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论道(孔子的损益之说)

朋友请我给孩子取名,按其家譜,“益”为第一字。由此想起了老子、孔子对损益的表述。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之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句话说的内容很多,也很重要。我们只说损益,在老子看来,在普通人眼里,求财求名,越多越好,是一个“益”,增加的过程。而求道的过程就是一个“损”,减损的过程。很少有人愿意“损己”,所以得道太难了。

《道德经》里多处讲到往返、损益、得失的关系。理解了这些关系,才能理解老子。

损、益在《周易》里分列四十一,四十二卦,文王互综。损下益上为损,损在前,减损之意。

教导君王用民之财力应有节制。损上益下为益,增益之意。教导君王损己为民,先天下而后己。

文王讲治民,孔子发挥了损益之说,讲得是修身。损卦的大象辞: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益卦的大象辞: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从损益之说可以发现《道德经》和《周易》的渊源。

损益之辨,对一个人的修身,治事,甚而“治国平天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华文化里的重要思想之一。

孔子和老子论道(孔子的损益之说)(1)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