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屠杀(历史上最残忍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里要给大家讲的是,大明朝靖难之役后发生的一段故事。

历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屠杀(历史上最残忍的)(1)

01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金陵。

燕王朱棣率靖难大军,兵临京师城下。

一时间旗鼓蔽天,杀声阵阵。朱棣誓言“清君侧”,欲破城而入,推翻亲侄朱允炆的建文政权。

城外是惊蝉失林,鸦雀匿迹。城内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建文心腹,兵部尚书齐泰与近臣黄子澄,远在京师之外募兵未归。众臣各怀异心,有人骑墙纠结,有人建言求出,也有人义愤填膺。

翰林苑方孝孺等文臣,均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城中守卫,益发空虚。

在众人七嘴八舌的连篇废话中 ,二十一岁的建文帝是五内俱焚、六神无主,忍不住仰天长叹,痛哭失声。

而靖难之役中,一输再输,都仍深得帝心的草包将军,曹国公李景隆,竟伙同谷王爷开城降敌,卖主求荣。眼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下,不甘受辱的建文帝在宫中放了一把大火,阖宫自焚。

朱棣入京后 ,顺利接管金陵城,登上皇帝宝座,旋即雷霆手段,血腥清洗建文眷属、旧臣。

除去早先叛主投诚的部分太监,其余后宫那些幸免于大火焚身的宫女、内官、女官,纷纷被残杀殆尽。

建文帝母亲被幽禁为夫守陵,2岁的小儿子被幽闭冷宫,三个兄弟被杀。

而死忠派如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兵部尚书铁铉、刑部尚书暴昭、礼部尚书陈迪、礼部侍郎卓敬等数十位臣子,宁可站着生,不愿跪着死。

他们坚决不降,并当众顶撞,对朱棣怒骂斥责。暴怒之下,这些铁骨铮铮的建文铁粉被处以各种惨绝人寰的极刑,并祸延亲眷族人。

兵部尚书齐泰不屈而死,祸及九族,从兄弟敬宗、宰皆死。太常卿黄子澄,族其家。兵部尚书铁铉,耳鼻被割油炸,后磔至死。80多的父母被流放、二子被虐杀,妻女充入教坊司。户部侍郎卓敬,诛三族,没其家。礼部尚书陈迪,遂凌迟死。宗戚被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刑部尚书暴昭,先去其齿,次断手足,骂声犹不绝,至断颈乃死。右副都御史练子宁,割舌磔尸,诛九族。吏部尚书张紞,逊国后,自缢死。侍郎毛太,燕兵起,数上封事,条方略。紞死,太亦死。礼部侍郎黄观,锉于市,籍其家。……

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便是,被诛了十族的翰林学士方孝孺惨案。

历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屠杀(历史上最残忍的)(2)

方孝儒

方孝孺自幼聪敏,师承大儒宋濂,因才华出众、品行端方,深得朱元璋器重,曾嘱咐太子朱标,要将此人重要一生。

朱标早逝,建文帝即位后,更是对方孝孺信重有加,诏为翰林院侍讲,很快给予升迁。

深受三代皇恩,方孝孺自是鞠躬尽瘁,甘愿肝脑涂地,忠心不二。

作为文臣,方孝孺在建文帝削藩一事中,虽多有建言,却没能提到点子上,与黄子澄这样的书呆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论及耿耿忠心,确令后世之人扼腕惊叹,不得不服。

当日面圣,方孝孺身穿重孝,肃立在宫阙之下,哀悼旧主,痛哭流涕。

因他是清流拥戴的文臣之首,朱棣看他哭号,拒不跪拜施礼,依旧耐着性子,好声好气地命他书写传位诏书。

方孝孺毫不领情,直接夺了太监呈上的诏纸,刷刷几笔写完。朱棣正自得意,以为能凭此诏书,证明自身并非得位不正 。

不等他回神,方孝孺已经怒骂着扔了纸笔,哭喊“死就死罢了,我绝不会写这份诏书的!”

朱棣这才知道,这个方孝孺与那些被处死的人一样,都是冥顽不灵的“奸臣”,根本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竟敢戏弄于他。

既然不肯屈服,不能为他所用,那么,就统统该死!不怕死,那朕一定好好成全你们!

一再被顶撞冒犯的朱棣,怒不可遏,他大吼:“怎能让你痛快一死,即死,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一身白衣,双眼红肿的方孝孺昂首而立,高声喝骂:“便诛十族又奈我何!”

