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道德经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释义:

杜绝智慧抛弃巧辩,百姓能获利百倍;

杜绝仁爱抛弃信义,百姓会恢复孝慈;

杜绝伪诈抛弃私利,盗贼就不会存在。

这三者,作为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让百姓有归属:

显现朴素保持无华,减少私欲,杜绝世俗的学问,就不会有忧患。

理解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道德经第十九章)(1)

漫谈:

老子在上一章描述了社会弊端,在这一章里提出了治理的方略。

老子认为,所谓的圣智、仁义、巧利等都是统治者扰乱百姓生活的“有为”,都是欺骗百姓的“文饰”。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才能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才能使百姓安静地生活。

更令人不解的是 ,老子在这一章最后居然提出“绝学无忧”这一观点,历来引发研究者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赞美和贬损两种迥异的评价。

究其原因,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儒家宣扬“仁义”,儒家倡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起来似乎都与老子的观点格格不入。

太史公曰:“世之学老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也?”《史记.老子列传》

明朝的沈一贯如是说:老子是对上根人说的,故微妙难识。孔子是对中下根人说的,故普通平实。老子与孔子的说法对象不同,境界不同。上根人学老子得大道之微妙胜解,得未曾有;中根人学老子得智慧增长,功成身退;下根人学老子或大笑之。上根人学孔子则心中大惑未解,中根人学孔子则如鱼得水,下根人学孔子则安其本分。

我想,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下根人吧,所以对《道德经》中的一些观点无法理解和认同,或即使理解、认同了也做不到。

也是啊,曲高和寡!

对此,我更认同余秋雨先生的说法:“老子的思想,以苍茫、原始的天地作为背景,因此即使包含着人类早期常有的偏颇,也仍然不失宏伟、浩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