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

第一次来常峪口,还是数年前,我们从崇礼喜鹊梁沿蜿蜒南行的路一路走来,先是看到一个水库,再往前走就进入常峪口村子里了,这一次只是路过,并没有太多的留意。

而真正留意起常峪口,确是在我们行走张家口乡村这一行动之后,对常峪口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及至以后多次来常峪口。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2)

常峪口位于古城宣化以北大约20公里处的长城脚下,并因长城的这处关口而得名。在万里长城之上,大的关口叫做“关”,如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等等,小的关口叫做“口”,如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常峪口等等,过了长城,就叫做“口外”,“口外”与“关外”,其实都是一回事。不过,在张家口一带,人们只说“口外”,却不说“关外”。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3)

南门遗址

据史料记载,常峪口堡始建于明宣德五年,成化五年展筑,万历十五年包砖,是屯兵保卫长城的重要城堡,其城周长4里,高3丈6尺,城内曾建有众多庙宇。 村民们介绍说,常峪口村原有南门、西门二个城门,而在里门上曾写有“常峪口堡”四个大字,南门和西门都是里外门的双层门。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墙、城门逐步被拆除,现今的南城门遗址是一处新修的斜坡,通往旧城。有村民们说,在南门旧址处,曾挖出黄铜炮两尊,炮身刻有“常峪口南门防御轰雷大将军”的字样,炮身重220斤,已被有关文物研究所收藏。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4)

残存的庙宇

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与常峪口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常峪口,村民们都知道,常峪口的村名来源于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说常遇春在此驻守过。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5)

说起大明开国名将,首推徐达、常遇春二人。在朱元璋义军初起之时,两人就追随他一路转战南北,此后更是独当一面,先后统帅大军攻破陈友谅,平定张士诚,北伐元顺帝,两人为大明王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
据文献记载,常遇春1330年出生,安徽濠州怀远人,相貌齐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末天下大乱,落草为寇的常遇春于1355年投奔当时势力极为弱小的朱元璋。每次作战常遇春都冲锋在前,勇猛敢战,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常遇春虽然不识字,但平时善抚士卒,作战时沉着果敢,一生历经大小数百战,从未败北。朱元璋就曾赞叹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当时的官职)。”常也曾自言率兵十万,就能横行天下,因此军中呼为“常十万”,其他开国将领对他也无不钦佩。

史书记载,明朝洪武二年,大将军常遇春统兵追逐元顺帝,攻陷元上都(今内蒙正兰旗)凯旋而归以后,在今天的常峪口驻守,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洪武二年(1369年)5月,元将也速率兵侵扰通州,于是常遇春、李文忠奉命率领9万大军出塞讨伐,一路上明军战无不胜,最终直捣开平,俘获“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就在常遇春大军班师回北平的路途中,于7月7日途径张家口宣化柳河川时,不幸患暴病而死。 至于常遇春在什么时候驻守常峪口,村人们谁也说不清楚。

而常遇春在常峪口的故事流传很多。

常遇春大战柳河川 一马飞过广济桥

常峪口城建于明初,是屯兵保卫长城的重要城堡,城内曾建有庙宇36座,困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仅剩下了马神庙,龙王庙等处,但也残破不全。南门外有广济蹄印,至今清晰可辩,常遇春大战柳河川,一马飞过桥的故事,在这一带人人知道。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6)

村人在诉说常遇春与广济桥的故事,此桥即为广济桥

在一条水沟边,水沟上架着一座破旧的被当地人称之为广济桥的石桥,桥上坐满了村民。桥面看上去宽不足三米,桥下是被垃圾覆盖包围的臭水沟。这就是传说中的广济桥。据村民们说,桥下在古代曾有护城河,而桥也不是现在的桥,原来是石拱桥,桥边还有一棵大柳树,大柳树曾是桥的桥梁,这棵树活了就长成了大柳树,这棵树很粗,在30多年前几个顽童在树根底下点火,把树烧死。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7)

