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会因为摇曳的烛光而点亮(烛光摇曳)
烛光摇曳
□吴波
国庆节后,农历九月十六,外婆过九十大寿,我们夫妻特意从幼儿园带回小二子前去为老太奶奶祝寿,回来时带了寿桃、寿面还有生日蛋糕,二子喜欢吃蛋糕,尤其是九十高寿老太的生日蛋糕,吃了讨寿,喜庆。
蛋糕分吃完了,发现蛋糕包装里还有一盒生日蜡烛,二子一定要拿来点着玩,还要唱生日歌。拗不过他,于是找个工具让他插上蜡烛,打火机点燃,二子还一定要关掉所有的灯,家里餐桌上就只有那么“一豆”蜡烛火光,照亮桌面周围不大的地方。我在微弱的烛光下吃着菜喝点儿酒,二子高兴地围着蜡烛唱生日歌,玩手影游戏,他妈妈也在桌边,陪小二子玩。一家三口在摇曳蜡烛下,吃饭,说话,玩笑,这样的画面,温馨、快乐。思绪不禁飞到三十多年前,我们小时候,家里没有电,后来有电了也经常停电,夜晚,点支蜡烛照明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一家人围在蜡烛火光下的岁月,并不遥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生活在乡下外婆家,农村还没通上电,一到晚上,家里照明的是煤油灯,那种玻璃灯座、一根灯芯连着灯头,点亮灯芯后罩上玻璃罩。在乡下,几乎没有人家点蜡烛,一者蜡烛是消耗品,用了就没有了,还贵,长期使用,哪家也用不起;二者蜡烛的那一点光亮,太暗,吃饭、做事,太不实用。煤油灯是家里的“贵重”物品,易碎,不是我们小孩子可以随便端摸的。放在锅屋灶台上的那些个自制“煤油灯”,玻璃小瓶子上加个自己做的铁盖子,钻个孔,穿根粗麻线,倒上煤油,点亮就能用,简易,便宜,我们小孩子倒可以端着照明玩玩。
待我1986年回到城里父母身边上学时,农村也开始通电了,但是农村人家仍旧使用煤油灯,因为经常停电或者电压太低灯泡不够亮。城里家庭就不同了,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停电的,晚上到家,床头的电灯线子一拉,电灯泡就亮了,整个房间亮堂堂的,晚上在家里吃饭做事情写作业,亮堂堂的。不过,那个年代,因为电网电力紧张,城里也偶尔会停个电的,十天半个月的停上一会,晚上刚才灯还亮好好的,突然就熄灭了,坐在家里的我们一起异口同声:停电了!然后,大人立马起身,去床头柜五斗橱抽屉里翻找蜡烛,有可能找到个蜡烛头子,点上,家里有了点光亮,才好做些事情;经常是找不到的,要么上次停电用完了没买,要么就不知道扔哪儿去了,这蜡烛不是家里经常用到的。于是,大人就叫我拿着两三毛钱往小店跑:买两根蜡烛去。
咱得令,手里攥着毛票子,跑出家门,外面新村巷子里,黑漆漆的,家家窗户都没了光亮,一直跑到菜场边上小店,小店里已经点上了蜡烛,昏暗的一点光亮照着柜台背后的货架,这时候看小店的阿姨也是忙碌的,一停电,很多人家都要出来买蜡烛。
蜡烛买回家,接着点上,本来照明的手电筒可以关掉了,手电筒要买电池,那花钱也比蜡烛要多不少,用它照明,不经济。家里有光亮了,大人孩子该干什么干什么,父亲继续就着中午剩菜和花生米喝二两酒,母亲继续收拾整理卖剩下来的蔬菜,我和姐姐趴小桌对面,中间一根蜡烛,各做各的作业,一家人聚在一间房子里,围着蜡烛那一点微弱的摇曳的光亮,不时地问话与对话,说到有意思的事情,会开心地大笑。那些场面,记忆如此深刻,简单、温馨,幸福、快乐。
停个个把小时或者时间长点,头顶的灯泡忽然就亮了,我们的眼睛猛地受到刺激,难受一下的同时又会异口同声:来电了!然后忙不迭地吹灭面前的蜡烛,蜡烛灯芯冒出一点烟气,灭了。收起蜡烛,放到抽屉里。
那个年代的我们,夜晚的生活就是这样,物质不丰富,电力也紧张,停电了,大家不慌不忙,找蜡烛,买蜡烛,点蜡烛,一家人在一起,温暖,开心,多么美好的生活、多么难忘的记忆啊!
作者简介:吴波,男,网名:荸荠。1979年5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学政治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理事。2005年起在报刊发表文章,已约千篇逾两百万字。著有文集《里运河北大运河南》《清江浦家常饮食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