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

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居天府之国最宜休养生息,军事上蜀道之险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天时地利上,蜀胜魏吴一筹,但蜀国在公元263年最先被司马家族荡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显然,蜀国在人事上出了大问题,事永远是成在人身上也败在人身上。

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1)

祠堂是后人为有功业的前人建立的灵魂安息的地方,不管是所立碑文还是殿堂楹联,基本上都是歌功颂业掩瑕避疵,成都武侯祠前前后后也有近十幅楹联吧,有一联很特别,无半点赞颂之意,也没有当即痛批,字里行间充满了惋惜之意,凡去过成都武侯祠的人,看到这对楹联无不陷入沉思,这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好兵非好战;下联为: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2)

这对著名的“攻心联”在武侯祠内挂于诸葛亮堂前,非常醒目,有人说此联出于郭沫若之手,其实作者是晚清的赵藩于1902年所写,赵藩在晚清时期没做什么大官,当然知名度也不高,此人六次科举考试皆不中,后来中了举人已年过四旬,此人儿时却以诗书闻名乡里,五岁时因“过目成诵”被称为“神童”,科举的坎坷也难挡其才华横溢,此联律度工整中委婉真实地评价了被罗贯中“近乎妖”的诸葛亮,当属古今楹联上乘之作。

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3)

纵观此联,词性对仗工整,平仄环环相扣,律度严谨,虽然是联但有诗的起承转合之妙。整个上联是道家和兵家反复论述的核心,“能攻心则反侧自消”,此句是对《孙子兵法》的高度概括和理解,孙子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就是伐心,简言之就是不打仗而达到目的,《孙子兵法》洋洋洒洒近万言,其核心是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古今中外以“伐谋攻心”而达到军事目的案例举不胜举,赵藩认为将者能攻心即能“保常”,亦内外平安矣!

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4)

“从古好兵非好战”,自从有了国家,甚至自有部落形态起,就必须要修好兵事以备不虞,国家发展军事并不是“好战”,而是备战才能不战,备打才能不打,《老子》第三十一章有言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孙子和老子都说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在古圣先贤的教诲下,中国人骨子里是反对战争的,我们是从骨子里爱好和平的,在赵藩看来,三国之乱动不动就狼烟四起,再大的智也是愚,此上联巧妙地剑走偏锋,已否定诸葛亮南征北战的大半功业,令人唏嘘不已!

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5)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孙子对“势”的解释是“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审得大势,利于我者顺水行舟既可扬帆千里,不利于我者韬光养晦暂且潜龙勿用,赵藩认为,诸葛亮数次出师都是审不得大势,南平蛮夷劳师惫兵,不但耗国之力,人民大众已是苦不堪言,数次北伐收效不尽如人意,审势不明,再制定任何政策都无济于世,逐年衰败的蜀国已不可救药,他本人也在积劳成疾下年方半百便仙逝于北伐途中。

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6)

永安托孤后,诸葛亮看似不负刘备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国上下大小决策都亲自参与,其实他的这种行为是将蜀国葬送于一己之身,诸葛亮不给队伍锻炼的机会,更不培养后人,所以他死后不到三十年蜀国隆然塌崩在所难免。

诸葛武侯祠门前对联(武侯祠楹联援引道兵两家思想)(7)

“后来治蜀要深思”,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能培养出人才,国家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