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印象火锅绘画(光明文化周末锅圈岩走笔)

周训超 撰文/摄影

用无人机从空中向下看,一个椭圆形凹陷的坑,坑周围岩壁有绿绿的植被,岩壁凸出的地方,似浓淡相宜的墨痕。因为椭圆,也因为墨痕,让人想起过去用灶火塘烧柴做饭时,放置砂锅的“锅圈”。有人在锅圈后面加上“岩”字,位于黔西北乌蒙山区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因此得名。

山城印象火锅绘画(光明文化周末锅圈岩走笔)(1)

俯瞰锅圈岩

我到锅圈岩时,是初夏一个细雨的早上,一团一团的白雾,在绿色的山谷里蔓延。这白雾容易让人想起仙境,缥缈若隐若现。和我同车的都是纳雍当地人,他们告诉我,过去锅圈岩乡贫困落后,居民家里有尿窖灰,食物经常生吃。而近些年来,锅圈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首先要从路说起,从锅圈岩乡到六盘水,早先就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步行小道。当地一位女子跟我说,20世纪90年代,有个六盘水的小伙儿请媒人来向她姐姐说亲。媒人和小伙儿从六盘水走路来,每人腰间挂上四双草鞋,背上十个洋芋烙饼,天亮从六盘水出发,天黑时候才到达锅圈岩,腰杆上的草鞋只剩两双,烙饼剩下五个,裤脚上全是稀泥点。失望的是她姐姐并没有看上这个小伙儿,然后媒人又带上小伙儿回去了。据说那晚,他们在山道上走了一夜,腰杆上的草鞋全部穿完,烙饼吃完还不够。现在的锅圈岩乡,村村通公路,从六盘水到锅圈岩是宽宽的柏油路,来去就是个把小时的车程。锅圈岩乡和六盘水市交界之处的天生桥,以前被称作“鬼见愁”,现在不仅交通便利,还成为风景旅游区。

除了道路,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锅圈岩乡的风大,最大的是马场村大烂塘的风,当地人说锅圈岩种植的树苗就是长不高,高了就被风吹断。这话一点儿不假,我去的第二日,歇息在乡政府的招待所里。是夜,风从窗外吹来,似惊涛骇浪的海风咆哮,感觉招待所就要被风吹倒。如今,锅圈岩乡引进了风能发电。在大烂塘的高山上,每当风呼呼吹起的时候,那些风轮叶片就高速转了起来。这样一转,不仅发了电,还减慢了风的速度,那些种植的小树就长高了。放眼看去,满山都是绿油油的小树,在微风和曙光中茁壮成长。

山城印象火锅绘画(光明文化周末锅圈岩走笔)(2)

锅圈岩中学的学生表演滚山珠

锅圈岩吸引人的还有当地的文化。我去的时候,正好遇到锅圈岩中学的学生表演当地的苗族舞蹈滚山珠。滚山珠原名叫“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叫“子罗夺”,主要流传在纳雍县的一些乡镇,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生们的表演一般是两大阵营,男生在前面表演特技的时候,人的肩膀上站人,一直可以叠加三重人。站在肩膀上的人还要进行芦笙舞蹈表演,这是高空动作;地面动作就是头后仰着地,口中的芦笙照样吹着。后面的女生迈着整齐的步伐,不断从两边移动,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又向中间靠拢。她们身穿白色百褶裙,头戴红色毛线帽,动作整齐划一,气势非凡。

山城印象火锅绘画(光明文化周末锅圈岩走笔)(3)

正在做手工刺绣的苗族女性

刺绣是锅圈岩的另一个特色文化,也是当地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这里的苗族女性服饰鲜艳,肩膀上有花纹的坎肩,衣服上饰银长吊,戴红线帽,未婚的姑娘裙子短,结婚后的妇女穿的裙子变长,颜色是黑白相间。在锅圈岩乡间,走过弯弯曲曲小路,农家房檐下时常可以看见刺绣的苗族同胞,她们飞针走线,针法如行云流水。同行的人说,这里的女孩子四岁开始学习绣花,要做一套自己满意的服装出嫁。可想而知,她们高超的技术,来自从小的锻炼,是用岁月积淀出来的。当地村民说,她们的刺绣客商上门收购,卖得很远,远到那里?远到国外去了。

山城印象火锅绘画(光明文化周末锅圈岩走笔)(4)

飞针走线的巧手

这就是充满神秘充满美丽的锅圈岩。如今的锅圈岩,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人们快乐幸福地生活着,已是乌蒙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31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