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加工制作(汝州青年返乡创办球类加工厂)
河南商报记者 孙超 通讯员 郭营战 刚鑫雨
7月13日,汝州市陵头镇沙古堆村扶贫车间内,流水线作业紧张有序,工人熟练地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企业创办人朱帅奇拿起一只制作好的足球,开始对着手机镜头直播推介产品。
“我们公司年生产球类产品达100万只,产品远销非洲、欧美、中东等地。”朱帅奇介绍,随着疫情出现转机,最近国外的订单开始多起来,一个订单就是好几万只,他每天都忙着接单子、组织集装箱发货。
在陵头镇深山沟里长大的朱帅奇是典型的“凤还巢”创业者。2000年,19岁的朱帅奇背起行囊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在外漂泊12年,聪明勤奋的他从一名普通打工仔成长为某大型球类产品出口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工资还可以,但家里的老人孩子都照顾不到,我也不能一辈子打工。”2012年,朱帅奇经过一番思索,决定返乡创办自己的球类加工厂。
“当时家里的房子刚建好,打工挣的钱几乎花光了,建厂子的十几万元大部分都是借的”。朱帅奇说,创业之初,除了资金不足,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村民培养成熟练的技术工人。
一个小小的足球做起来非常复杂,仅电动缝纫机上就有平机、高机、小口机等工序,还有手缝等技术活。这些要求对于很多只会干体力活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不少人干了一两个月后就打了退堂鼓,导致工人队伍一直不稳定,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产量。此外,因为厂子在山区,交通不便也成为发展的阻力。但即便困难重重,朱帅奇也一直坚持用心经营企业。
辛勤付出总有硕果,朱帅奇领着公司熬过了“阵痛期”,产品也以过硬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致富不忘乡邻,朱帅奇深知山区农民就业不易,他的公司全部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并优先安排贫困村民就业。目前,公司下属的各个生产基地可安排16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村民58名,月工资可达1800元至3500元。
“从开始建厂我就来了,现在一个月能拿到2600元左右的工资,中午回家吃饭,挣的钱净落,工资也发得很及时,干着真的不赖!”正在车间里给足球充气的沙古堆村8组贫困村民朱安说道。
因为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中的突出贡献,朱帅奇的公司先后获评河南省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汝州市扶贫龙头企业。
“公司今年计划在巩固国外市场的基础上,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布局。企业做得越大,就可以安排更多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朱帅奇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编辑 李英旋 吉倩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