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姜醋汤文案(奶奶教我蒸焖子)
文:杨晓光
秦皇岛市海港区新开里市场,有一家卖蒸焖子的摊贩,十几年来她的生意一向不错,一天20几盒焖子,10点多当早市罢市时全部卖完。女主蒸焖子的器皿是铝饭盒,近来我看到换成了特制的饭盒大小不锈钢盒,蒸出来的焖子软乎乎、油乎乎的,内有瘦肉丁,口感糯糯,味道宽宽,很有够年头的老味道。
我妻子会蒸焖子,每年过春节,都用小不锈钢盆、钢精锅上下屉蒸上两盆,颇得奶婆的真传。一次,我竟然将妻子准备搅焖子的煮肉汤当水给泼掉了,结果招致一顿劈头盖脸的埋怨和数落。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妻子做焖子煮的肉汤,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功夫,可见其做出焖子的色香味,该有怎样了得。
我的老家昌黎县晒甲坨,腊月二十八蒸粘豆包、蒸焖子,准备“隔年饭”,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乡俗。民谚云:二十八,把面发。其实,在老家,腊月二十七晚上就把面发上了,二十八一大早,一家老小早早起来,小孩抱柴火,帮妈妈拉风箱烧火,男人挑水,女人做饭,风风火火的都不是好忙乎。蒸两掺面馒头、蒸黏秫米面或者大黄米面豆包,隆重登场的大戏是蒸焖子。焖子,当属朴实的家乡人首选的过年当家美食,更是蕴含了美好的寓意。俗话说:咋呼家雀没食吃。只有扎扎实实、闷声不响地“闷”着头过日子,生活才会活色生香、醇厚绵长。
我和奶奶在老家生活那些年的记忆犹新。作为白薯主产区的晒甲坨,蒸焖子必不可少的白薯淀粉是当地特产。做蒸焖子,是奶奶的拿手好菜。因为做出来的焖子不仅我爱吃,还要带到秦皇岛城里,在过年的正日子一家人团团围坐,品尝家乡的老味道,所以奶奶总是赶在回秦皇岛之前,提前将焖子蒸出来。做焖子其实挺麻烦的,要先煮出一锅香喷喷的肉汤,还要提前将淀粉坨捣碎,再用擀面杖擀成粉末,把淀粉预先准备在搪瓷盆子里,用热肉汤慢慢浇到乳白色的淀粉上,淀粉漂浮起来,用竹筷搅拌成粘稠的乳浆。里面放入香葱、生姜,再放入酱油、香油、熟肉丁,用筷子拌匀后放入事先涂抹了食物油的蒸焖子镟子。
要做出劲道爽滑的焖子,淀粉和肉汤的比例一定要适当,这是最关键的,汤多了蒸出的焖子会软烂,汤少了焖子又会硬。奶奶先将滚烫的肉汤倒入三分之一,我将三四只筷子用双手攥成一束,非常卖力地将淀粉迅速搅拌成没有颗粒的糊状,奶奶随即倒入剩余的肉汤,再次让我搅拌均匀。要做到始终沿着同一个方向搅拌,整个搅拌过程,动作必须保持连贯性。
在我用力搅拌时,奶奶把“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撅不断”“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讲给我听。把浆糊倒进镟子,浮头浇上调匀的鸡蛋液,以便“闷住”焖子的香味,也让蒸出的焖子表面光滑,并呈现出朦胧写意的好看花纹。最后放到大锅里大火蒸上半个小时,焖子的香味儿就会弥漫满屋。刚出锅的焖子比较软,切不出型,要等晾凉后才能切出薄片。摆上席面的焖子要趁热吃,放凉了的焖子会变硬,产生回生的感觉,吃的时候需要再放入锅中重新蒸一下。
我全程参与奶奶蒸焖子的过程。我经常帮忙拉风箱,往灶膛里添柴火,用烧火棍扒拉柴火,使其烧得更旺,灶膛里升腾起一朵朵火苗儿,以不可阻挡之势亲吻着锅底,火光把我的脸蛋儿映得红扑扑的。蒸好的焖子,可以作为凉菜单独上盘,当然口感稍差一些,不过给我的感觉,与冷皮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回蒸一下作为一盘热菜;吃荤锅,焖子是首当其冲的底牌菜;焖子熬白菜,焖子熬冻豆腐,焖子熬土豆粉条,或者把以上食材放在一起熬大锅菜,都是美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