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体力活变技术活)

新华社广州2月13日电(记者洪泽华)装模、上油、扎筋、埋件、检验……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中建·智造”基地叠合楼板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上,员工只需按动几个操作按钮,在2分钟的时间里,一块叠合板便浇筑出炉。

2021年7月,这座由中建四局一公司承建、占地157亩的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该基地具有智能化制造、智慧化管理、立体化储运、一站化物流、绿色化运营等特点,内设有专门储存和养护混凝土浇筑构件的“立体养护窑”,可以同时存储114个大模台。

传统建筑业大部分是现场现浇作业,而装配式建筑则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成建筑用的构件和配件,再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精准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而成。

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体力活变技术活)(1)

“中建·智造”基地叠合楼板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受访单位供图。

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部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规划和意见。《广东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工程带头发展装配式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原则上应实施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珠三角地区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

在建筑行业工作了17年的郑家芬感叹装配式建筑方式给工地带来的改变。“以前工地上的机器一作业到处都响轰轰,讲话要大声吼才听得见,尘土满天飞,空气污染严重。采用装配式建筑后,许多材料都是工厂直接生产好的预制构件,建筑垃圾比以前减少很多,更环保了。”他说。

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体力活变技术活)(2)

“中建·智造”基地叠合楼板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受访单位供图。

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不光实现了节能减耗、提质增效,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让工人从“出体力活”向“出技术活”转变。

在“中建·智造”基地,产业工人合计127人在岗,其中女职工22人,占比17%。35岁以下的产业工人合计63人,占比50%。来自重庆的24岁工人冉红芳已经能熟练地独自操作设备进行生产,像她一样的年轻工人可以在培训后迅速掌握岗位职责、工位标准和作业流程,实现独立作业。

在建厂之初便来到“中建·智造”基地的陈健康、杜家艳夫妇从事装配行业有了一定年头,因为技术过硬,夫妻俩的薪资待遇得到了明显提升。自国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以来,许多人和陈健康、杜家艳夫妇一样,通过技能学习,实现了由“农民工”到“合同制”员工的转化。企业针对产业工人制定的培训计划,助推他们从工人变成专业优、技能熟、水平高的工匠。

来源: 新华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