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解说(叉叉075)
争叉,◆犹争差纠纷;争执○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九出:“如今孫大娶它爲妻,見説孫大每日殢一盞酒,此婦人奈其心不定,又和孫二争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叉叉解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叉叉解说
争叉,◆犹争差。纠纷;争执。○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九出:“如今孫大娶它爲妻,見説孫大每日殢一盞酒,此婦人奈其心不定,又和孫二争叉。”
魚叉(鱼叉),◆1.魚具名。捕魚用的叉。○[明][袁宏道]《散木和前詩仍用韻答》:“小雨潤苔枯,魚叉集曉湖。”○[宋傳恩]《綠水悠悠‧打雁者》:“[春]像其他孩子一樣,拿着小魚叉在湖邊轉悠。”◆2.兵器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軍器有拏子,有魚叉,有木老鴉。拏子、魚叉以竹竿為柄,長二三丈,短兵所不能敵。”
音叉,◆用鋼材製成的發聲儀器。形狀像叉子,用小木槌敲打發出聲音。音叉的長短厚薄不同,能產生各種音高的聲音,可以用來調整樂器和幫助歌唱者定出音高。
夜叉國(夜叉国),◆傳說中的國名。其國人皆為夜叉,故名。○[唐][劉恂]《嶺表錄异‧周遇》:“又到[夜叉國],船抵暗石而損,遂搬人物上岸,伺潮落,閣船而修之,初不知在此國,有數人同入深林採野蔬,忽為夜叉所逐,一人被擒,餘人驚走,回顧見數輩夜叉同食所得之人,同舟者驚怖無計。”○[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有篇名《夜叉國》。
夜叉,◆1.梵語的譯音。佛經中一種形象醜惡的鬼,勇健暴惡,能食人,後受佛之教化而成為護法之神,列為天龍八部眾之一。○《紅樓夢》第五回:“只聽迷津內響如雷聲,有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中國民間故事選‧孟姜女的故事》:“四海龍王就真着了急,天天水晶宮搖搖晃晃,滿宮廷亂響,趕緊派了巡海夜叉去探聽。”◆2.比喻醜惡凶恨的人。○[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嘗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建中靖國]元年,侍御史[陳次升]言章,以[蔡元度]為笑面夜叉。”○[老舍]《駱駝祥子》十五:“他知道娶來一位母夜叉,可是這個夜叉會作飯,會收拾屋子,會罵他也會幫助他,教他怎樣也不是味兒!”
野叉,◆梵文的譯音,亦譯作夜叉、藥叉,佛經多指惡鬼。古代筆記小說中亦常有記述,多荒誕不可信。○[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境异》:“[蘇都識匿國]有[夜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人有逼窟口,煙氣出,先觸者死,因以尸擲窟口。其窟不知深淺。”○[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劇談錄》載,[張季弘]所遇逆旅婦人,以指畫石,深入數寸。恐亦言過其實,即不然,亦木客野叉,非人類也。”
藥叉(药叉),◆梵語的譯音。或譯為“夜叉”、“野叉”。義為勇捷,佛教指惡鬼。後常比喻醜陋、凶惡的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十:“言我知者謂知四諦法,而言我見者,謂見天見龍見藥叉。”○[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其中多藏雜寶,其側有銘,藥叉守衛。有欲開發取中寶者,此藥叉神變現異形,或作師子,或作蟒蛇、毒蟲,殊形震怒,以故無人敢得攻發。”○[明]徐渭《湆澹灘》詩:“藥叉窺綠淵,人命輕一詫。”○[清][袁枚]《新齊諧‧羅剎鳥》:“羅剎鳥如灰鶴而大,能變幻作祟,好食人眼,亦藥叉修羅薜荔類也。”
仰剌叉,◆亦作“仰剌擦”。亦作“仰不剌叉”。◆謂仰面跌倒。○[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三摺:“凍欽欽的難立扎,腳稍天騰的喫個仰剌叉。”○[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二摺:“靠着時呀的門開了,滴留撲仰剌叉喫一交。”○[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二摺:“呀,呀,呀!仰剌擦推了我一交。”○[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二摺:“前日在校場裏射垛子,使的力氣大了些,垛子也射不中,把我仰不剌叉跌下馬來。”
仰不剌叉,◆見“仰剌叉”。
仰百叉,◆见“仰八叉”。
仰巴叉,◆見“仰八叉”。
