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怎么用古文说(古文字告诉你太阳运行的一天)
日出日落又一天,地球围着太阳自转公转形成了白天黑夜和春夏秋冬。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太阳的变化对大自然带来的影响。我们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古文字中的太阳。
日
我们先看代表太阳的“日”字,这个字的构型非常简单,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何为象形字呢?东汉的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就是依照事物外部的形状,用弯弯曲曲的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的一种汉字。我们看“日”的甲骨文字形,我们知道甲骨文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弧线不好刻,所以甲骨文的日字不圆,多为方形、菱形。到了金文,用的是铸造的方式,才开始有圆日。中间一点有人说代表太阳的光芒很盛。我们看《说文解字》对“日”字的解释是“实也”,一个“实”字很贴切地展现了日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光芒。
太阳一天升起一次,所以我们现在用一日来代表一天;用日期来计时;用过日子来代表我们一天一天的生活。而之前我一直关注的北京的一个私立学校,他非常的有特色,很关注教育的本质和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名字就叫日日新,这个名字来源于《大学》里面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新的收获,要每天活在一个进步的状态当中。我觉得这句“日日新”寄托了对孩子们的期望,同时也应该作为我们成年人生活的目标,我们不能只是在日复一日中积淀年岁的增长,我们要每日都有新收获,日日新,又日新。
旦
太阳是如何升出来的呢?我们说太阳从海平面升起,而这个“旦”字的字形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我们看“旦”字的甲骨文,上面是日,下面是太阳的倒影,可知我们古人是在海边观察日出,造出的旦字。再看金文字形,太阳和水面连为一体,如果我们在海边看过日出的话,会发现这个写法特别的形象,连接处很像大气折射形成的虚像。对此王筠在《说文释例》中也有过详细的解释,他说,“吾闻之海人云,日初出,为海气所吞吐,如火如花,承日之下,摩盪既久,日似决然舍去者……金刻“旦”,有物承日下,正是气形。”那到了小篆,太阳初升的气形简化讹变为一横,《说文解字》依照小篆的写法解释说“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许慎将底下这一横解释为地平线,旦的本义便从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变为从地平面上升起,虽然意义发生变化,但似乎也很切合,毫无违和感。
不过这个“旦”的初文表义还有不同说法。最新的说法就是这个字是个形声字,说甲骨文、金文下面的字形与“丁”同,当是表示“旦”的读音。当然这个说法太专业了,并不那么容易很快让大家明白,你只需要知道“旦”也许是个形声字就够了。
而由旦是日出的本义,便引申出了早晨、清晨的意思,所以古人管早晨也叫做旦,比如通宵达旦、危在旦夕这些词。那我们说,一天中最开始的时候叫做旦,那一年最开始的一天呢,我们就给它起名字叫“元旦”,“元”字本义指代我们人的脑袋,是我们人体之首,它和代表初升的太阳的“旦”字组合,充满了积极的、新生的、向上的力量,以此来指代我们充满期待的新一年的第一天。
杲
太阳接着往上升,爬到了树的顶端,就有了这个“杲”字。这个字的字形很是一目了然,大太阳在木之上,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太阳都爬老高了,所以天也已然大亮,《说文解字》对“杲”字的解释是:明也,从日在木上。
之前我读《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都说要下雨了,要下雨了,但总是艳阳高照。我们知道其实它并不是单纯指代天气,它是想说,都说丈夫要回来了要回来了,但是每次总是失望,以此来表达了诗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杲杲出日”为什么就是艳阳高照的意思呢?分析了杲字的字形,我们也就明白了,太阳都高高挂在树梢上了,当然已是艳阳高照。
此外唐代的白居易有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他说:“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想象一下,在一个冬天的上午,太阳慵慵懒懒地把阳光撒在我们的身上,我们闭目而坐,享受着那种温暖和宁静…而一句“杲杲冬日出”就能让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个非常美好的画面,很有意境。
莫
太阳由初升,到高高挂在树上,再走,就该往下落了,我们看这个“莫”字,我们先看这个字的字形,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中间是什么呢?中间是我们的太阳“日”字。我们看这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都很清楚的表达出太阳在草丛中这样一个意思。那到了隶书,下面的两个草开始连写,最后成了今天的“大”字。
那这个字想表达什么呢?我们看《说文解字》对“莫”的解释,它说,“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茻”的意思是众草也,从日在茻中,是一个很诗意的写照,就是太阳要落山了,现在已经落入茂盛的草丛中的一个画面。我们知道古代荒原上的野草是十分茂密的,长得很高,古人经常会看到太阳落入草中这样的一个情景,所以以此造出“莫”这个如画的字。而“且冥”是将冥的意思,就是太阳快要落山了,天要黑了,但还未全黑。
暮
“莫”字本义是天要黑了,幽暗不见,所以引申出有无之无的意思,久而久之便被假借为“莫须有”的“莫”来表示否定意的一个副词,那这个副词久借不还,为了还原太阳就要下山的本义,我们古人就又给“莫”添了一个“日”字,表示这个字和太阳有关,造出了今天的“暮”字。
一个字中有两个太阳,虽有些不合理,到它却清晰地表达了即将日落,一天的时光已接近尾声的概念。所以我们读《论语》,读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就能明白暮春是指晚春,是春天快结束了;读曹操的《龟虽寿》,读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能体会这种一个人一生的时光如同日暮时的那种感受。
杳
太阳继续往下落呢?就会落到树的下面。我们看这个“杳”字,它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上为“木”,下为“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我们会发现这个字的字形很有意思,跟之前我们讲的那个“杲”字日和木的位置上下颠倒了一下。《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也和“杲”上下对应,它说:冥也,从日在木下。
段玉裁对“杳”字做了进一步的注解,他说,“莫为日且冥,杳则全冥矣。由莫而行地下,而至于扶桑之下也,引申为凡不见之称。”由段注这段话我们知道“杳”比“莫”还黑,已经是太阳已落,全黑不见的状态了,引申出了不见之称,就如我们说,杳无音讯,见不到一点音讯。那了解了这个杳字的本义,当我们读到屈原的《九歌·山鬼》中的“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这句话的时候,便可以很快抓到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就是用杳冥冥来指代白天风雨欲来时的那种黑暗。
而从“旦”字到“杳”字,太阳也经历了从旭日初升到完全落山的一整天,这时也已天黑入夜,而明日,太阳又会依律升起,循环着昨日的轨迹。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说文部首形义新证》,董莲池,作家出版社
本文作者田书齐,排版编辑少愚,转引请说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