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

中国绘画史的真正画圣,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大概是专为绘画而生的,所以以他对艺术的感悟,从大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居然没有学成!于是改学绘画,这一下就不得了了,二十余岁就已经名满天下,甚至惊动了酷爱艺术的玄宗皇帝,召他进宫,改名道玄,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随便作画。 吴道子活跃于盛唐,在这个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空前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各艺术门类的沟通,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喜与文人名流交往,又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早年作画行笔流丽纤细,继承六朝风范;中年后笔迹磊落逸势,高度成熟。他兼善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等各类题材,尤以人物、佛道见长。他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曾达300余堵,并且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其《地狱变相》名振一时。

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1)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有关吴道子绘画的传说很多。  天宝年间,唐玄宗听说四川嘉陵江风景很好,就叫吴道子去嘉陵江写生。吴道子饱览嘉陵江秀丽风光回到长安,唐玄宗问他写生稿在什么地方,他回答说:“没有稿子,我把看到的美景都记在心里了。”唐玄宗半信半疑,就叫他在大殿的墙壁上画下来。吴道子一天之内,就画出了“嘉陵江三百余里”的旖旎风光。唐玄宗叫李思训画同样的内容,李思训用数月完成。唐玄宗看了两幅画,十分高兴,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精妙。”  吴道子的画继承张僧繇[yáo]一派,属“疏体”画法,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不然,三百里嘉陵风光,一天怎么能画完。  虽然吴道子山水、人物、道释、鬼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一时,但画得最好的,还是人物。他所创的“吴家样”,是古代人物画中著名的“四家样”之一。笔墨简练,线条变粗而有转折,形如莼[chún]菜,有飘逸灵动之感,被称为“吴带当风”。用焦墨勾勒,于墨痕中微施薄染,自然超出缣[jiān]素,有一定的立体感。他一生为寺院画壁画三百多幅,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据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生(道子)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屠夫和渔人都为之改业,长安几乎断屠,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吴道子在佛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他作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而且有一种气势。有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mín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上;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shù],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2)

《送子天王图》局部

  吴道子的真迹,宋代已难见到,流传至今的重要摹本《天王送子图》,可能为宋人摹,一般认为比较接近吴道子风格。这幅长卷表现悉达太子(以后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诞生后,他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画中本应为异国人,但都被描绘成唐朝贵族阶层的形象。其他摹本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还有不少线描石刻,大都迭经翻摹。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亦可见他的风格。

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3)

《送子天王图》局部

《天王送子图》按照故事情节可分3段,前段描写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兽与天王及侍从天女等。有两位天神力士正试图拖住奔驰的瑞兽,气氛紧张而愉快。天王神态威严,双手按膝,密切注视眼前的瑞兽,好似完成某一重大决断而呈现出较为轻松的沉思情形。天王左右则有文武侍卫环拱侍立,或围蛇,或仗剑,或执笔书写。前面一武臣紧张注视,手握剑柄以防不测,文臣端然肃立,手执毛笔、笏板,正预备书写,面色凝重。天王身后天女则神态安详,或磨墨,或手持器物,恭敬肃立于身后。此处天王和瑞兽之间的紧张关系成为前段画面的中心,天王的严肃凝视与瑞兽的咆哮欲行形成强烈的对立,紧张的氛围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扣人心弦。

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4)

《送子天王图》局部

中间一段则作如来护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情形。大自在天作四臂披发形象,踞坐石上,背后烈焰腾腾,火焰中现出虎、象、狮、龙、鸟头,形貌诡怪,左右作有捧花瓶、香炉法器的天女和执帚天神。

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5)

《送子天王图》局部

画幅后一段绘净饭王抱持婴儿正稳步前行中,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拱手相随,后面一侍者肩扇在后。无能胜明王作跪伏礼拜状,来迎接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无能胜明王一见佛祖便低眉跪拜,衬托出新生婴儿的无限尊贵。

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6)

《送子天王图》局部

画圣吴道子晚年生活(吴道子为何会成为画圣)(7)

《送子天王图》局部

《天王送子图》这幅作品的描绘技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画面布局上,将人物分组安排,使块面产生大小、松紧变化,而组与组之间又相互关联、照应二是采用对比手法来烘托主题。三是画面线条极富特色、线条的轻重节奏与粗细变化,使线条具有动感与生命力;四是作品不着颜色,以"墨踪为主",改变了传统重彩画法,为白描画、水墨画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天王送子图》用墨、运笔方面来看吴道子作画的行笔堪称劲利,在整个画面的细节处理方面,吴道子也堪称完美。除了细节、线条等的处理之外,从整体上来看,《天王送子图》的天神、帝王、婴儿、随从侍女、神怪等的服饰、造型已经完全走向了汉民族的本土化。尽管这幅图所表达的宗教教义与之当时的主流宗教完全不同,但吴道子却坚持运用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用当时的世俗化来展现自己的作品。这不仅仅体现了吴道子画工的精湛,更能看出他的超前眼光、艺术直觉、审美表达。佛陀、菩萨等等原本是佛教中的形象,而在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中就成为了天尊、星君等。在这幅图中,画面中君土后妃等的形象则成为唐代上层贵族的真实写照,从服饰、神态、举止等方面来看,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形象乃是融于净饭王、摩耶夫人的形象之中;其他的侍女、官员的造型也与当时盛唐的宫女、官员等都十分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瑞兽也似乎是中国图腾龙的变形。

《天王送子图》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天王送子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吴道子在创作《天王送子图》时,深受隋唐佛教壁画的影响,常常以大片的红、绿、黄等暖色着于人物之上,整图色彩鲜艳华丽,画中人物均身着华美服装,体现出高贵,庄严的气质。另外在光线的运用上,主要人物-如天王、圣婴、摩耶夫人等与随从等次要人物用光较协调,起到突出主体,兼顾其余的作用。

  自开元以后,寺观壁画多流行“吴家样”。吴道子在艺术上富有创造精神,一说山水画之变由他开始。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之“吴带当风”。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世谓之“吴装”。他通过墨线的肥瘦抑扬,表现出物象的运动感和量感,为白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笔法流转洗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后人将他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以区别于顾恺之和陆探微劲紧联绵的“密体”。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并且将他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与诗人杜甫、散文家韩愈、书法家颜真卿并列,极赞道:“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他被后世尊为“画圣”,被民间工匠尊为祖师,对以后的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和白描画风影响极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