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1)

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 感受以身许国者创造的科学奇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9月3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人们在“两弹一星”精神展上参观。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主办的“协同创新 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于9月2日开幕。展览通过110件(套)文物、艺术作品和模型,510张图片,以及影像视频和多媒体触摸屏等多元展示手法,展现了广大研制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非凡人间奇迹、在拼搏奉献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两弹一星”伟业对国家安全和国际战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2)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在“两弹一星”精神展上参观油画《钱学森》。1955年9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从美国启程回国。回国后,他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3)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展出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部分科学家归国时间表。他们大都是在欧美国家取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在1950年代陆续回国参与建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4)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人们在参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们的语录。“两弹一星”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核弹(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5)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结构星。在“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研制阶段,结构星只用于地面的各种试验,验证卫星结构是否合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6)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人们在互动屏前观看“两弹一星”科学家的影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7)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搭建了金银滩草原模拟场景。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开工兴建后,金银滩这个地名在地图上消失,这片草原与国家的和平与安宁紧紧联系在一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8)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一名观众在参观“两弹一星”科学家王淦昌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9)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的语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10)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观众在参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使用的救生包,其中包括求救信号联络物品、医疗救护用品、生存物品、防御自卫用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11)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一名观众在参观“天宫一号”实验舱模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12)

9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展上展出的科学家们的传记和相关著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致敬两弹一星精神原创(走进两弹一星精神展)(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