仰八叉,◆亦作“仰巴叉”。亦作“仰爬腳子”。亦作“仰巴跤”。◆仰面倒在地上,四肢叉開的樣子。○《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兩個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趕着扯他,被他一個四門斗裏打了一個仰八叉。”○《儒林外史》第五四回:“看見和尚仰巴叉睡在地下,不成模樣。”○《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咕咚一跤跌下來,就跌了個大仰爬腳子。”○[梁斌]《紅旗譜》三一:“向後一個仰巴跤,咕咚的摔在地上。”◆补证条目■仰面倒在地上,四肢叉开的样子。○《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不提防魯華又是一拳,仰八叉跌了一交。”■亦作“仰百叉”、“仰拍叉”。○《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季春江出其不意,望着晁思才心坎上一頭拾將去,把箇晁思才拾了箇仰百叉地下蹬荶。”又第九五回:“寄姐不曾提防,被素姐照着胸前一頭拾頭,碰了箇仰拍叉。”
楊叉(杨叉),◆見“楊扠”。
眼叉,◆視線不正確。○[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摺:“我本射着了,我這馬眼叉,走了箭也。”○[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摺:“我馬眼叉。”○《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騾子見那鈴鐺滿地亂滾,又一眼岔,他便一踅頭,順着[黑風崗]的山根兒跑了下去。”
牙叉骨,◆同“牙揸骨”。○《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俺自己幾口子還把牙叉骨吊得高高的打梆子哩!招呼他家去,可也算計與他甚麽吃?”
笑面夜叉,◆猶言笑面虎。○《說郛》卷四引[宋][陸游]《老學庵續筆記》:“[蔡元慶]對客喜笑,溢於顏面,雖見所甚憎者,亦親厚無間,人莫能測,謂之‘笑面夜叉’。”按,[蔡元慶]一作“蔡元度”。○[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建中靖國]元年,侍御史[陳次升]言章,以[蔡元度]為笑面夜叉。”參見“夜叉”。
溫八叉(温八叉),◆[唐]詩人[溫庭筠]的別號。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溫庭筠》:“[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紅樓夢》第四九回:“怎麼是‘[杜工部]之沈郁,[韋蘇州]之淡雅’,又怎麼是‘[溫八叉]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亦稱“溫八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敏捷》:“[溫庭筠]燭下未嘗起草,但籠袖憑几,每賦一韻,一吟而已,故場中號為[溫八吟]。”
托叉,◆古代武器之一。○[明][馬愈]《馬氏日抄‧擒虎》:“殺虎所執兵,剛叉、托叉相半。剛叉三出尖刃,托叉歧出無刃。”○《水滸傳》第三七回:“船上有三箇人,一條大漢手裡橫着托叉,立在船頭上。”
鐵叉(铁叉),◆鐵製的叉子。○[南朝][齊][王琰]《冥祥記》:“手執鐵叉,晝夜守之。”○《紅樓夢》第四九回:“只見老婆子們拿了鐵爐、鐵叉、鐵絲蒙來。”
四腳拉叉(四脚拉叉),◆形容仰面朝天地躺着。○《醒世姻緣傳》第二九回:“因那晚暴熱得異樣,叫了徒弟[陳鶴翔]將那張醉翁椅子抬到閣下大殿當中檐下,跣剝得精光,四腳拉叉睡在上面。”
耍叉,◆方言。作對,搗亂。○《白雪遺音‧馬頭調‧嘆五更》:“迎賓送客,俱要奴家。慇勤不到,便要耍叉。”○《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竹雲]早就猜到他的‘下文’:‘你別給我耍叉,今晚上又要上廠裏去,是不?’”
手八叉,◆[唐][溫庭筠]才思敏捷,每入試,叉手構思,凡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見[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後因以“手八叉”形容文思敏捷。○[清][趙翼]《集益齋即事戲呈休寧座主》詩:“公於此已肱三折,我愧才非手八叉。”
聲叉(声叉),◆謂聲音不正常。○[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摺:“[正末彈盆兒科云]不好!有些聲叉,再換一個!”
桑叉,◆以桑木做的叉。古代祭祀用品。○《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執畢,先入,當阼階南面”[漢][鄭玄]注:“舊說云,畢以御他神物,神物惡桑叉,則少牢饋食及虞無叉何哉?此無叉者乃主人不親舉耳。少牢大夫祭,不親舉。虞,喪祭也,主人未執事,祔練祥,執事用桑叉。”
三叉路,◆從同一路口出發,通向不同去處的幾條道路。○[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二摺:“這裏是個三叉路,不知那條路往[黃州]去?”