这话瞬间点燃了朱棣强忍已久的怒气,杀鸡儆猴,他一定要让那些不肯臣服于他的乱臣贼子,好好看看,违逆他的下场。

怒气爆棚的朱棣,让卫士割裂了方孝孺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接着,命人捉拿方家九族,外带那些为他喊冤的学生,共873人,硬是凑成十族。让方孝孺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亲友,被一个个行刑屠戮。

随后,痛不欲生的方孝孺,被车裂于街市。

02就这样,在永乐帝朱棣的血腥镇压之下,人人自危,那些骑墙派更是见风使舵,纷纷归顺。

而这样的血色恐怖之中,仍有一人,引来众人侧目。

建文朝的都察院最高长官,御史大夫景清独自一人进宫,跪拜朱棣乞求归附。

朱棣大开杀戒之后,心情略有好转,见有重臣主动归降,顿时心花怒放。

虽然大家都被吓破了胆,不敢不从,可是眼见这位来降,却很是不以为然。

这位景清大人,与刚刚被屠了十族的方孝孺,可是多年的至交好友,他们可是相约殉国的难兄难弟,京城圈里早已暗中传遍了。

如今他的好友全族尸骨未寒,他就背信弃义,巴巴地来谄媚新主。朝堂上站立的群臣,不由在心里暗骂,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选择要高尚得多。

历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屠杀(历史上最残忍的)(3)

朱棣得位不正,杀人立威后更想收拢人心。他才不管,此时殿内降臣们心中各异的小九九。看着这位老熟人,甚是顺眼。

他哈哈大笑,对众人介绍:“哈哈,朕的老相识来了。”

原来,这位景清在建文年间,曾经被任命为北平参议,派去朱棣大本营,协助管理粮储、屯田、驿传、水利等事务。

实际上呢,还兼职监督卧底的工作,就是朱允炆担心他四叔图谋不轨,特意安插到朱棣眼皮底下的钉子。

两人在北平相处之时,早已暗自几轮过招,景清更是敲山震虎,对朱棣多番警告。

本来是眼中钉,这一刻朱棣却异常大度,非但不计前嫌,还让他留任原职,以示重用。

景清当下感激涕零,跪拜谢恩。

从此,侧立朝堂之上,表现得诚惶诚恐,恭顺有加。在新帝面前唯唯诺诺,说话却颇为得用。

众臣不忿,下朝之后往往会对景清冷嘲热讽,目露不屑。

稍微有点骨气的,更是不爱搭理景清这种人。他们虽然不敢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去顶撞新帝,却也不甘就此奴颜媚骨,去对皇上亲信逢迎拍马。

熟悉景清的人,更是不齿他的为人,暗叹“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

说起当初,这景清大人也是个颇有性格的人物,怎么如今才原形毕露,竟是个装模作样的小人。

听说景清,出身在陕西真宁。当初读书确有些天赋,曾连中两届乡试解元,却坚拒入京会试。惹得洪武帝龙颜大怒,下令十年内不得参与大考。

这一耽误,景清直到洪武二十七年,才入京赶考,又中一甲榜眼。实乃大器晚成,先授了编修,后改任御史。曾是众人眼中特立独行,风骨卓然的传奇人物。

而这样一位貌似耿直刚正的官员,如今却贪生怕死,成了新皇帝的舔狗。真是让众人不齿,人心不古,小人难防。

03不管朝中新贵降臣如何腹诽鄙夷,龙座上的永乐帝,却对景清的恭谨态度非常满意,不吝当着亲信群臣嘉许赏赐。

当初在北平老巢,景清作为建文的心腹,可没少给朱棣使绊子下眼药。数度拜访燕王府,口头交锋之下,景清总是旁敲侧击、不卑不亢地提醒他:要忠君爱民,不可辜负圣恩。

彼时,时机未到。朱棣只能忍气吞声,低下高贵的头颅,不动声色地敷衍周旋。

对这个口才便给、胆识过人的景清参议,他是印象深刻,又恨又喜。

相处共事,也有把酒叙谈之时,两人倒是对彼此的才识风姿,生出些欣赏相惜之情。只是立场不同,到底是更多忌惮防备。

时过境迁,今时不同往日。一个是高坐殿堂的英武君主,一个是如履薄冰的前朝遗臣。

昔日侃侃而谈的景清,如今战战兢兢地投诚表忠心,实在是取悦到了新皇。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才是朱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不懂变通的庸才。

他拼了身家性命不要,打着靖难旗号,冒死造反。如今上位成功,得掌大明万里江山,正是心情激荡、踌躇满志之时。

传国玉玺随朱允炆一道消失,满心王图霸业的朱棣,自知得位不正,恐为后世诟病。血洗京城之后,他更急于收服群臣、稳定民心,恢复民生。他想要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伟业,更要掩住天下万民的悠悠之口。

那些不识抬举的迂腐文臣,顽固不化,实在可恶。他们不管不顾,只会跳着脚、指着鼻子,哭骂他“数典忘宗、罔顾伦常”、说他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拥有暴虐因子的朱棣,早就杀红了眼的新皇,每每想起,都觉得怒不可遏、气血翻涌。

现在有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建文旧臣,肯向他低头,他正好用来树个楷模典型,展示自己唯才是用,宽宏大度的雄主之风。

