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晚年面首张柬之 神龙之变幽禁武则天

公元706年,82岁在老家襄州养病的襄州刺史张柬之上书唐中宗李显,请求辞去汉阳郡王的爵位。

但令他预料不到的是,唐中宗李显不仅不予批准,而且不久后下诏,把他发配到广东泷州。张柬之老泪纵横,自感老病之躯此去当时还是瘴疠之地的泷州凶多吉少,果然到了泷州不久他郁郁而终。

武则天晚年面首张柬之 神龙之变幽禁武则天(1)

张柬之剧照

张柬之是中唐名臣,一手策划了神龙之变,逼迫武则天还政李显。李显登基后,因为张柬之功劳太大,被李显任命为天官尚书、封郡王,一时间荣耀无比。但短短一年之中,先是被迫回家养老,最后落得兔死狗烹发配边疆,其中际遇离奇之极。

然而,世间之事都有其根源,张柬之被发配而死与其说是李显的刻薄寡恩,倒不如说是源自于他自己性格中的缺陷。

少年得志却官场蹉跎

张柬之是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人,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街坊邻居都认为他是神童。少年时候他到国子监读书,祭酒令狐德棻看过他的文章后就惊呼:“了不起,了不起!你的才学将来足以胜任宰相!”这句话有分量,一时之间张柬之在国子监无人不知。

按说这样的少年才俊,又生在锦绣盛唐,平步青云是肯定的。但张柬之却一直在基层蹉跎半生,历任县丞之类的小官。

那么是他志大才疏还是言过其实?其实都不是,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张柬之熟读史书,而且很有为政的经验,他有能力、有勇气还有魄力,唯一缺点就是性格中的死板和固执,也就是所谓的“一根筋。”这种人往往只认死理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从而得罪人而不自知。

官场也从来都是人情社会,少年俊才如果不够圆润而菱角分明,肯定被摔打得很惨,上级的漠视,同僚的刁难,做事的步步维艰都是常态。你有才华又怎样?考评升升迁的时候永远没有你的份!张柬之就是如此,在基层是那种干事有份,升迁无望的老黄牛类型。

但机遇对于每个人也都是公平的,就算是仕途坎坷人情冷漠,可总会有那么几次机遇让你站在风口之中一飞冲天。

公元689年,已经牢牢掌握大权的武则天准备称帝,为了延揽人才为她服务,特地加开科举以招揽贤才。此时已经64岁的张柬之参加,并且老当益壮夺得第一名。

武则天晚年面首张柬之 神龙之变幽禁武则天(2)

张柬之剧照

爱惜人才的武则天见他才高八斗,当场把他升为监察御史,随后又接连升官,直接就升为凤阁舍人(唐代中书舍人,宰相名)。

官居一品又深受皇帝的赏识,一般人都会鞠躬尽瘁对上司效忠。但张柬之不这么看,他一根筋的老毛病却又犯了。他心中暗想这天下可是李唐的天下,你一个女人坐在宝座上牝鸡司晨,这不合适啊?

于是他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有意和武则天唱反调,比如突厥酋长默啜想送自己的女儿和亲,武则天想让武家子弟迎娶来提高身价,张柬之却认为不合适,他上书武则天说:“自古无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国王者。

这话直接就是打脸,言下之意你为了抬高自己的侄儿,不惜以天子之尊向蛮夷求亲。武则天看完自然很是生气,但她也颇为惜才没有把张柬之下狱而是外放为刺史。就这样张柬之收起行囊,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告别前途似锦的京官生涯外放去了。

他历任合州、蜀州刺史和荆州都督府长史,所到之处都提出有益的建议,无奈脾气太臭已经引起武则天的反感,所奏之事大多没有采纳。

而此时狄仁杰已经得到武则天的信任,狄仁杰表面是武则天的忠臣,心中向着大唐,他一手策划让武则天迎回庐陵王李显。同时他也一直暗中寻找忠于大唐的人才,为将来做好准备,张柬之无疑纳入狄仁杰的视线。

于是一天武则天偶然问道,何处有国士?

狄仁杰回答得很妙,他说如果靠才学资历,现在的几位宰相足够了,但都是文人不足以成大事!

武则天心想确是如此就点头称是。狄仁杰见状连忙推出张柬之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却是宰辅之才,陛下如果用他肯定会效死力。”

武则天晚年面首张柬之 神龙之变幽禁武则天(3)

狄仁杰剧照

武则天摇头不语,她心中还记得这位得罪过自己的臣子。但最后,爱才的她最后还是授予张柬之洛州司马一职。不久后,狄仁杰又来催促说,您不是需要人才吗?张柬之就是,他是宰辅的料干司马可惜了!武则天只好继续提拔张柬之,让他当了秋官侍郎,续而更进一步成为宰相。此时,他已经年近八十,在老迈之年终于成为国之重臣。

神龙之变的元勋功臣

此时,武则天已经年迈,几十年的宫内争斗心机算尽,让她憔悴不堪并且体弱多病。

于是一方面武则天开始大力提拔才干之士为宰相(张柬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狄仁杰推荐的),分担自己的事务,负责朝政的顺利运转。

另一方面在宫中,武则天依靠新宠张氏兄弟来排忧解闷,同时让张氏兄弟掌握宫内禁卫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但作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在封建男权社会自然会不断引起非议。当她年富力强的时候,依靠手腕自然能够翻云覆雨,把这些反对的声音压制住。但此时虎已老病再无雄风,武则天的放权之举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兴复大唐的希望,不少大臣都希望她去世前能够还政于李显。

武则天晚年面首张柬之 神龙之变幽禁武则天(4)

