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芹复旦大学(阳光学子梁晓芹携新书)

看着封面,仿佛就能听到梁晓芹的笑声。她是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2007年阳光学子。今天,她携新书《你当向阳怒放》再次与扬子晚报读者见面。

梁晓芹复旦大学(阳光学子梁晓芹携新书)(1)

新书封面

“向阳怒放”,这个书名很有代入感。一路走来,梁晓芹遭遇的沟沟坎坎不少,却鲜少抱怨。遇到困难了,就想办法解决;跌倒了,爬起来就走。她像一朵向日葵,迎着光生长,她的执着也鼓舞着周围的人,给他们带去温暖的力量。

不少人都曾惊讶,梁晓芹父母残疾,弟弟妹妹因为自身原因基本没读过书,这样的家庭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有远见和决断力的女儿?江苏卫视《德行天下》曾为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录制过专题节目,南京佳境心理咨询中心王虹主任在节目中说:“梁晓芹的激情和梦想不仅来源于家庭,更来源于父亲对她的现实主义教育。父亲赤裸裸地、现实地告诉她,跟我去卖西瓜,插了秧,才能去上学。虽然晓芹那个时候眼含泪水,但这在我们教育里面是非常珍贵的一点,父亲给了她学习的饥饿感。”

这样一位深刻影响晓芹成长的父亲,去年4月20日,突发心梗离世。轰然倒下的父亲,击碎了晓芹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她把父亲的离开归结为自己的疏忽,愧疚、后悔、自责的情绪包围着她,仿佛生命没有了意义。她一度陷入重度抑郁的状态。

让她得以修整内心的,是书写。2021年6月,她动笔写书,希望用这个方式跟父亲告别,并告诉全世界:爸爸,谢谢你,我爱你。静静回顾和父亲相处的点滴,自己成长的经历,那些曾经快乐的时光和小故事仿佛有治愈的作用,梁晓芹的情绪开始转变。

7月,得知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走访学生家庭的消息,梁晓芹收拾心情参与了走访。走在农村田头,见到阳光学子,梁晓芹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想到经过15年的奋斗,家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离世前应该是对女儿满意的,对家庭是满足的。小小的思绪,意外地一点点疗愈着她内心的伤痛,逐渐从“都是我的错”的沉寂中走出来。

梁晓芹复旦大学(阳光学子梁晓芹携新书)(2)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我想做个撑伞人。范晓林摄

翻阅《你当向阳怒放》,文字流畅、一气呵成。读者能看到那个不停奔跑的女孩一路“升级打怪”。小时候,要插11亩稻田的秧是困难,拉着平板车去卖西瓜是困难,车祸后从车轮底下爬出来是困难,后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资金、资源、品牌、管理等问题,依然有很多困难,她每一次都是踮着脚尖、顶着天花板去够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本成长书。我们能读到时代背景下,乡村女孩逆袭成为企业家一路坎坷,却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这是一本亲情书。我们能读到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父亲,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女儿坚韧、感恩的品质。而女儿也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对父女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梁晓芹复旦大学(阳光学子梁晓芹携新书)(3)

无论多重要的事都要为助学这件事让路。范晓林摄

这是一本感恩书。从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起步,梁晓芹逐步把公益助学和回馈社会当做自己的使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合上书本。阅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反观自己,尽力地用坦然的心,梳理当下的境遇,回顾亲情的点滴。也许内心会有一点焦虑,但正是这些触动启迪我们思考,未来该做什么?

对话

梁晓芹复旦大学(阳光学子梁晓芹携新书)(4)

2007年,扬子晚报助学直通车团队在田头找到梁晓芹,她正和父亲一起插秧。李海勇摄

记者:父亲去世两个月后下决心写书,当时处在什么样的心境?

梁晓芹:父亲去年4月20日去世。我脑袋里一直绷着弦去处理父亲的后事。直到6月下旬停下来,我突然像是泄了气的气球,像是漂在水里的浮萍——这是我前面三十年从未体会过的感觉。很多次,我习惯性地拿起电话,想打给他,但真要拨出去的那个瞬间,才意识到父亲已经不在了。忽然间,我发现自己找不到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看到医院诊断书上“重度抑郁”四个字,我知道,我的心病了。

记者:直面伤痛有时会加倍痛,为什么你却从书写中得到疗愈?

