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四大门派(为何金庸著作中常有)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精辟地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因其言简意赅、意味隽永而被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实反推也是成立的,有了源头才有水如明镜,正如我们所说的事出有因。子渊以前曾经读过金庸先生的一些作品,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金庸的作品里总是有很多反清复明的情节和人物,为何金庸老是要写“反清复明”,是有意还是无意,若是有意,其动机又是什么?
说到金庸,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泰斗和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笔下创造了多个耳熟能详的武侠人物,“金庸”二字也绝对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各界公认“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金庸的作品可谓是深入人心。普罗大众连同很多文字工作者都痴迷于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中,也由此衍生了“金学”这一派别。“金学”一派结合历史背景从各个角度细致分析了金庸小说之道,通过仔细研究竟从中发现了金庸家族的一件秘事。
▲金庸晚年近照
01熟读金庸著作之后便不难发现,只要是背景为清朝的作品,一定会有“反清复明”四个字的影子。《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承先人遗志,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并且陈家洛还是乾隆皇帝的亲兄弟,这也是金庸赋予陈家洛的一个隐藏身份。对于这个身份,书中还化用了一个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原是海宁陈阁老的大公子,与陈家洛是亲兄弟,后被雍正皇帝调包。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野史,不过书中这么写乃是为了推动情节——多年之后,兄弟重逢,一个高居庙堂,一个远居江湖,早已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不免讽刺,戏剧性油然而生。有意思的是,这桩野史并非空穴来风,这正是金庸老家海宁县的一个民间传说。
▲陈家洛剧照
在《鹿鼎记》中,韦小宝误打误撞进入皇宫,成为康熙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韦小宝为康熙皇帝亲政和巩固皇权立下了赫赫功绩,然而韦小宝的另一重身份却是对康熙皇帝的重击一锤。原来,天地会首领陈近南成功拉拢韦小宝,并收他为徒,而天地会素来以反清复明为目标,乃是清朝统治者的顽固反对者。康熙皇帝最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好兄弟、身边最亲近的人,竟然是一直想要夺取政权的天地会的首脑。
▲《鹿鼎记》韦小宝及康熙帝剧照
金庸为何在著作中多次隐隐地提到“反清复明”这件事,金庸到底和清朝有何恩怨?难道仅仅是因为本身的历史感厚重,或是小说剧情的需要?其实不然,这背后隐藏的是金庸家族的一段辛酸史。金庸本名查良镛,祖籍浙江海宁。查氏家族世代不乏才子豪杰,金庸祖上就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盛名。在浙江海宁的查氏家族,历经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统治时期,其中最得康熙帝的宠信,得于此家族地位显著,是当地彻底的名门望族。
02就常理看来,查家深得清朝皇帝庇护,理应对清王朝感恩戴德,金庸又为何一次次在小说中想要侧面颠覆清朝统治呢?这就要从使查家兴旺的那个人——查继佐,开始说起。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查继佐告发湖州庄廷鑨所作《明史辑略》,这件事进而演变成为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字狱,即“明史案”。由于査继佐是首个告发的文人,检举有功,受到顺治帝抬举,从此查氏一族平步青云。
▲查嗣庭绘像
吊诡的是,査家兴于文字狱,最终也毁于文字狱。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查继佐堂侄——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查嗣庭,在这一年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而这一年,恰恰是查家走向灭亡的一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当年担任一场乡试的主考官,考题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
▲清代乡试贡院旧址
有人捏造查嗣庭大不敬,“正”去了头便是“止”,雍正帝听说后勃然大怒,派人查抄其笔札诗钞,认为“语多悖逆”,遂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等罪,逮狱,准备定罪问斩,这便是“查嗣庭试题案”。在清初,牵涉到文字狱的人很难幸免,查嗣庭深知已无回旋之地,为了不牵连族人,便自尽于狱中。雍正帝怒气冲头,依然下令将查嗣庭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其妻与二儿媳被定发配边疆为奴,怕受辱双双自杀。查嗣庭,便是金庸二十二世祖查昇的堂兄,好在后者已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去世,其子嗣并未受此案牵连。
▲雍正皇帝朝服像
事实上,雍正皇帝打压查氏,并非只是表面上的文字狱那么简单,背后还隐藏了更深刻的原因。朝中隆科多一党,权势之大已经一时无两,雍正皇帝为除去隆科多,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除他身边的党羽。查嗣庭是一手靠隆科多的提拔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为巩固手中的权力,雍正皇帝便借此搞扩大化,拿他开刀,指责他“向来趋附隆科多”和蔡珽。反过来,在清算隆科多和蔡珽的时候,“保奏大逆之查嗣庭”和“交结大逆不道之查嗣庭”都是他们的罪名。这么说来,查嗣庭也不过是一件政治牺牲品罢了。
结语但不论如何,清朝皇帝确实是害得查氏家族灭亡之人,金庸身为查氏后辈,为解家族之仇恨,在书中丑化讽刺清朝君主几句也是人之常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正是金庸作品的特点,将小说恰当地融合进历史,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让读者明确体会到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之间的联系。金庸虽已故去,他的作品却永留存,他激起了数代人心中的侠义情怀,树立了每个人心中尊敬和向往的侠士形象,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怀更好地去追求生活。
参考资料:
《观书有感》
《苌楚斋随笔》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五十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