三叉口,◆不同去向的三條道路的交會處。○[宋][蘇軾]《縱筆》詩之二:“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七仰八叉,◆形容倒下时仰面朝天、四肢张开的样子。○张抗抗《隐形伴侣》第三章:“铁锹载着菜汤飞出去,泡泡儿转眼间被扔进了水田,七仰八叉地倒在泥浆里。”
七步八叉,◆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後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老爺道:‘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缽催詩,我要擊缽了。’”[清][天空嘯鶴]《<豆棚閑話>敘》:“七步八叉,真擅萬身之才;一短二長,妙通三耳之智。”○《歧路燈》第一○一回:“[婁樸]寫完,笑道:‘旅次推敲未穩,懇二位老弟斧正。’[紹聞]道:‘七步八叉,渾如夙構。’”
排叉,◆軍事防禦設施。以帶丫杈的樹枝排列插在地上阻遏敵人。○《水滸傳》第六一回:“一週迴鹿角交加,四下裏排叉密布。”◆补义条目■一种食品。把长方形的薄面片中间划三道口子,让面片的一头从口子中穿出,用油炸熟。○张次溪《天桥小吃》:“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是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
牛頭夜叉(牛头夜叉),◆佛教指地獄裡的鬼卒。○《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眾公差押[盧柟]等,直至丹墀下,舉目看那知縣,滿面殺氣,分明坐下個閻羅天子;兩行隸卒排列,也與牛頭夜叉無二。”參見“牛頭阿旁”、“夜叉”。
母夜叉,◆比喻凶悍的婦女。○《水滸傳》第二七回:“只因義勇真男子,降伏兇頑[母夜叉]。”此指[孫二娘]。○[老舍]《駱駝祥子》十五:“他哼了一聲,沒法子!他知道娶來一位母夜叉。”○[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六:“[白]家屋裏的是個惹不起的母夜叉。”參見“夜叉”。
馬叉(马叉),◆武器名。叉首左右兩刃歧出。○[明][茅元儀]《武備志‧馬叉圖考》:“鏜鈀、馬叉,皆短兵中之長者也。鏜鈀即叉也。馬叉與鏜鈀大同而小異,利在於馬。”○[王盛農]《猛士》第十四章:“﹝兵丁﹞手執纓槍、馬叉,雄赳赳地站列兩邊。”
鹿角叉,◆即行馬。攔阻人馬通行的木柵。○[明][周祈]《名義考‧地部》:“俗謂鹿角叉,即古之行馬也。”○[清][伊秉綬]《談徵‧名部‧鹿角叉》:“今制朝門及公府以衡木為斜好別以木交錯穿之,樹于門外,俗謂鹿角叉,即古之所謂行馬。”
立體交叉(立体交叉),◆利用跨線橋、地道等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交叉。
拉叉,◆方言。指肢體伸張開。○《醒世姻緣傳》第二九回:“因那晚暴熱得異樣,叫了徒弟[陳鶴翔]將那張醉翁椅子抬到閣下大殿當中簷下,跣剝得精光,四腳拉叉睡在上面。”
可叉,◆亦作“可擦”。◆象聲詞。多形容打、砍、劈、折等聲音。○[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摺:“舉起我那板斧來,覷着脖子上可叉。”○[元][無名氏]《爭報恩》楔子:“被我可叉一拳,丕的打倒在地。”○[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摺:“喚他來可擦的一刀兩段,便除了後來的禍患。”
開叉(开叉),◆在衣服下部邊緣開口兒。多在兩側或後身。○[張天翼]《春風》四:“[錢素貞]堵着一張嘴。她一會兒頓着腳,一會兒又笑。可是她怕那件人造絲夾袍的開叉太小,掙扎得非常小心。”
脚叉,◆蹊跷;形迹可疑。○《平妖传》第二四回:“待詔肚内自思量:‘兩個言語不似東京人,恁地個孤調調的行,兩個不像是夫妻,事不一心,有些脚叉樣。’”○《水浒传》第六二回:“店小二聽得有殺人公事,村坊裏排頭説來,畫兩個模樣,小二見了,連忙去報本處社長:‘我店裏有兩個人,好生脚叉,不知是也不是?’”