梁晓芹:面对终日折磨着我的情绪,我试图去寻找解药。我看到了《寻梦环游记》里的那句话“人真正的死亡是被这个世界遗忘”,我想让这个世界记住我那伟大而平凡的父亲,于是,提笔写了《你当向阳怒放》,开始了对自己过去的回顾与反思。直面伤痛的过程,也是自我疗伤的过程。

记者你做过的事情,父亲从没有做过,甚至想都不敢想。为什么你却在书里写到,自己是爸爸的复制粘贴?

梁晓芹:我和爸爸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我身体里流淌着他倔强的血液,不服输的个性,不怨天尤人的品性,我们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自己选的路跪着也会走完。我们还很勇敢,勇于第一个吃螃蟹。

我们真的好像。我大三时,为了拉货和帮父亲送大米,刚拿到驾照就去买了人生第一辆车——加长版的银色货车,员工坐在上面吓到肚子疼。朋友讲我,“无论什么坏事在你这里都能成为动力”,其实这也是爸爸的样子。

梁晓芹复旦大学(阳光学子梁晓芹携新书)(5)

大三时梁晓芹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一辆小货车。资料图片

记者:你每一年都会参加阳光助学行动的直通车走访,但去年7月份的走访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是情绪最低谷的时候。

梁晓芹:是的,责任心要求我这么做。因为曾经我是受扬子晚报资助才得以步入大学校门的,从那以后我就立志要将爱心传递下去,无论多重要的事都要为助学这件事让路。这一次也不例外。

但我没想到的是,那次走访带给了我很大的能量。困难家庭的处境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多么庆幸拥有一位无师自通的父亲,把“穷”的教育用到了极致。那次助学走访,真的让我浑身又散发出能量,想要去传递奋斗的力量,突然之间好像又找回了自己。

记者:你的书中,扬子晚报占据了很多篇幅,包括插图,14张图片中有8张是报社记者拍的。

梁晓芹:我的生命因为扬子晚报的出现而发生了转折,否则我不能想象,当时会不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与大学失之交臂。从2007年至今,扬子晚报一直见证陪伴着我的成长,也是扬子晚报,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纯真的爱。这种感恩无形中催促我成长,包括在每一次摔倒的时候也没想着要放弃。

记者:你现在心态调整得怎么样,介不介意谈一谈抑郁症?

梁晓芹:完成这本书之后,很多情感都找到了出口,我想我已经好多了。大家不用担心。我是亲身感知到抑郁症是怎么回事,原来这种病真的会在不痛不痒中丢了性命。所以,我也想在这里呼吁,请大家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或者对他们多些包容,这也许会帮助到一些走在生命边缘的人。

记者:作为作者你想通过这本书传达什么?

梁晓芹:首先给父母和子女,关于爱和教育。从孩子的角度,“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世间最大的遗憾,不想留遗憾,就常回家看看。第二点是给父母的。不要试图去用自己的身躯遮挡掉孩子成长路上一切的风雨。

第二个是给逆境中的奋斗者。我用三十年才治愈了童年,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死劫难,但也难免遇到一段特别难熬的日子,我们必须一关关地过。

链接

2003年,扬子晚报发起阳光助学行动,通过募集社会捐款,向江苏地区、当年被本科录取的家庭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每人5000元助学金,至今已不间断开展20年,募集社会资金2700多万元,资助学生5400多人,另促成结对帮扶2000多人次。

2007年7月,阳光助学行动团队在一次走访过程中来到连云港灌南县,在田头第一次见到梁晓芹。相关报道见报后,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资助下,梁晓芹迅速筹集到第一年的学费,顺利进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习。

如今,梁晓芹是闲猫国际青年社区创始人,上海市松江区人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工商联常委、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导师等。她还曾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当选江苏省连云港市十二届政协委员、江苏省灌南县政协常委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