广济桥上的马蹄印

传说当年常遇春追赶元顺帝时,单骑飞跃过桥,因马失前蹄,延误了时间,元顺帝得以逃脱,桥面上有块青黄的石头,留下的马蹄印至今清晰可辨。关于广济桥的传说村里几乎每个村民都知道,可这座桥什么时期建造,当时为什么建这座桥村里人不知晓,而且在史书上也没有查找到相关记载。关于广济桥的“济”字,早些年桥面重新修复时,桥上写的是广傑(杰的繁体字)桥,对于这两个字究竟是那个,没有史料记载。

  村里老人还传说的一个故事叫“铁猫大战柳河川”,说的是常遇春捉拿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帖木儿的故事,后人把他讹传为了“铁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徐达为统帅,常遇春为先锋,率领精兵进入中原追杀元朝残余势力。元顺帝帖木儿带着家眷逃到柳河川。在柳河川元、明两军对峙了多长时间,战况如何,史料没有记载,据说元顺帝是从常峪口大峡谷逃走的。

常峪口村东有一个神秘的高台和上千年的老树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8)

在常峪口村子的东面,有一块高出来的平台,是整个村子的最高点,在台子上面,赫然屹立着一棵很粗的据说有上千年的老树。老树枯枝丫杈,很是苍劲,像个撑开的大伞,大树已经没有叶子,估计已经死去多年。在方圆数里之内,都没有这样的大松树。这棵大松树立在那里,显得十分的与众不同。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9)

沿着一条土路走到大树所处的地方,才发现这里的位置真是有所不同,站在这里,整个常峪口村一览无余,是整个村庄的制高点,这种重要的地理位置,更让大树蒙上一丝神秘的色彩。关于这棵大树的来历,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棵大树了。有一位老人说还介绍,在大树所处的高地,原来有个庙,庙里供奉的神仙是黄飞虎。“文化大革命”时,庙被毁坏,就剩下大树了。而黄飞虎是封神演义里面著名的大将。这与一般的农村不同,农村大多供奉土地、龙王这些神灵,因为供奉龙王是希望能够风调雨顺。而在常峪口,却供奉着一个古代神话中的武将。通过这种宗教崇拜的对象,我们也能够看出常峪口在明代,已经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了。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0)

地道入口

关于这颗几百年老树的枯死的说法,村里的老人说,这棵树原来活的呢,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树的底下挖了很深的一条地道,自从打通地道以后这棵树就逐渐枯死了。老人曾经参加过挖地道的工程,他说地道里面很大很深很吓人,一两个人不敢在里面。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1)

挖过地道的老人

一道水下长城诉说着怎样的历史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2)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3)

在村北5里地的山谷入口处,有个像烽火台的土台子矗立在山谷入口处。再往前就是常峪口水库的大坝。水库面积不大,却很深,通过大坝另一边的落差就可以看到。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4)

常峪口长城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5)

常峪口水库

水库的对面是一片小树林,而在小树林旁边的山上,蜿蜒而上的,却是明长城。这道长城由于多年的风吹日晒,长城的墙体已经坍塌,留下的只是一堆碎石,它们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这山岭之上。由于烽火台是泥土结构,反而比较好地保留了下来。尽管如此,在烽火台的顶上,也已经长满了野草。水库东面的长城,一直延续到水底再沿着山脊向西走去。站在远处看,水库东边的长城特别雄伟,沿着陡峭的山脊蜿蜒而上,长城是从水库东面的山上蜿蜒下来,穿过水底,伸到水库西边的山上。在明朝先修建了长城,后来不知什么时代有了水库,水就淹没了位于山谷低处的长城。而这被淹没的长城,应该就是真正的长城关口。可以猜想,明代的士兵驻守在这里,而山下的常峪口村则是个大兵营。一有战事,士兵马上通过烽火台放狼烟。山下收到信号,马上整顿人马,前来应战,如果是骑马,不到十分钟就能赶到这里。而在平时,山下的士兵就种地屯田,山谷中流下的溪水可以供人畜饮用,滋润田地。而且,在古代,生态要比现在好,溪水会更多,水质会更好。一代又一代,战争没有了,驻守在这里的士兵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并在这里繁衍后代。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6)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7)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8)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19)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20)

张家口于家梁的来历和传说(张家口有个村叫常峪口)(21)

我们行走在在常峪口村,能看到很多老房子,这些老房子留着岁月的痕迹,从这些沧桑的老房子中,你依然能感受到常峪口这段古老的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