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度数变化(有温度的数学)

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就是“平均分”的过程,人类在测量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测量单位比被测物体大,这样测量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怎么办呢?要创造一个小一些的新单位。人们想到将原单位平均分,用其一部分做为新的测量单位。那么平均分成多少份比较合适呢?由于当时“十进制”已经出现,十进制是计数原则,测量同样是计数测量单位数量的过程,也就是说测量的过程同样要遵循十进制。根据十进制原则,原单位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作为新的测量单位。

这样看来教材中呈现的从格尺出发认识测量单位是存在问题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教材中的安排至少会引起一部分教师的误解,认为测量单位来源于格尺。在笔者看来,教材只呈现了测量的最后画面,也就是“工具测量”,前面创造单位的过程需要我们“补充”。所以对教材不加思考的表面化理解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妨这样想,作为测量工具的尺的出现必定晚于测量单位,如果你的教学是从尺中认识测量单位,在逻辑上就是前后倒置,也不是从知识的本原出发进行教学。毫米是与厘米关联在一起的,当人们用厘米测量很小的物品时得不到准确地结果,将厘米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被定义为新的测量单位,取什么名字呢,由于两个长度单位都不大,都是测量比较小的物品长度的,测量结果也在“毫厘”之间。正是由于中国汉字的意义让人们想到这个更小的新单位取名“毫米”。新单位有了,为了方便测量,要将测量单位堆积起来,这就有了尺。在人们创造了“厘米”后,制造了“厘米尺”(暂且这样说),也就是尺上只有厘米。现在有了毫米,原来的厘米尺就变成了毫米尺,尺上不但有厘米还有毫米。

对于分米的产生,经历了和毫米差不多的过程。当人们用米测量小一些的物品时,也得不到准确地结果。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用厘米量呢?用厘米量必然会在数量上变大,理论上可以但不实用,对于民间测量,人们还是迫切要创造一个比米小但比厘米大的测量单位。于是人们将1米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被定义为新的测量单位。这个新的测量单位由于是“分”1米得到的,所以人们为新单位取名“分米”。分米现在是名词,如果从它的产生过程来看分米是个动宾词组。

尺的产生必定是在测量单位产生之后,尺也可看作是测量单位的堆积(如图—1)。

数学度数变化(有温度的数学)(1)

(图—1)

你是不是觉得尺的产生很有意思,数学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人创造的,很多已经无据可查,也只能进行“猜测”,上面毫米与分米的产生过程也是我的猜测,我猜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 “有温度的数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