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话和沭阳话(经常说的淮安方言)

【文化】经常说的淮安方言,你真的会写吗?

关心家乡发展,请关注“淮安小城新鲜事”

连云港话和沭阳话(经常说的淮安方言)(1)

jiu

小孩

que

把东西折断

ci

一直快速向前

这些字词咱们淮安人经常说,

可是对应的字应该怎么写呢?

连云港话和沭阳话(经常说的淮安方言)(2)

(华宝红) 63岁的市民王大爷是地道的淮安人,说了一辈子淮安话,最近却被淮安话所困扰。原来,过年的时候,王大爷儿子一家从北京回来,带回了七岁的小孙子。都说隔辈亲,王大爷对小孙子着实喜欢,看着孩子调皮捣蛋的模样,王大爷经常嗔怪着说他“怂小jiu”。小孙子从小说普通话,不大听得懂爷爷的意思,在爸爸的解释下才弄懂了爷爷说他是个“熊孩子”。“爷爷你老说我是‘怂小jiu’,这几个字怎么写呢?”小孙子这一问,还真把王大爷难住了。“小就”?“小纠”?好像音差不多,但是意思却没法解释。王大爷跟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儿子探讨了很长时间,儿子还专门上网查了,最终也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从那之后,王大爷经常在说出一个方言词之后就开始琢磨对应的字应该怎么写,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应该把我们的淮安方言记下来,不然现在的孩子都说普通话,以后都不知道方言是什么了。”王大爷说。

“70后”市民马先生也对淮安方言很感兴趣。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方言视频、段子他都会保存下来。“有段时间,网上很流行‘淮安话六级大全’,里面很多词我们都不怎么说了,但是读起来很有亲切感。”马先生说,这些淮安话只有了解淮安方言的人能读出来,然后按照读音理解,是不是应该那么写,就不得而知了。“比如淮安人说‘直ci’,意思就是一直向前快速走,为什么网上都写成‘直刺’,有点不好理解。”马先生说。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市区一些具有淮安本土特色的场所,比如主营本地菜的饭馆,也会在装修或者装饰中用上淮安方言元素,“雪甜的”“西辣的”“滑肉”等淮安人常说的形容食物的词,在这些地方比较多见。

那么,

淮安方言里的字究竟怎么写?

今天,

让我们在淮安方言学者朱小飞

历经30余年创作的

长达数百万字的著作中

寻找答案!

连云港话和沭阳话(经常说的淮安方言)(3)

连云港话和沭阳话(经常说的淮安方言)(4)

他研究方言30多年

著作数百万字

对方言感兴趣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人并不多。当记者向淮安文化界人士询问方言奥秘时,不少人推荐了淮安方言专家朱小飞,他研究方言已经30多年的,先后创作了200万字的鸿篇巨著《淮安方言词典》、30万字的《淮安方言考》和50万字的《淮安方言常用词疏证》等著作。朱小飞是淮阴区人,当过老师,修过县志,做过文秘,目前从事文化工作。

“一方水土、饮食、气候等,影响着人们的发音。当人们的发音形成群体发音,便有了方言,方言承载着一个地方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编写一本淮安人自己的方言词典,使淮安的文化精髓能得以永久保存。”朱小飞说,当时,他在淮阴县(今淮阴区)文化馆工作,负责编写当地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在收集民间歌谣、谚语、小调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很多古语遗存,也意识到很多淮安方言正在逐渐消逝。“淮安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位处吴方言和北方方言之间,自古以来一直被南北方言所渗透,再加上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以及年轻一代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本乡本土的淮安话严重变异,且被‘逐代’遗忘。”朱小飞表示,淮安方言所面临的现状,让他很有紧迫感。“等我们这一代人去世了,会淮安方言的人恐怕就所剩无几了。”他说,“随着方言消逝的,还有附着其上的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以及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对淮安方言及地域文化两方面进行抢救性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一代淮安人面前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朱小飞说。他历时26载,搜集、整理、创作了近200万字的《淮安方言词典》,单是整理在案的词条就多达15000条。此后,他又创作了《淮安方言考》《淮安方言常用词疏证》等著作。现在,这三本书均已成型,他还在精益求精地修订打磨。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这几本书能够出版,希望能够唤起大家一些共有的语言记忆,也为不断消逝的淮安方言留下一些痕迹。

方言俗语皆有所据

不宜随意借音写字

在朱小飞的书房,占据整面墙的书柜里摆满了《康熙字典》《章太炎全集》《类篇》《说文解字》等古今文字典籍。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朱小飞一边向上了年纪的地道淮安人询问淮安方言的说法,一边逐一考证,力求选字用词的规范。在他看来,方言俚语绝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而是自古就有根有据。“人们往往对方言存在偏见,认为方言土、俗,殊不知方言俚语多为古语遗存,是有案可稽的古雅之语。”他说,“另外,人们在书写方言俚语时多有讹误,对方言俚语的文化传承不够关注。”

以淮安人常说的“小jiu”为例,现在人们书写时普遍写作“小就”“小纠”等,口语读起来容易理解,但字面却解释不通。朱小飞说,经他考证,这个词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小鬏”,“鬏,盘于头顶或脑后的发髻。古汉语中,人们常用头发来隐喻年龄及相应年龄的人,比如‘黄发垂髫’,指代老人和儿童。而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以随意剪发的,儿童年纪小发量少,‘鬏’自然也小,因此‘小鬏’成为不分性别的小儿的代名词,也就容易理解了。”生活中,人们在书写淮安方言时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多借用普通话中的字音,这不仅不规范,丢了方言的内涵和魅力,还容易形成误导。淮安方言中的“直ci”,意思是一直快速向前。现在很多人写作“直刺”,难以理解。事实上,“ci”应当写作“跐”,是脚下滑动的意思,很多方言里都有“跐溜”的说法,形容动作很快。

“由于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很多人在说到方言里一些词语时会认为,这些发音是历代人们口口相传,不知口语中某些词语是出自于古代典籍。”朱小飞说,比如淮安方言将“把东西折断”说成“que断”,这个“que”应该写作“敠”。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广韵》中记载:“敠,断敠绝”;另一部宋代编纂的韵书《集韵》中记载:“敠,断也。”“对于这些词语的探源,不仅可以顺理成章地对接古代书面语与现代口语之间的传承关系,而且还能印证本土方言俚语所深含的文化底蕴。”朱小飞说。

“搜集、整理淮安方言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这30多年来,我一直把这项工作当作不可推卸的使命。”看着面前一摞摞典籍和已经整理成册的资料,朱小飞说,他仍然有种力小任重之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方言研究,留住乡音,守住淮安人的精神家园。

来源:淮安发布

制作:古淮河景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