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景点的故事(松坪关古韵长)
李美桦
松坪关戏台。
黄正伟摄
松坪关。
黄正伟摄
“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太平处处经过惯,梦里还家又出关”。这是明代状元杨升庵途经松坪关留下的千古绝唱。
攀西南高原,风和日丽,云素若棉。阳光中的农舍、田园、阡陌小道、劳作农人,构成一幅清雅的诗意山水画卷。位于四川省会理市绿水镇、地处川滇交界茶马古道上的松坪关,历经岁月的淘洗和润泽,在历史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
古道遗韵今犹在
秋色掩映下的松坪关,静谧祥和。村中民居沿山脊依地势而建,茶马古道穿村而过。当年,背负土产杂货的商贾正是从这条石板路上走过。松坪关是过往客商出川入滇必经的最后一个驿站。过往马帮的声声马铃、店铺门前的猎猎招幌、唱戏台上的锵锵锣鼓,曾让这处偏邑变得热闹繁华。
马店、客栈、饭馆、商铺、茶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唯有遗存的古迹成为昔日兴盛的印证。松坪关至今仍留有200余座川滇民居,土木结构、悬山、坡顶、青瓦、土砖(黄土夯)墙、梁柱雕花、木格窗廊,散发出经过漫长时光浸润后的浓浓古韵。小巷深处建于康熙年间的韩家大院,为两层坐北朝南的三进三院式民居,是松坪关川滇民居的代表,门窗廊宇皆有精美雕刻,沐浴着日月风尘。
昔日香火旺盛的娘娘庙遗址前,矗立着一棵遒劲苍翠的古柏。庙内立有一块三朝断案碑,半圆碑帽正中竖刻“松坪关”三字,下方横刻“招抚安插告示断案执照”,碑身正面刻有乾隆十七年松坪关田地水务纠纷裁决的告示,侧面为康熙四十六年调解当地佃农耕作纳租纠纷的告示,背面为嘉庆二年处理水务和田地耕作纠纷的告示。这方石刻可谓了解当地历史事件的宝贵实物。
“水经汪洋随地涌,井流浩瀚即泉源”。这是刻在明代陈家方井上方香案两侧的对联。松坪关约有20口古井,除了陈家方井,还有王家古井、吴家古井和彭家大井等。一口口古井用绵延不绝的醇酿,哺育一方水土,为松坪关洗尽纤尘、保留古朴容颜。
时光缱绻暗生香
往来客商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播撒了文明的种子,留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松坪关,最有名的当属饵块手工制作技艺。饵块自明代传入会理,松坪关作为重要驿站,商贾贩卒穿梭,因旅途带米饭或其他食物易馊,这里开始也制作饵块。松坪饵块制作已有7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持传统手工工艺,被评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选用优质大米淘洗、浸泡、蒸熟,用木碓把米饭舂烂捣碎,在案板上手工揉搓,冷却后即成白白胖胖的大饵块。
相传,明代建文帝朱允炆逃亡云南,途经松坪关时又累又饿,只好向路边人家求助。朱允炆见木盆里泡着莲藕般灰白的东西,就让老婆婆弄点给他充饥。婆婆告诉他,这是用大米做的饵块,可惜馊臭不能吃了。朱允炆让婆婆洗去表面水垢,切成薄片放在火上烤烤。没想到竟变得软糯香酥,美味无比。
除了饵块,古村落里的舂糍粑、榨粉条、磨汤圆面、烤烧锅酒、熬麦芽糖都有传统手工技艺的身影。这里的人们不仅手工制作食物,也手工制作布鞋、草垫、妇女头饰,还会竹编、扎花和木雕。一针一线、一米一粟中,尽显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生活的淡定从容。
秋色一杯余韵长
丰富的物产,滋养当地百姓,也润泽一方文明。
因地处金沙江畔,独特的气候条件使松坪关一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从而拥有丰富的物产。秋风送爽,红彤彤的柿子、番茄、辣椒,黄里泛金的稻田、烤烟、玉米,加上水灵新鲜的绿色蔬菜,把茶马古道上的松坪关渲染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绿树丛中的十里牌万头肉牛循环养殖园,以建设屠宰加工、餐饮旅游等项目为重心,带动周边农户散养肉牛、种植饲料,实现致富增收。暖阳融融、柔风阵阵,一头头健硕的肉牛在宽敞的现代养殖园内静静反刍,偶尔伸长脖子摇摇脑袋。园区外,起伏的山峦间,婆娑的树影随风而动,一片片成熟的玉米用窸窸窣窣的声响,在秋风里拱动着丰收的消息。
与松坪关毗邻的拉拉铜矿,是四川省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满载货物的车辆让古老的松坪关涌动生机。这个年产值超过80亿元的企业,按照“绿色矿山”的发展理念,建成了绿色环保矿区和绿色宜居的花园式矿山小镇,使露天矿山成为见证工矿企业发展的打卡地。
谁谓南枝无北道,愿谱金徽播玉琴。走在清幽空灵的古道上,沐浴清凉舒爽的风,各种绚丽的色彩在松坪关的大地上汹涌如潮。伴随新时代的旋律,金沙江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茶马古道上生态完好、古韵悠长的村落,必定会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再创辉煌。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