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七种思维方式(易经最厉害四种思维)
《易经》包罗万象、涵盖万有,素有“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之说。被誉为“群经之首”。其智慧广博、精妙无尽,读懂这四条,即可让我们受益无穷。
01
贪多必败,见好就收的思维
《周易》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象辞说:飞快隐遁而没有不利,是因为无所顾虑、犹疑。
在该隐退的时候,毅然退避,往往能够得到最大的好处。这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无所不利。对此,不该有任何怀疑和犹豫。
用于经商,是要注意见好就收,不宜过贪。在众多的竞利乱象中,保持一定的清醒。拿到自己应得的,不必与别人比得失,勇于取舍,反而有可能收获最丰。
用于做人,记得有风不要驶尽帆。在得意时,不忘福祸相依的的古训,及时收敛、谦卑低调。
在高位时,最易招小人忌恨。修身养德,就成了保命之本。最高明的,是找准时机,尽快身退。
就如古代名士归隐,耽于山林之乐,却也关注国计民生。既能为问贤的君王,微言大义,又能避开当权的小人,从而明哲保身。是高飞远引、急流勇退之意。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因果循环,自古皆然。
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规律,看穿这些,也就读懂了“肥遁”。
洞悉这个智慧,商人会在利润最丰厚时收手;君子会逃离小人罗织的网,可以重创一番新天地。这就是遁退的最佳境界。
02
内心同化外部力量的思维
《周易·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无尤。”
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知道命运不可更改,所以就没有忧愁苦闷。
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法则。是天道、也是自然。依照天道自然,来进行自我修养,就是最正确的修行。
而修行的根本,在于修心。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心与物本是同体,双方没有可能独立存在。
例如,下雨这个天象。对于花草树木,就是滋养和浇灌,是生长的必须条件。而对于没有雨伞的赶路人,无异于一场烦恼,甚至可能会因此而生病。
因此,万事并不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来源于观察者的意识印迹。即观察者,决定结果。
物本身是空性,是我们内在的意识投射。所以积极乐观的人,看到的,到处是鲜花和美景。而负面的人,看到的多是污糟和乱象。
因为,万象起源于心。心生万物,心不召唤,无物不来;心不生念,万事不显。
当你内心有志向,就会产生自我驱动,即内驱力。这个力量会产生巨大的动能,会让人自强不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创造崭新的世界。
内心若是修得丰盈圆满,自会平和安宁,于自足中有一份自得,外面的世界,也会富足而圆满。
故而,学会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局面往往就会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变;反之亦然。
03
舍得守恒的思维
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
“反复”是双关之意。重复调整、修正,以求精准、不偏航。然后,再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样子。“其道”是自己的修行,和自己所遵循的道路。
“七”字有特殊含义,到七即为破。冲与破都是变动的意思。易经中共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到六必变。“七”就是下一卦,也就是一个新的局面。
如果说,十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五是过半,而过了七,就会返复。
“七日”就是天地循环运行的周期,周期完成才会成熟,才会“来复”。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放心大步前行。也就是“利有攸往”了。
大自然的规律,是失去、散去的东西,总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来。这也是物质不灭定律。
有时候看是付出,其实,在付出的过程中,都在不断积累。当积累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一一返还,循环往复。在失去的时候,也正是快要得到的时候。
就像这一卦的节气,是冬至,看是万物萧杀已尽,万物收敛深藏,其实生机已经在孕育和萌动,暗藏万物复苏、重新开始的新局面。
做人学会这个智慧,就不会抱怨自己的付出。在“舍”的同时,孕育着“得”。相信自己的付出,终究会有所回报。正如不断积德之人,通常都会福泽绵长。
用于谋事或者做生意,体现在“守”的智慧。专注去做,勿因挫折而退缩。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困顿中往往隐藏转机,守得住,就能渡过困难。翻过高山,总有全新美景。
04
事不过三的思维
损卦六三爻:“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三人共同行动,主张不同,行动不一致,有一人因不协调而感到受损害;一人单独行动,则会得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天下万物,都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故而,一人独行,很容易得到朋友。
而三人在一起,日子久了,难免会生猜疑。相处之间,难免会有厚此薄彼。因为没有主次,所以会为主次而争,争起来,必有一人受损伤。
从历史看,魏、蜀、吴三国鼎立,就有蜀、吴联合伐魏。当时曹魏强大,被蜀、吴多次算计,也难免逐渐消弱的宿命。终究是三国归晋。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三人行则损一人”的例子。
一个三人小团队,一定有一个相对突出的。或者学识、或者家境。这样,无形中,就成为另外两人靠拢的对象。凡事都希望得到他的认同。
天长日久,必有一个人,会觉得自己被冷落,甚至被伤及自尊,从而希望融入更大的群体。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三是生数,也是变数。
“好事成双,事不过三”,正是因为三是变数,过三以后,变数太多,容易失控。
有道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故而,凡事不宜过三,两两相知、两两相守,通常会自洽圆满。而一旦注入“三”,定然生变,打破平衡与和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