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与家长沟通出现的困难问题(幼师家园沟通能力的三个维度)

■家园共育·家园沟通系列话题⑤,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幼师与家长沟通出现的困难问题?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幼师与家长沟通出现的困难问题(幼师家园沟通能力的三个维度)

幼师与家长沟通出现的困难问题

■家园共育·家园沟通系列话题⑤

案例一:放学了,老师见到米米妈妈,有点生气地说:“米米今天太不像话了,打了两个小朋友,还打了老师,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家长满脸尴尬,不知如何回应。

案例二:一名教师在向另一名教师抱怨,说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另一名教师说:“以前家长问我孩子今天吃得好不好,吃了多少,我也觉得很烦。当我也有了孩子后才知道,家长都怕孩子吃少了长得慢,吃多了会积食。现在再有家长问我这些问题,我就会很耐心地告诉他们。”

案例三:家长会后,老师对苗苗妈妈说:“苗苗最近进步可大了,能自己吃饭了,而且不够吃的时候还能举手向老师再多要些。可她还有一个小缺点,要是能改掉就更好了。”家长忙问:“什么小缺点?”

上面的案例在幼儿园中非常普遍。在这些案例中,有的教师细致,有的教师粗糙。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反映了教师沟通能力的强弱之分。研究表明,在不考虑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的前提下,教师沟通胜任力主要包括认知、人际互动、技能三个要素。其中,认知要素指沟通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专业知识;人际互动要素指沟通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情境的理解与把握,其核心是共情能力;技能要素指教师语言与非语言的利用等,反映的是沟通技巧。幼儿教师想要胜任沟通者的角色,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1.运用专业知识,让家长听明白

许多家长都希望从教师口中听到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这时,有的教师会结合具体案例告诉家长孩子表现怎样,为什么这样,该怎么办,但有些教师就只会用“她今天表现挺好的”“他今天还不错”等较为模糊的语言。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直接反映了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知识,而这恰恰是家园沟通能否顺畅进行的基础。

那么,教师的专业沟通知识从哪儿来呢?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三部分。基于此,教师首先就应熟悉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明确幼儿在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专业知识是教师与家长进行专业沟通的保障。

在案例一中,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太不像话”“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并未附加充足的专业知识,因此很难让家长信服。适宜的做法应当是,结合幼儿不同阶段在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米米自身的特点,帮助家长分析米米打人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对策。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告诉家长真相:“米米今天说想回家,但小朋友和老师都说不行,他就动手打人了。米米现在对入园还有些焦虑,我想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帮助孩子。”

此外,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来自专业生活场景的实践积累。教师的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重构建立起来的,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在家园沟通中,教师的实践智慧有时也面临着被轻视的危险。比如,有些高学历家长,自认为具有足够的育儿知识与理念,因此难免对教师的行为轻易做评价。这时,部分教师就会失去专业自信。事实上,越是这样,教师越应当相信自己的专业实践。比如,有教师向家长反映幼儿不喜欢集体活动,家长不以为然,认为集体活动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参加没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需要向家长解释太多,而是可以邀请家长作为助教,参与班级活动,让家长观察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合作与冲突解决过程。这样,家长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了,自然就会改变看法。

2.学会共情,让家长愿意听

想要让家长愿意与教师沟通,教师就应学会共情。共情是指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准确地理解家长的内心体验和观点,并且能够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家长。但要想做到共情,并不容易。

现今幼儿园中,年轻教师占主流,在家园沟通中,他们有时容易缺乏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在案例二中,教师很难理解家长为何对吃饭这件小事紧抓不放,但当自己做了母亲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但对那些没有育儿经历的教师,就比较困难。

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家园沟通过程中,教师多处于权威地位。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向家长下达强制性的家园合作任务,而不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师要求家长带各种原材料或提供废旧物品,但却没有说明要用于何种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长此以往,家长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有些家长担心,如果稍有不慎得罪了教师,会影响教师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因此,有时即使有想法也不愿表达。

实际上,教师与家长都应谨记,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教育合作关系,都是为了将孩子培养好。因此,教师应学会共情,也应引导家长学会共情。首先,遇到问题,教师要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怎么办?只有经常这样想,教师才能做到耐心解答家长的疑惑与顾虑,科学安排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活动;其次,还应该鼓励家长多理解教师,学会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问题。例如,可以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体验一次教师的常规工作,比如组织活动、处理突发事件等。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很好地体会教师工作的不易,也更能学会尊重教师。

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丰富与家长的“共同语言”,和家长一起遵守“共同语法”,双方才能实现共情,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益和质量。

3.掌握沟通艺术,让家长喜欢听

想要让家长喜欢与教师沟通,教师就不得不考虑用何种策略进行沟通,即沟通的艺术性。首先,教师应注意沟通的方式。当幼儿出现不适宜行为时,教师不能用告状的方式与家长谈话,而应当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比如,在案例三中,教师先肯定了苗苗的进步,然后再提出她还有小缺点,这时,家长就会迫不及待地追问是什么缺点,此时教师再说出这个缺点,家长就很容易接受。

其次,家长有各自的工作要做,这就对家园沟通的时间与地点提出了要求。与家长的沟通,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如可在非工作时间段召开家长会等,但要注意持续并及时反馈信息,不能小事不说,大事才说。在沟通地点的选择上,不仅可以在幼儿园内,也可以在园外沟通。

再其次,还可以拓宽家园沟通的渠道。在沟通的形式上,并非只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沟通,通过网络、培训等都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另外,针对不同特点的家长,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幼儿园面对的家长群体,是一个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生活境遇迥异的人群,他们各自在教育理念、教养方式上都有差异。了解家长的文化背景,试图从家长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家长尤为重要。比如,如果沟通对象是老人,教师首先就要十分耐心,让老人放心,同时,要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话语与之交谈。

最后,家园沟通还存在单向沟通多、双向沟通少的问题。在沟通时,多是教师在说,家长在听。教师应与家长形成相互指导、互相促进的交流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双向交流。对幼儿在家表现的了解与掌握,也是家园沟通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维护家庭与幼儿的隐私。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08日第4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