唐中宗李显

武则天对此也有所准备,比如把李显从庐陵接回来重新立为太子。可长期的上位生涯和对李唐皇室诛杀之酷,也让她对身后之事充满了疑窦,所以武则天还是对李显、李旦兄弟有所防范,导致迟迟不肯完全放权给李显。

武则天一日犹豫,也就给了别有用心之人以作乱的机会,比如武三思和张易之兄弟。满朝大臣都心如明镜,于是在暗中一场倒武密谋开始了。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相同的场景往往也有着相似的轮回,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相似的内容。在一千年前的西汉初,悠悠月色下,一群大臣在和皇子们密谋夺回失去的权力,而那一场景也为如今的密谋者启发和经验。

一直对武则天称帝有意见的张柬之首先站了出来,他秘密联合志同道合的宰相崔玄暐、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以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四人,准备诛杀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交出权力。

经过多年的磨砺,关键时刻张柬之也知道收敛隐忍,不再是当年那位对武则天怼来怼去的一根筋。这几年,他暗中联络朝臣、不动声色地在羽林军中安排了几位亲信,都是在为今日准备。所以他一带头,加上兴复唐室是人心所向,马上就得到几位大臣的响应。

张柬之又亲自说服守卫玄武门的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羽林将军杨元琰等人,取得了政变所需要的看守皇城的军队支持,并且最后和太子李显取得联系,占据了大义的名分。

武则天晚年面首张柬之 神龙之变幽禁武则天(5)

老年武则天剧照

万事具备后,在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晚,以张柬之为首的几人带领五百羽林军来到东宫,先“请出”李显主持大局(李显临阵软弱,是被大臣们强迫请出的)。随后在内应的接应下进入宫禁诛杀了张氏兄弟,最后众人来到武则天居住的宫殿。逼迫刚刚被惊醒的武则天退位。

第二天,武则天下诏让太子李显处理国政,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张柬之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后来又加封为汉阳郡王),成为再造李唐的首义功臣官居极品。

但是,在张柬之等五人沉醉在巨大的荣耀之中的时候,也有人看到了危险。这个危险是什么呢?

兔死狗烹被流放去世

神龙之变,虽然武则天被迫逊位,但是武氏宗族还有很多人没有被清算。就在神龙之变的当夜,有人建议张柬之等人对武氏族人斩草除根,毕竟权力游戏向来就是你死我活,妇人之仁只会留下后患。楚汉相争,项羽鸿门宴饶过刘邦不就是如此吗?

但张柬之在关键时刻,固执的毛病犯了。他认为只要逼迫武则天逊位,武三思就不足为患,因此没有听从别人的正确建议,而是放过了武三思父子,这一念之仁为五人留下后患。

这其中,参与政变的姚崇也看出问题。但张柬之是出了名的“一根筋”,如今正是志得意满又如何能够劝说?

但如何能够摆脱后患呢,姚崇灵机一动在事变之后的庆功宴上“失声痛哭,”这一哭并没有让张柬之醒悟,反而让他生气。大家普天同庆,你却在这哭嚎?于是张柬之指着姚崇说:“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

但毕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姚崇既然已经看出祸事,自然毫不退让,而且借此机会和五位功臣拉开距离,免得以后遭受杀身之祸。他淡然回答说,这次的事我没有多大功劳啊,但是我和武后君臣一场,如今逼迫于她,有违人臣之道,故而痛哭。张柬之此时志得意满,始终没有品出姚崇话中的真意,从而丧失了最后的补救时机。

等到李显亲政,武三思凭借仪表堂堂和甜言蜜语,迅速地得到了唐中宗李显的信任。而李显耳朵根软,事事听从皇后韦氏的意见,武三思又通过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结识,两人有了私情。这下,武三思又迅速地成为新朝权贵。

而做为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对张柬之等人的“以下犯上,”逼迫武则天的事情自然深恶痛绝。姑母在位,自己和儿子们尚有窥视皇位的希望,如今却鸡飞蛋打如何不恼?

武则天晚年面首张柬之 神龙之变幽禁武则天(6)

武三思剧照

于是武三思和热衷权势的韦皇后结为同盟,商议对付五位功臣来夺取朝堂大权。武三思先是向李显诬告,说五人目中无人中伤韦皇后,此时李显在韦皇后的枕边风下对武三思是言听计从,他听闻大怒当即免去五人宰相的职务,剥夺了他们参与政务的权力。

五人这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武三思已经站稳了脚跟联合韦皇后掌握了权力,李显被他们架空而不自知。

张柬之只好以退为进,上书李显要求回老家襄州养老。对于这位忠于唐室,保佑自己顺利登基的老臣,一开始李显还是给予很大的礼遇,不仅亲自写诗送行,而且还要求文武百官到城外为他送行。

在襄州不久,张柬之就上书要求辞去王爵,此举也算是明哲保身的举动。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从来都是政客的信条,武三思自然不会像张柬之这样一时心软,他向唐中宗进谗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只为个人荣华富贵,而非出于忠心。

唐中宗信以为真,他暴怒之下下旨把张柬之发配广东泷州,其余四位举义功臣也都被发配边野。直到公元710年,唐睿宗登基之后,才追赠张柬之为中书令,算是为其昭雪。

古代封建王朝权力争斗,向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没有铁石心肠,没有独到眼光,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举事者往往在取得胜利后志得意满而忽视了细枝末节,最后功亏一篑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张柬之就是如此。他是再造唐室的功臣,却因为自身性格的缺陷,极度的固执而且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从而一步走错万劫不复。在封建权力场上,坚持己见固然好,这是取得成功的保证。但是极度的固执,坚持己见而不善纳人言,往往导致自身的失败。

参考资料:《新唐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