交叉火網(交叉火网),◆封鎖某一區域的密集交織的火力。○[田漢]《盧溝橋》第二幕:“迅速以機槍四挺,重機槍一挺,配備橋的兩側,構成交叉火網。”
交叉感染,◆醫療機構內病人之間通過各種不同途徑引起的相互感染。感染的病原體是另一種病的或是同一種病原體的不同型、株。
交叉,◆1.縱橫相交。○《隋書‧禮儀志七》:“又造六合殿、千人帳,載以槍車,車載六合三板。其車軨解合交叉,即為馬槍。”○《水滸傳》第三四回:“[秦明]看那路時,又沒正路,都只是幾條砍柴的小路;卻把亂樹折木交叉當了路口。”○《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可巧見他刁着一根小煙袋兒,交叉着手,靠着窗臺兒在那裏歇腿兒呢。”徐遲《狂歡之夜》:“火光照出了無數的黑影,相互交叉着。”◆2.指符號“×”。○[太平天國][洪秀全]《記錄功罪詔》:“某名頭領,逆令退縮,則畫交叉以記其罪。”◆3.指內容交織或重複。◆补证条目■指内容交织或重合。○《北京日报》1985.7.12:“交叉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同时也指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或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人民日报》2006.7.12:“我国安全监管体制多次变化,长期存在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监管效率比较低。”
急叉白臉(急叉白脸),◆見“急赤白臉”。
火叉,◆1.撥火或添炭用的鐵叉。○《西游記》第七七回:“這一會,燒火的換了班了……只有一個拿火叉的,睡不穩,揉頭搓臉。”○《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楊執中]急了,拿火叉趕着,一直打了出來。”◆2.古代火攻的一種兵器。○[明][茅元儀]《武備志‧攻具‧火叉圖》:“火叉,以鐵為兩歧。凡攻城將透,積薪草、松明、麻籸於地道中,加以膏油,縱火焚城,續之令不滅,則施四物以備用。”◆补证条目■拨火或添炭用的铁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防火》:“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桷、洒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猫兒之類。”
畫叉(画叉),◆用以懸掛或取下高處立幅書畫的長柄叉子。○[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玉畫叉》:“[張文懿]性喜書畫……愛護尤勤。每張畫,必先施帟幕,畫叉以白玉為之。”○[清][曹寅]《雨霽望龍潭諸山》詩:“一方雨腳藏龍氣,百軸晴眉展畫叉。”○[清][趙翼]《詠物‧杖》:“住與畫叉閒倚壁,行隨蠟屐緩拖雲。”
禾叉,◆亦作“禾杈”。◆翻曬或堆垛時用以挑起禾秸的杈。○《元典章新集‧刑部‧再犯賊人》:“﹝賊人[周大添]﹞偷盜[金正二]桑葉,用禾叉戳傷事主。”○[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二:“又有以木為榦,以鐵為首,二其股者,利如戈戟,唯用叉取禾束,謂之鐵禾杈。”○[梁斌]《播火記》十三:“[朱老忠]回到家裏抱起一杆禾叉。”
剛叉(刚叉),◆鋼叉。○[明][馬愈]《馬氏日抄‧擒虎》:“殺虎手所執兵,剛叉、扦叉相半。剛叉三出尖刃,托叉歧出無刃。”
飛天夜叉(飞天夜叉),◆1.佛經中謂能在空中飛行的夜叉神。○《楞嚴經》卷八:“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天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行無礙。”○[唐][李綽]《尚書故實》:“後數日,其父母見在高塔之上,梯而取之,則神如癡,久之方語,云見如壁畫飛天夜叉者,將入塔中。”◆2.迷信傳說中的惡鬼。○[明][沈德符]《野獲編‧鬼怪‧食人》:“近日[福建]抽稅太監[高寀],謬聽方士言,食小兒腦千餘,其陽道可復生如故。乃遍買童稚潛殺之。久而事彰聞,民間無肯鬻者,則令人遍往他所,盜至送入。四方失兒者無算,遂至激變掣回。此等俱飛天夜叉化身也。”○[清][袁枚]《續新齊諧‧飛僵》:“凡僵尸久則能飛,不復藏棺中。遍身毛皆長尺餘,毿毿披垂,出入有光。又久則成飛天夜叉。”
