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和寓意(冬至吃饺子的来由)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是有来由的。它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节向百姓舍药而流传下来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他的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深为人敬重。
在他返乡时,正是冬季,他见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让弟子们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熬制“袪寒娇耳汤”,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一样的“娇耳”,把煮熟后的“娇耳”分给来求医的人,每人两个和一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袪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治好了。后来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沒人管”的传说。
俗话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足见中国人对“饺子”这种美食,有多么喜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困难时期,想吃顿饺子,谈何容易。即是包饺子,那也是缺肉少油、没有什么荤性的菜饺子。加上粮食定量中,杂粮比重大,饺子皮是白面和玉米面的混合面,不能下锅煮,只能吃蒸饺。记得那年严寒的冬至,我回家当我拉开那扇包着毡子的门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蒸笼里正蒸着南瓜和洋葱馅的素饺子,包的虽然饱滿,因为沒肉,熟了一塌馅都是扁扁的,我们蘸着辣面子和醋,吃着甜丝丝、热騰腾的蒸饺,一股幸福、滿足的暖流温暖了身心。
改革开放后的年代,度过了漫长的粮食定量和物资匮乏的人们,为了玫善生活,普遍喜欢用带尾巴油的羊肉包肉饺子,那可真是咬一口满嘴流油、薄皮大馅的肉饺子啊!吃上这样一顿饺子,感到又过瘾又解馋。
现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人们,追求生活品质,讲究科学养生,普遍怕长胖,尤其是得了“富贵病”的人,更是不敢摄入高脂肪的肥肉,吃饺子也与以往不同,要吃瘦肉、鱼肉、虾仁等馅的饺子或是用木耳、香菇、豆干等食材包成的素饺子。对调味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葱姜蒜及各种调料外,总怕味不够鲜美,不够厚重,还要用蚝油、芝麻油、料酒、生抽等提鲜去腥、去膻,饺子包的也比以往精致许多。
总上所述,从张仲景时代迄今近两千年,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经久不衰。如今吃饺子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容易事,而且越吃品味越高,甚至常有人把包好的饺子速冻在冰箱,随时煮吃,这吃饺子已成为方便快餐。从吃饺子这个侧面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2021年12月18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