历史上有哪些大规模的屠杀(历史上最残忍的)(4)

04

皇帝对景清既往不咎,仍然委以重任。

那些一路追随朱棣靖难的从龙大臣们,心里却是不服的。他们相信主上的雄才大略,必有自己的打算,不容置喙。

但对上景清,就毫无避忌了。上朝下朝,寻衅滋事、出言不逊,就成了发泄不满的出口。反正他们都是功臣新贵,不担心皇上的血腥手段。

那些集体归顺的大臣,不是冷眼旁观,就是幸灾乐祸、附和靖难勋贵们,孤立这位无耻变节的景清大人。

算不得五十步笑百步。谁让他当初发誓殉主,骗取忠义节烈的好名声呢。倒让旁人的委曲求全,落了下乘。

景清,却是毫不理会旁人的眼光讥讽,依然我行我素。每日里,独来独往,对龙椅上的朱棣,更加的恭顺谦卑。

朱棣对他的防备之心,越来越少,眼里的赞许溢于言表,交办的政事也更多。

引得一干嫉恨不满的大臣,暗地里咬牙,越看越觉得,这个小人是真真无耻啊。

伪君子,斯文败类!

05

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

朱棣正在御书房之中,批阅奏章, 忽有内侍来报,钦天监天文官求见,有密报上奏。朱棣宣见监正之后,接了呈上的奏折,细看之后双目生寒,面色沉凝。狠狠摔下折子,随后吩咐在场之人不得多言。

随后几日,朱棣出入之时,身边的护卫总是更加的谨严。而朱棣作为日理万机的皇帝,却总是会眼神锐利地,打量近身之人的装扮举止。

这天,风和日丽,气氛稍显祥和。

新近得意的御史大夫景清,公干回来,再次出现在早朝之上。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他身着红色朝服,静静侧立朝堂,腰杆异常挺直。

他有要事要奏报皇上,说话的语气不同往日的谦恭周全。甚至皇上皱眉看他不语时,他急迫地抢上前,打算呈上奏折。步子跨得大了些,走得不如平常稳重。

没等他走到龙座近前,就听上位之人大喝:“拿下!”

一群孔武有力的侍卫,立马围住了景清,双手反剪,一下子压倒在大殿之上。

不等他挣扎喊冤,那些侍卫们已经扯开他的衣袍,从他的身上搜出了一把寒芒闪闪的利刃。

朝堂之中,一时安静如鸡。众人只敢悄悄交换彼此眼中的震惊,各自忐忑地等待一场雷霆风波。

原来,此前天文官曾密奏,称有红色异星将侵犯帝座,恐是人臣意图谋害天子之象。朱棣听后惊怒悚然,他都将京城里杀得血流成河了,自也是夜夜忧惧,怕有余孽行刺报复。

这日,当朱棣在朝堂上,忽然看到身着红袍的景清,神色有异,言行诡秘,不由心生警惕。

疑心之下,宁可错抓不可放过。等看到那把明晃晃的匕首呈到近前,朱棣是一阵后怕。

他大怒喝问景清,为何辜负他的信任,还想当朝行刺。

眼见行迹败露,一直谨言慎行的景清,此时却拼力挣扎笑骂起来,句句铿锵,字字泣血,全然没有半点卑微、惧色。说自己违背诺言,奴颜事敌,不过是为了麻痹朱棣,好为“故主报仇”。

勃然大怒的朱棣,气极反笑,命左右打掉景清的牙齿并割去舌头。景清毫不屈服,以血口奋力喷向龙颜、龙案、龙袍。

差点被喷得一脸血的朱棣,下令以“磔刑”将景清活剥人皮,肢体分裂。可怜景清的骨头和肉,都被砸碎了。刽子手又用稻草装在人皮之中,挂在了长安门上示众。

即便如此,怒火中烧的朱棣,依然难解心头之恨。传说,有一天,朱棣经过长安门,景清的“人皮稻草人”刚好朝他掉了下来,将久经战阵的朱棣吓得够呛。

朱棣觉得景清死了也不会放过自己,为除后患,传旨诛灭景清九族,实行惨无人道的“瓜蔓抄”。转相攀染之下,景姓几近族灭。而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作为一族全部诛杀。

共诛杀景清十族,数百人,死法各异,其状惨不忍睹。

景清背负一身骂名,忍辱负重多时,最终,依然兑现了当初和好友方孝孺的承诺:与兄弟同死,为故主殉难,成了史上唯二被灭十族的人。

明宣宗朱瞻基时,景清被昭雪并谥号“忠烈”,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壮。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人的一生,短暂又漫长。在曲折的旅途之中,如何选择方向,走什么样的路,是对是错,是忠是奸,有时只在一念之间,而有时又是蓄谋已久。大多时候,外人是难以看清的。不到临终,很难给一个人相对客观的评价。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又有多少壮志未酬,多少谋算伪装,掩埋在漫漫历史风烟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