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京剧锣鼓打上)

(摘自王 硕《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

京剧锣鼓(京剧锣鼓打上)(1)

“打上”锣鼓 下面我们再说说“打上”的锣鼓。在京剧表演中,人物的上场方式很多,“打上”所指的是在平和的情境中人物缓步上场,以[圆场]锣鼓来伴奏的这种出场。“打上”锣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锣打上”,一种是“小锣打上”。两者主要是结合剧情来区别运用的。有时在同一出戏中,即使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情境里出场,也会有不同的“打上”方式。如全部《失空斩》,在《失街亭》头一场诸葛亮升帐点将时,他的上场用的就是“大锣打上”,以沉厚、凝重的锣鼓音响来衬托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气度。而到了后面《空城计》诸葛亮再度出场时就改为“小锣打上”了,因为他此时是独自踱步于后帐,舞台气氛平稳、安静,动作节奏也有所不同,使用小锣音响则更为贴切。 “大锣打上”有几种不同打法。因传统戏的锣鼓打法非常讲究规范和章法,它往往是从剧情和人物的性格、身份出发,因人而异地制定出一套专用的演奏方案。如文官上场的“大锣打上”,一般就是直接用[大锣圆场]锣鼓来伴奏,像上面所举的诸葛亮的例子。

另如《群英会》的周瑜、《艳阳楼》的高登等或为统帅或为行武之人的属于武者的角色,在他们“大锣打上”时,便要在[大锣圆场]前面加打一个与表演动作似无关联的[四击头],好像就是对人物身份的一个特殊说明。其实,这个[四击头]原本也是伴着身段来的,因为在早先,这些人物就是在[四击头]锣鼓中出场亮相的,后来因使用了[回头]的打法,所以,就都改成了在[回头]里出场,而这个本是有的放矢的打身段的[四击头],就由“实用”而变为“虚用”了。

再说说“小锣打上”。所谓“小锣打上”就是以[小锣圆场]接[小锣归位]的锣鼓来为人物的出场动作伴奏。起[小锣圆场]之前,前面可以挂打[小锣冒儿头],但传统打法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即非达官显贵而不能用。再者就是要看人物在剧情当中的身份。如《四郎探母》的杨延辉、《三堂会审》的王金龙这样官居显要的人物都是可以打的,而像《捉放曹》的吕伯奢、《文昭关》的东皋公等平民角色便不适用。 再有一个“打上”的锣鼓就是[旦上场],它主要是青衣和老旦上场所用的锣鼓。其打法形式比较特别,与旦角的步态节奏非常协调,凸现了“轻移莲步如风摆柳”的神态。

[旦上场]同样有一个前面挂不挂[冒儿头]的问题,其与上面讲的“小锣打上”的用意是一样的。从封建社会的尊卑理念来说,有一定“身份”的人物在[旦上场]前就要加打[冒儿头],但在传统戏中也讲究区别对待,如《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三击掌》的王宝钏,还有《宇宙锋》的赵艳容,这些女性人物虽都身份显赫,并且是剧中的“女一号”角色,按理是够挂[冒儿头]的,但由于她们在剧中出场时是被比自己更高辈份的人“唤”上来的,所以就也没有了享用[冒儿头]的资格。现在演出中常有为了“捧角儿”而不讲艺术原则、违背锣鼓用法规范的情况,是不足取的。 以上谈的“小锣打上”,其中[小锣圆场]用于老生、小生、花脸等角色,[旦上场]则用于青衣和老旦。另外还有花旦和小花脸的出场与此不同,根据他们的动作特点,打法也采取了简捷的方式,即用[小锣五击头]来伴奏。而某些身份较高的“大丑活儿”,如《群英会》的蒋干、《审头刺汤》的汤勤,因他们出场动作的节奏较稳当,打[小锣五击头]就显得不合适,而要打[小锣归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