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和邓州有什么区别(天下邓姓出自邓州)
今天的河南邓州市,的确是一个极具传奇的福地,作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的夏朝,曾一度把都城设在邓地。约公元前700年,第十九世邓国侯吾离去世,葬于今邓州城区东南4公里处,后人尊称为“吾离冢”。无论是夏朝古都还是吾离冢,无论是虞舜寻邓地还是邓姓发源地,所有的这些都叫邓州蒙上了神秘而又传奇的色彩。
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大意是说邓国是仲康子孙所在的国家,就是夏都邓州。此外,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华夷图》也可以佐证夏朝的都城在邓。那么邓地怎么会成为夏朝的都城了呢?传奇故事由此开始。
话说这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三过其家门而不入就是描述大禹的敬业精神的。后来大禹终于把大洪水引入东海,消除了水灾。这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大禹。这本来是件好事,能者多劳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后来大禹年老时,把天子之位禅让自己的儿子启。
这天子之位传就传了吧,启作为夏朝的第一代君主,不象他爹一样一心为公,而是整天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这样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夏朝,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危机四伏。
后来,启又传位给他的长子太康,话说这启已经是无能,但儿子太康比他爹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整日忙于寻欢作乐,从不过问朝政,终于招致百姓的不满,引来异族颠覆朝纲,太康逃亡,从此颠沛流离。
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即位,却也只是挂个名号。仲康死后,他的儿子相继承王位,已经是名不副实。后来相的儿子少康长大成人即位,中兴夏朝这才有了希望。直到少康中兴夏朝,还都帝丘之前,不管是名义上和实际上,邓地始终为夏朝京都。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这大概就是邓国源于邓州的最早文字根据。后来到了殷商时代,商王盘庚的侄子武丁继位时,大封天下诸侯,武丁就把他的叔父曼封于邓地,为一世邓国侯,国都就在今天的邓州城。历史上的邓国一共存在了将近1300年。由于邓国在邓州,所以这里的人们依照当时的习俗,大都随国姓,这也是天下邓姓源自邓州的来由。
据《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朝于鲁”。吾离是第十九世邓国侯,在他的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鼓励农桑,当时由邓国铸剑大师所制造的刀剑曾经闻名于世。约公元前700年,邓国侯吾离去世,葬于今邓州城区东南4公里处,亦即后人所称的“吾离冢”。由于吾离冢是邓州众多的古墓中最有名也是最早的一个,所以后人称之为“邓州第一冢”。
据《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先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
夏朝初年,大禹把邓州作为都城,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中明确记载“邓为禹都”。后来,禹的孙子仲康把他的一个儿子封到这里,以邓为国名。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邓公簋”条亦云:“邓国故地在河南邓县(邓州在1913年至1988年为邓县)”,这里也明确指出,商周时的邓国故地就在河南省邓州市。
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12世纪的殷商王朝第22代君主武丁(姓“子”)封其叔父于邓,赐其叔父姓曼。曼公成为邓国第一位国君,因此,《史记》中说到“邓,曼姓侯国”,曼公被尊为邓姓的始祖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曼姓实出自殷商“子”姓, 只是到了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文王灭后,邓国子孙才以国为姓。如此这样说来,邓姓有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即由武丁的“子“姓转换为曼公的”曼”姓,直到邓国被楚灭掉后,才集体转换为“邓”姓。上述资料一再佐证,古夏国都城在邓州,天下邓姓源自邓州,也由此确立了一世邓国侯曼为天下邓姓鼻祖的崇高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