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该注意什么(肥料要怎样科学合理使用)
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还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抗逆性。 但是,如果施肥不当,引起下面几种肥害,可能导致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甚至导致产品减产绝收!
常见肥害一:养分浓度过高型肥害
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往往一次性施用总量过多,超过作物所需量,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很容易成土壤盐分浓度过高。
肥料浓度过高,细胞情况
发生原因:由于土壤中盐度过高,多数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功能受阻,严重的甚至发生细胞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中,出现反渗透现象,导致作物根部细胞脱水产生肥害。
为害症状:造成作物脱水,出现烧苗、烧根、僵苗不发、叶片畸形等现象,植株发蔫似霜冻或开水烫过一样,轻则影响生长,严重时作物逐渐萎蔫枯死。
施肥时有3种情况易发生浓度过高型肥害。
01
施肥部位不当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根系吸收能力最强的是在根系外围的白根和根毛区。如果将速效性的化肥直接施用于主根部位,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烧根。
02
施肥量过大
黄瓜肥害
施肥的量和浓度一定要把握好。上图就是由于底肥施用过量而导致黄瓜发生肥害,大面积萎蔫。叶面喷施时也要注意,高浓度的叶面肥会导致叶片细胞原生质失水,出现焦边叶。
03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番茄肥害
有机肥营养较全面,但是一定要施用腐熟好的。未腐熟的有机粪肥,在土中继续分解,会酸化土壤并释放出热量,同时还能携带大量的病菌,寄生虫卵,易导致肥害、病害一起发生。
气体毒害型肥害
主要指氨气、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气体毒害。多数来源于肥料分解、挥发而产生。
1、氨气毒害
黄瓜氨气毒害
氮肥、有机肥等都会挥发出氨气,特别是在气温低、土壤碱性的环境中更甚。
当氨气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地上部分会发生急性伤害,叶肉组织崩坏,叶绿素解体,叶脉间出现点或块状黑褐色伤斑,严重时造成全株枯死。
2、亚硝酸气体毒害
番茄亚硝酸气体毒害
亚硝酸气即二氧化氮,当地温较低、土壤通透性差时,过量施用氮肥后,氮肥硝化过程会受阻,亚硝酸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遇上酸性土壤的话,亚硝酸气体则会大量溢出。
亚硝酸害分急性和慢性两种,主要危害叶片。急性型:叶片上形成很多白色坏死斑点,严重的斑点连片或枯焦。慢性型:仅叶尖或叶缘先黄化,后向中间扩展,病部发白后干枯。
3、二氧化硫气体毒害
黄瓜二氧化硫气体毒害
棚室内施用大量生饼肥、有机粪肥后,由于温度较高,在腐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硫化氢,硫化氢在空气中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气体由气孔进入叶片,再溶解浸润到细胞壁的水分中,使叶肉组织失去膨压而萎蔫,产生水渍斑,最后变成白色,在叶片上出现界限分明的点状或块状坏死斑,严重时斑点可连接成片,造成全部叶片枯黄。
盐分积累型肥害
辣椒棚土壤起“白霜”
由于施肥量大,土壤中的一些可溶性盐分会聚集在地表就像上图一样。
地表盐分含量高,导致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有的地块甚至无法耕种。
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叶色黑绿有硬化感,心叶卷曲,嫩叶及花萼部位有干尖现象,根变褐色以至枯死,果实生长缓慢,受害严重的植株甚至会出现萎蔫、枯萎。
有毒有害物质型肥害
花生缩二脲中毒
2018.05.08
肥料中缩二脲、游离酸、三氯乙醛(酸)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控制不当,同样会引起肥害。通常是这些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致害,伤害根系,破坏植物健康,就不逐一说明啦。
防治措施简述
作物肥害的发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只要掌握各种化肥的性能,特点,科学施用,肥害现象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
1、合理施肥: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点和肥料效应来施肥。施用前先测量并按浓度施用,尤其是氮肥一次不能过多,叶面喷施浓度不宜过高。
2、增施有机肥:
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对阳离子具备很强的吸附能力,使之浓度不至于过高,提高土壤养分的缓冲能力,大大减少肥害的发生,建议配合使用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根施型,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作物抗力能力。此外,粪肥料必须腐熟再施用。
3、增施生物菌肥:
生物肥料除具有产生大量活性物质的能力外,还具有固氮、溶磷、解钾、抑制植物根际病原菌等功能,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例如实用微生物菌剂水溶肥“优乐根”碳酶海藻益生菌母液,不仅促进生根养根,还调理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抗重茬。
4、选用正确的施肥方法:
切勿将化肥(特别是氮肥)撒施于土表,施肥深度以根系分部位置为参考,施肥距离蔬菜根系10cm左右,果树则在树冠滴水线处为宜。土壤过于干旱时,追肥后要及时灌水,以防发生灼根。叶面喷施肥料时,各种中微量元素的适宜浓度一般为0.01~0.1%,大量元素为0.3~1.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