架空间。线下是有限货架理论,线上是无限货架理论
  2. 因此从用户选择丰富度来看,线上电商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3. 这是电商存在的最大天然优势,也就是解决了买不到的问题。至于解决买的贵的问题,是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后的事情。
  4. 对于苹果来说,互联网就是一个载体,产品少,价格稳定,重体验

P14:在互联网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里,产品的多样性可能成为一个主要的战场。

笔记·想法:

  1. 用户永远在选择面和服务之间徘徊,选择面是满足内心的需要,更多是被尊重感,渴望个性自我标签的心理
  2. 服务是为了节省购物决策成本,降低购物风险
  3. 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同类产品对比多样性,同样也体现在长尾商品多样性上

P14:如果实体商店还是你的主要分销渠道,那么你就要减少供应的产品种类

笔记·想法:

  1. 这与传统的货架理论有所不同,传统货架理论追求的是尽可能多的占据货架,积压竞争对手的陈列空间,扩大自我的展示面积。这就是宝洁多品牌操作的初衷,除了用户分层还有就是集团抢占货架。
  2. 为什么线下店就要减少供应的商品种类?除非作者的定位是放弃线下业务主导地位,以互联网为中心?
  3. 大部分的标品都是以价格为导向的,因此价格驱动也是在所难免的。
  4. 分开型号操作是否更适宜?
  5. 是否可以理解为单品越多,线下单店客流相对稳定,销售风险越大?

P14:如果互联网是你的主要分销渠道,那么你就要退出尽可能多的款式、尺寸和颜色等

笔记·想法:

  1. 是否可以理解为单点的流量几乎接近于无限,在流量聚集地,无论多少单品,都会漏斗式筛选出不同的用户人群
  2. 是否可以理解为实体店更多的是满足普适性需求,线上更多是拓展个性化需求。这其中的差别在于用户基数的差异
  3. 用户基数越大,中间产生个性化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
  4. 从这个角度,我认同作者的思路

P14:判断业务还是载体的标准4:

在品牌的购买中,低价是一个重要因素么?如果是,互联网倾向于作为一个业务。

笔记·想法:

  1. 这个标准的本质是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商品销售的成本结构,达到降低销售成本的目的
  2. 低价是互联网业务最重要的特征,通过获客提升销售额,降低固定成本费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 用户可以通过快速获取信息来对比价格,迁移成本低,因此标准品或者标准服务,价格竞争在所难免。
  4. 线下的价格竞争是局部竞争,线上是全线竞争。因此线下的品类管理理论很多已经不适用于线上操作。

P14:因为这种价格压力,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品牌的最大挑战就是在于解决如何赚钱的问题。

笔记·想法:

  1. 如何赚钱的问题就是一个成本结构拐点的问题
  2. 固定成本费率逐渐降低,当销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固定成本 浮动成本费率正好等于毛利,业务就开始盈亏平衡
  3. 京东就是这么做的?拉大销售额,降低固定费用率,通过密集订单降低单订单费用率,最终达到一个相对良性的费率,供应端通过提升毛利率最终达到盈亏平衡。
  4. 京东物流补贴是降低订单物流费率和拉动销售最好的方式,前提是亏得住。

P15:判断业务还是载体的标准5:

与购买价格相比,运输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么?如果是,互联网倾向于作为一个载体。

笔记·想法:

  1. 在线上的成本结构里,物流费用是浮动成本,是比例成本,可以通过销售额来降低,但是成本边际极限明显。因此单包裹的固定成本是最大的成本
  2. 如果单包裹的物流费用占比过高,对于整体毛利的压力过大
  3. 因此对于杂货店、鲜花、生鲜这种,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更为适宜。
  4. 提供购买便利性 信息便利性,是否是下一步电商的发展方向?

P16:杂货店生存的三个理由:高选择成本、高运输成本、低利润

笔记·想法:

  1. 高选择成本:杂货店由于空间有限,他的商品是经过选择,先不论选择是否合适
  2. 高运输成本:互联网的物流是干线物流--支线物流---毛细物流。而杂货店的干线物流更贴近城市,没有毛细物流。综合成本低于互联网。
  3. 低利润倒也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成本的控制问题。传统模式的成本是人员、房租和运营费用。互联网的费用是广告、物流和人员。谁的成本控制的好,谁就能盈利好。
  4. 利润方面我的判断无绝对,品类很关键。重大鲜低是突破点

P17:要建立即选择优又价格低的信誉是不可能的

笔记·想法:

  1. 选择好意味着成本相应增加,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尤其是现在大规模化生产,生产的边际成本可以被尽量摊薄。
  2. 价格低意味着商品毛利空间小,商品毛利空间小意味着企业生存压力大,这种情况无法持续。
  3. 正品低价多快好省是一个伪命题。除非成本同步压缩,否则将难以为继。
  4. 零售就是控制一个成本临界点的概念。

P17:没有一个因素能决定你的品牌是否应成为一个互联网业务,或者将网络仅仅作为推广品牌的另一种载体。

笔记·想法:

  1. 简单的说,你是否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工具,亦或者是一项业务
  2. 这与流量原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工具或载体,主要流量和成交还是来自于线下,线上只是作为一个缩短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的宣传工具
  3. 如果作为业务,那么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迁移成本低,因此价格战在所难免,横向对比价格太容易。
  4. 作为两种不同的业务形态,线上线下的成本结构完全不同。线下是基本封顶的销售,决定成本。线上不断推动销售增大,摊薄成本边际。最终导致两方的定价原理及操作模式完全不一致。
  5. 线上而言,获客是初期最大的成本。而获客最主要的手段是广告和价格活动。因此作为线上平台,价格战在所难免。
  6. 线上和线下的价格如何平衡成为一个课题

----------------------------------------

#我在头条搞创作#

#好书精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