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十大经典电影 冯小刚最失败的电影
在疫情的影响下,向来热闹红火的贺岁档院线市场,如今也变得萧瑟冷清,不禁让人想起了《甲方乙方》之前的内地电影环境。在1997年之前,内地尚没有“贺岁档”这一概念,首创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其实是消逝在大众视野很久的导演冯小刚。
说起冯导,除了《不见不散》、《大腕》、《天下无贼》这些贺岁片,其实在他的创作生涯后期阶段,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便是和喜剧截然相反的悲剧作品。其中,尤以2012年的《一九四二》最为浓烈。
更为不同寻常的是,从《一九四二》开始,冯小刚这个招牌不再是票房保证,他所执导的电影再也没有出过票房爆款。很多人都说《一九四二》是部失败的院线之作,令华谊兄弟股价大跌,拍片成本难以收回。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为什么会令冯小刚败走麦城呢?
换句话来说,它真的是一部不值得观看的电影吗?
如片名一般,这是一个发生在1942年的故事,地点则是如今河南省新乡市的延津县。
由张国立扮演的一方地主范殿元,正到了危急关头。这年间,整个河南省旱灾告急,加上蝗虫肆虐,百姓颗粒无收,范殿元所在的村堡中,只有他自家尚有较为丰裕的粮食。
一边他得防着村里的佃户偷抢,一边他又面临着外村乌泱泱的饥民们,打算冲破村堡,到自家抢食的危机情形。
范殿元只好施以缓兵之计,放外乡饥民进来吃饭,私底下则派长工栓柱到县城搬救兵,驱赶这伙饥民。
正当饥民们大快朵颐之际,栓柱非但没能请到救兵,反而当众向范殿元报告日本兵拦路,请兵失败的情况,致使饥民瞬间恼火,开始对范家打砸抢烧。一场饥民杀抢地主的戏份就此上演。
范殿元在这场血腥动荡中,失去了儿子,但是目下的状况让他顾不上悲悼。他必须立即带上残余的家当细软,和大批逃荒的灾民们一起,流落陕西。
在范殿元心中,此行只是“避难”,防止家当继续被抢,可在随后的逃荒经历中,他才渐渐明白,从踏上这段荒蛮路途开始,已然没有选择的余地。
于是,范殿元地主一家,和冯远征饰演的瞎鹿佃户一家,就此搭伙上路。
日军的炮弹轰炸,让范殿元损失了所有家当;饥饿的逐渐来袭,令瞎鹿不得不狠心卖女儿讨食。
这种疯狂并没有停止,而是加倍出现。瞎鹿在追赶外国人的驴子时,被其他灾民砸死;范殿元在洛阳城门口,卖掉女儿换取斗升小米。
当范殿元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刚出生不久的孙子跑到陕西境内后,本以为可以逃过灾荒,迎来新生,结果发现小孙子早已被自己匆忙捂死。
影片最后,并没有任何光明的结局,范殿元为了能继续活下去,认了路边一个刚失去母亲的孤女做亲人,两人搭伙继续逃荒。从原来的锦衣玉食,家底深厚,到如今的食不果腹,孑然一身。而等待这位地主的,依然是生死难测,祸福难定。
在这部宏大的逃荒史诗片中,冯小刚其实只是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展现饥荒的苦难场面,一个是探讨造成苦难的错综乱象。
可以说,在《一九四二》之前,内地电影中几乎没有与此相仿的灾荒题材影片。
起初,饥民们为了吃上一口饭,可以不顾律法,杀人掠粮。影片一开始,范家院子里的血腥场面,便向我们率先表明了“饥饿”造成的后果。
之后,为了单纯地填饱肚子,灾民们可以吃树叶、野草,甚至每天以树皮为食。这时候,生存虽是唯一的底线,但人性亲情依然尚存。
可到了最后,贩卖女儿、甘为妓女,伦理亲情或是人性底线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真的只是旱灾和蝗虫吗?片中安排的一个外国记者角色白瑞德,让我们开始逐步洞悉这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当白瑞德冒着生命危险,沿途记录下逃荒民众的真实影像后,他赶赴重庆,希望能让大家重视这一灾情,施以援手。
可之前与其关系热络的高官大员,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让白瑞德难以理解。而等他见到蒋介石,诉说这一切真相后,蒋只不过表示惊讶,在瞒不住国际上的眼睛后,才假模假式地出手救济。
然而此前,他命令军队主动撤出河南全境,将国土让给日本人。其目的便是将这场过于严重的饥荒当做“烫手的山芋”扔出去,好“不妨碍大局”。
甚至在此之后的救济过程中,虽然说要杜绝贪腐问题,可下层的执行官员,同样形式主义地摆出三名底层官员来扛雷,该如何贪污,依然照旧。
简而言之,这场最终导致300万灾民或是被活活饿死,或是因病罹难的饥荒,其实是由国民党整个官员体系中的不作为和趁机发财的举动,一步步造成的。
为了展现这种反差感,冯小刚将视点分为两块,一块对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灾民,一块对准衣着光鲜、朱门酒肉的国民党高官。而前者的命运全在后者的掌控之中。
在此,日本军官的一番话,让我们若有所思:这群灾民在中国人的身份之前,首先是人。
不言而喻,当国民党高层看到灾民因为得到日本军队的粮食赈济,从而攻打国军时,他们对此表示难以理解,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人作为动物性的本能。
正如影片的海报,那只长着干瘪的人类脑袋的蝗虫,在挣扎呐喊。它让我想到了张默饰演的栓柱说过的一句话:我想杀人!