飛叉(飞叉),◆雜技節目,演員使用裝有活絡環形鐵片的鋼叉,使之在肩、背、胳膊等處滾轉,或拋擲空中,然後接住,耍出各種花樣。也指表演該節目時使用的鋼叉。
惡叉白賴(恶叉白赖),◆無理取鬧,耍無賴。○[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摺:“我和他埋時一處埋,生時一處生,任憑你惡叉白賴尋爭競。”○[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摺:“聽不的他死聲咷氣惡叉白賴。”亦作“惡茶白賴”。○[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摺:“我比那俏郎君掏摸須噤聲,那裏也惡茶白賴尋爭競。”○[明][湯顯祖][呂碩園]《還魂記‧聞喜》:“那平章奏他惡茶白賴把陰人竊。”
惡叉(恶叉),◆1.樹名。其子必三顆同一蒂。佛教以喻惑、業、苦。○《翻譯名義集‧五果》:“惡叉,樹名,其子似沒石子,生必三顆同蒂,喻惑、業、苦三同時具足。”○《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2.凶惡。○《全元散曲‧滿庭芳》:“心惡叉偏毒最狠,性搊搜少喜多嗔,百般的都難親近。”
島叉(岛叉),◆[唐]詩人[賈島]與[劉叉]的並稱。○[明][高啟]《贈墨翁沈蒙泉》詩:“摩挲忽動揮酒興,聊吟險句追[島叉]。”
刀叉,◆刀和叉。指西餐餐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吃大菜是用刀叉吃的,不用筷子。”○[錢鍾書]《圍城》二:“你看他吃相多壞!全不像在外國住過的……他吃鐵排雞,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雞腿起來咬!”
醜叉(丑叉),◆醜陋,醜惡。○[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摺:“某姓[馬]名[武],字[子章],乃[鄧州]人氏,學成十八般武藝,當年應武舉去來,嫌某形容醜叉,以此上不用某。”
叉嘴,◆插嘴。○《負曝閑談》第一回:“另外有一個人叉嘴道:‘[陸相公],據你如此說法,你是有福氣的了?’”
叉子,◆西餐用具。小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此時吃的是英腿蛋,那督辦用叉子托了一個整蛋。”◆补义条目■犹叉。头部有分杈,用来刺物取物的器具。○《朱子语类》卷七九:“畢是叉網,漉魚底叉子;又鼎中漉肉叉子,亦謂之畢。”
叉腰,◆大指和其餘四指分開,緊按在腰間。○[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侈謂斂手持脅。今人謂斂手持腰曰叉腰。叉為通詞,侈為別詞。”○[吳組緗]《山洪》十二:“﹝[三官]﹞一手握着漁叉,一隻手叉腰,站的穩穩的。”
叉牙,◆參差,歧出不齊。○[唐][韓愈]《落齒》詩:“叉牙妨食物,顛倒怯漱水。”○[方成珪]箋正:“[王文考]《魯靈光殿賦》:‘枝掌杈枒而斜據。’[李善]注:‘杈枒,參差之貌。’此不從木,蓋古通用。”○[唐][柳宗元]《辯文子》:“其意緒文辭,叉牙相抵而不合。”○[宋][梅堯臣]《宣城馬御史酒闌一夕而西因以寄之》詩:“叉牙鐵鎖漫橫絕,濕櫓不驚潭底龍。”
叉手鐵龍(叉手铁龙),◆即鎖。○[宋][陶穀]《清异錄‧器具》:“[石守信]掌庫奴[蕭雲]常博奕,大北。夜開庫私取錢幣,愴惶失鎖所在,[雲]不敢明言,但云不見叉手鐵龍。”
叉手管,◆即叉手笛。○[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鼓吹部有拱辰管,即古之叉手管也。○[太宗皇帝]賜今名。”
叉手叉腳(叉手叉脚),◆形容參差不齊。○[魯迅]《准風月談‧難得糊塗》:“我倒記起[鄭板橋]有一塊圖章,刻着‘難得糊塗’。那四個篆字刻得叉手叉腳的,頗能表現一點名士的牢騷氣。”
