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苏轼曲尽其妙的一首赠言诗)

《赠刘景文》写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当时苏轼已经年过半百,在杭州担任知州,刘景文本是世家子弟,但当时穷困潦倒,年近六十,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苏轼作为刘景文的朋友,不仅为他感到哀伤,也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不要因为老病而长期颓废下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但一读此诗,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特点,苏轼虽然题目中说是《赠刘景文》,但全诗内容却是写深秋之景的,看起来有点文不对题,但这正是苏轼的高明之处,苏轼不着痕迹地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以及对刘景文的勉励之情糅合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将比兴手法,写到了极致,同时让诗歌充满了蕴藉含蓄之美。

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苏轼曲尽其妙的一首赠言诗)(1)

苏轼写这首诗时,也已经年过半百了,经历过乌台诗案、黄州之贬,苏轼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本是旷达乐观之人,现在经历过人生起落,无疑变得更加豁达了。所以,在勉励朋友的同时,也是充满了他自己的自勉之情,即,不以年老困顿而颓唐消沉,这一点,在他未来的南海贬谪生涯中,也充分证实了。

古人写秋景时,多写秋天的衰败气象,悲秋的情绪浓重,“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只有像苏轼这种乐观之人,才会写出赞秋的高昂基调。宋代著名词论家胡仔将苏轼这首诗的后两句,与韩愈的名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相提并论,并表示“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小注:最是,一作“正是”。

诗人首先概括了一幅深秋的衰败景象图,“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那曾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池塘荷叶荷花,现在早已经红衰翠减,即将枯萎的茎叶也没有了田田的“伞盖”,疏篱旁边的残菊,虽然仍有余香,但全无枝叶,只有挺拔的枝干迎风傲霜,显得极有气节。

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苏轼曲尽其妙的一首赠言诗)(2)

秋天的典型景物是非常多的,但苏轼却选择了荷和菊两种事物,而且聚焦在残败的荷叶、秃颓的菊枝上。荷与菊,本就有深刻的意蕴,出淤泥而不染、傲风霜仍孤绝,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刘景文当时年岁已高,生活也非常困顿,所以借此来形容他的境况,也是合适的。

然而,即便它们仍然傲霜挺立,但毕竟不再生机勃勃,要看生机勃勃的事物,就应该看更加傲霜的橙与橘,“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不要再去留恋那些曾经美丽的荷与菊了,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景,正是这橙黄橘绿的时候!屈原有《橘颂》说,“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张九龄也写过赞美橘的经典诗句,“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苏轼在这里,便是借用此意,这样一突出,就更让人觉得,橙、橘的岁寒之心、坚贞节操,比荷、菊更甚,也难怪苏轼要更加偏爱了。

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苏轼曲尽其妙的一首赠言诗)(3)

荷与菊本就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且多给予了许多美好的意义,但苏轼这里,却首先概括了败荷残菊的形象,勾勒出了一幅深秋画面,在突出气节的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一年中橙黄橘绿的美好,橘本身就有很多美好的意义,比如“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等等,苏轼这里,将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荷比君子,荷叶枯败正如君子潦倒,菊言气节,残菊傲霜正如君子自重,刘景文直到晚年德行无缺,所以尤有傲寒之姿,但人到暮年,一生失意,难免就会自我怀疑和否定,也会变得消沉颓唐,但苏轼却看到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一面,所以用“橙黄橘绿”来比喻人生的收获期,勉励朋友振作起来,坚持不懈,只不过苏轼没有直接明说而已。

苏轼最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苏轼曲尽其妙的一首赠言诗)(4)

苏轼这首诗,看似全篇写景,实则有很深的韵味,虽然秋去冬来,荷败菊残,但仍然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正如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苏轼因此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勉励,放在今天,也仍然是令人感到振奋和鼓舞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