这是被饥饿、压迫、算计和歧视折磨过后的灾民们,最后的反抗,尽管毫无意义。
《一九四二》的故事,并非是冯小刚的虚拟杜撰,或者稍加夸大,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将残酷和血腥,冷漠和无情打了个折扣,因为取材自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真实事件,远比这部电影更让人难以接受。
比如瞎鹿在跌进开水翻滚的热锅里,一动不动后,画面立即转到瞎鹿的妻子,实际上,此处已经暗喻瞎鹿被这帮饥民们残忍吃掉了。
因为,在那个连树皮都能成宝,泥土才是日常食材的残酷年代里,人无形中成为潜在的充饥对象。所以,“易子而食”在当时常有发生。
但是,这种缅怀残酷年代的影像,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或许正犯了“禁忌”,他们不愿意甚至不相信历史的某处夹缝中,会有如此惨绝人寰的图景。
这也是为何如今在豆瓣评论中,依然能够寻觅到当年怒打恶评的文字。在他们看来,为什么一定要展现如此血淋淋惨兮兮的画面,才能唤醒观众的同情和历史认识?看历史资料难道不是最佳的途径吗?
这种普遍的心理,让本片最终停留在3.7亿的票房数字前,在2012年的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上仅排名第11位。
然而这些人或许永远也不会明白,将残酷历史用影像诚实再现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如今丰衣足食的民众,在面对“300万灾民死去”这样一组数据时,永远也不会感到震惊和悲恸,只有当他们看到眼睛布满血丝的野狗,蚕食路边刚死不久的饿殍,亦或者看到一个饿到极致的女孩,因为吃的太撑而弯不下腰后,他们才能与此稍加共情。
所以,《一九四二》可能注定不是一部讨好大众的影片,和当年的票房冠军《泰囧》相比,它没有逗趣爆笑的段子,或者王宝强耍宝式的表情,但冯小刚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仅过去70年之久的流民炼狱图。
在此之前,他曾经拍出过《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加上这部《一九四二》,共同组成了冯小刚的“苦难三部曲”。
《集结号》是让一个历经战争之苦的老兵,去追溯过去的惨烈和阵痛,这是一种患有创伤后遗症式的迷惘。
《唐山大地震》则是让一位在大灾面前,做出撕心裂肺抉择的母亲,在亏欠女儿多年之后,无言以对。
而《一九四二》超出了前两部影片的广度和浓度。如果说《集结号》是一个人的苦痛,《唐山大地震》是几个人的伤痕,那么《一九四二》则是一个时代的灾难。
或许正因如此,冯小刚没有选择让这个故事以某种确定性的方式收尾,而是在范殿元和小女孩的蹒跚前行中,寄托了所有的哀思。
当我们回望本片,可能会感叹,如今内地影坛再也拍不出这般展现历史缝隙中的灾难电影了。
因为,它不受观众们的欢迎;因为,它是如此耗时耗力,也因为它是一部堵塞了太多无法言说的人间疾苦、黑色时代的影片。
但它如此珍贵,如此动人心魄。
-END-
【文 | 南野文 】
【编辑 | 语非年 】
关注34年前,张艺谋首部影帝作品,尺度之大,放现在估计很难上映
从票房1.6亿,到影像出租1.38亿,他为何能挑起功夫片大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