叉手,◆I兩手在胸前相交,表示恭敬。○《孔叢子‧論勢》:“遊說之士挾強[秦]以為資,賣其國以收利,叉手服從,曾不能制。”○《後漢書‧馬援傳》:“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摺:“則見他叉手忙將禮數迎,我這裏萬福先生!”○《水滸傳》第四四回:“那大漢叉手道:‘感蒙二位大哥解救了小人之禍。’”◆2.抄手。兩手交籠於袖內。《三國志‧魏志‧趙儼傳》“徵為驃騎將軍,遷司空”[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儼]叉手上車,發到[霸上],忘持其常所服藥。”○[宋][蘇軾]《袁公濟和劉景文登介亭復次韻答之》:“文如翻水成,賦作叉手速。”○[元][楊弘道]《幽懷久不寫一首贈彥深》詩:“摳衣無幾何,叉手一韻成。”◆3.佛教的一種敬禮方式。兩掌對合於胸前。[唐][王維]《能禪師碑》:“思布髮以奉迎,願叉手而作禮。”○[宋][陳師道]《寄滕縣李奉議》詩:“曲躬叉手前致言,畜眼未見耳不聞。”○《西游記》第五九回:“[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II張開兩手成叉形。○《紅樓夢》第二一回:“[黛玉]趕到門前,被[寶玉]叉手在門框上攔住。”
叉燒肉(叉烧肉),◆粵菜中一種烤製成的熟肉。各地都有,常作家常小吃。○[老舍]《趙子曰》第七:“[趙子曰]是真餓,聞着茶棚內的叉燒肉味,肚裏不住的咕囉咕囉直奏樂。”亦省稱“叉燒”。○[夏衍]《克農同志二三事》:“隨身帶了一瓶酒,一包花生和叉燒。”
叉燒(叉烧),◆見“叉燒肉”。
叉麻雀,◆一種牌戲。常用來賭博。○《官場現形記》第二一回:“他自己愛的是賭,時常邀幾個相好朋友到家叉麻雀。”○《廿載繁華夢》第十三回:“若然出外,就是在談瀛社耍賭具,叉麻雀。”○[老舍]《趙子曰》第一:“客人要叉麻雀,公寓的老闆就能請出一兩位似玉如花的大姑娘來作陪。”
叉路货,◆非正路货。比喻外行。○《后西游记》第三回:“一時答應不來,豈不被人看做叉路货,受他輕薄?”
叉路,◆岔道,歧途。○[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五幕:“你們在這裏不要動,妖兵來了,指引他們到叉路上去!”
叉口,◆即叉袋。○《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回:“一個急急腳腳的老小,左手拏着一個黃豆巴斗,右手拏着一條綿花叉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個人走將進來,將肩上叉口也似一件東西,往庭中一捽。”
叉灰,◆蛤殼製成的白灰。○《周禮‧地官‧掌蜃》“共白盛之蜃”[漢][鄭玄]注:“謂飾牆使白之蜃也。今[東萊]用蛤,謂之叉灰云。”○[賈公彥]疏:“蜃蛤在泥水之中,[東萊]人叉取以為灰,故以蛤灰為叉灰云也。”
叉股子話,◆互相矛盾的话。○《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你爺兒兩個説的叉股子話,我這就不省的,你拿那换的憑來我看看。”
叉道,◆1.岔道。○[李準]《大年初一》五:“裏邊拐好多彎子,還有很多叉道。”◆2.歧途。喻錯誤的道路。○《人民文學》1981年第5期:“一些在前進路上,一度走了叉道的人們,又重新歸入了革命隊伍。”
叉車(叉车),◆即鏟運車。又稱鏟車。一種搬運機械。車前部裝有鋼叉,可以升降,用以搬運、裝御貨物。
叉巴子,◆杈把。○《紅樓夢》第四十回:“那[劉姥姥]入了坐,拿起箸來,沉甸甸的不伏手……說道:‘這個叉巴子,比我們那裏的鐵掀還沉,那裏拿的動他?’”
步叉,◆盛箭器。
標叉(标叉),◆古兵器。用於投擲的叉。○《水滸傳》第七十回:“混世魔王[樊瑞]引[項充]、[李袞],舞牌去迎,不期被[丁得孫]從肋窩裏飛出標叉,正中[項充]。”
八叉,◆兩手相拱為叉。○[唐][溫庭筠]才思敏捷,每入試,叉手構思,凡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溫庭筠]﹞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後以“八叉”喻才思敏捷。○[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張錫]﹞天資俊拔,下筆成文,誠八叉七步之才也。”○[清][趙翼]《集益齋即事》詩:“公於此已肱三折,我愧才非手八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