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后妃孝淑睿皇后 清后妃系列孝贞显皇后

【简介】

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原任广西右江道追封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生。于咸丰二年选秀女时指定为贞嫔,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入宫,五月二十五日诏晋贞贵妃,六月初八日诏立为皇后,十月十七日,以大学士裕诚为正使,礼部尚书奕湘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咸丰十一年七月,穆宗继位,同月十八日,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九月初一日,拟定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尊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同治十一年,因穆宗大婚拟加徽号,十月初八日加上端裕二字。同治十二年,因穆宗亲政拟加徽号,二月初九日加上康庆二字。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因穆宗遇天花之喜,暂览朝政。德宗继位后,再次垂帘听证。光绪二年因德宗承统并四旬慈庆拟加徽号,七月初三日加上昭和庄敬四字。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崩于钟粹宫。年四十五岁。同年五月十三日,恭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日卯时奉安普祥峪定东陵,二十二日升祔太庙奉先殿。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加上尊谥诚靖二字。

(图为孝贞显皇后吉服像)

【入宫背景】

文宗在潜邸时有记录的妻妾只有一位嫡福晋即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还有一位后来的云嫔武佳氏。孝德显皇后在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薨逝,之后又经历孝和睿皇后和宣宗的大丧,使得文宗继位初期,后宫基本属于空闲状态。

《清史稿》称孝贞显皇后“事文宗潜邸”,不过以目前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目前认为,咸丰二年文宗进行了其在位期间的第一次选秀,孝贞显皇后便是在这次选秀中被选入后宫的。

【家族背景】

孝贞显皇后出身于清代旗人的顶级名门钮弘毅公家,所谓钮弘毅公家,即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额亦都一门。钮弘毅公家在清代一共出了孝昭仁皇后、孝圣宪皇后(孝圣宪皇后本为钮弘毅公家的远亲,后来高宗钦命两支合为一族)、孝和睿皇后、孝穆成皇后、孝贞显皇后五位皇后,并且出了太宗元妃、圣祖温僖贵妃、高宗顺妃、高宗诚嫔、仁宗如贵妃、宣宗祥妃等六位后宫,可以说是清代旗人名门中的名门。

清后妃孝淑睿皇后 清后妃系列孝贞显皇后(1)

(图为钮弘毅公世家和宫廷联姻谱系)

不过,钮弘毅公家内部分为十六房,根据房份不同,后裔的地位也有所区别,如孝和睿皇后出自第六房,而孝昭仁皇后和孝穆成皇后均出自第十六房,不同房份,以及各房份内部的身份区别也很大。孝贞显皇后便出自钮弘毅公家的第三房。

钮弘毅公家的第三房始祖为车尔格,清初时任户部尚书,封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在钮弘毅公家十六房中,车尔格属于地位中等偏上的一房。不过,车尔格生有七子,其中在清中期承袭爵位的是第一子和第四子两支后裔,孝贞显皇后这一支则是第六子巴喀这一支,早在巴喀的儿子,也就是孝贞显皇后的四世祖永寿这一代,其官职就已经只是笔帖式而已了,永寿的儿子遵住也只是笔帖式。这样看上去,孝贞显皇后这一支似乎已经开始败落,但是和世家的婚姻关系还保持着。比如说孝贞显皇后的高祖父遵住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笔帖式,但是他的嫡妻却是大学士尹泰的孙女、大学士尹继善的侄女。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家的身份不一定跟所任职官直接挂钩。

到了遵住的儿子一代,这一支钮祜禄氏又重新兴起。遵住生有三子,除第二子夭折外,第一子策卜坦仕至总兵,第三子傅森则仕至户部尚书,家庭再次“风生水起”。与之一同带来的,便是家族女性参与选秀并且成功被指婚给宗室贵戚,策卜坦的两个女儿都被指婚给了宗室,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庄亲王允禄的孙子辅国将军永蕃,二女儿则嫁给了肃慎亲王敬敏作为继福晋,这就让其家族又跻身一等世家的行列了。

总而言之,孝贞显皇后出自钮弘毅公家的第三房,整体上处于钮弘毅公家支流的身份。其家在康雍两朝略显没落,但是在乾嘉两朝已经逐步回到了一等世家的行列。

清后妃孝淑睿皇后 清后妃系列孝贞显皇后(2)

(图为孝贞显皇后祖系图)

【家庭情况】

孝贞显皇后的祖父名叫福克京阿,原任西宁办事大臣,所娶两任嫡妻均为爱新觉罗氏“红带子”之女,共生有一子二女,独子即是孝贞显皇后的父亲,名叫穆扬阿。两个女儿中,大女儿嫁给了进士出身的尚书瓜尔佳氏德文之子,第二女则嫁给了郑亲王端华作为嫡福晋。

穆扬阿出仕做到道员的官职,其至少有两位嫡妻和一位妾室,第一任嫡妻是爱新觉罗氏“红带子”之女,第二任嫡妻则是克勤良郡王庆恒的孙女。已知的一位妾室姓姜,这位姜氏也就是孝贞显皇后的生母。

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孝贞显皇后至少有一位兄长和两位姐妹。兄长即是后来承袭了承恩公爵位的广科。一位姐姐,不知是嫡出还是庶出,嫁给了庄亲王奕仁作为嫡福晋。还有一位嫁给了庄王府的奉恩将军绵林,不知是姐姐还是妹妹。总而言之,这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孝贞显皇后的家世地位,也可以发现其家族与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等王府均有联姻,尤其是与庄王府三次联姻,关系非同一般。

这种名门世家出身,宗室贵戚姻亲的身份,应该是孝贞显皇后被挑选作为皇后预备人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顺便一提,孝贞显皇后在册封为皇后之时,父亲和嫡母、继母均已去世,只有生母姜氏在世。同治三年十一月甲寅,孝贞显皇后的生母姜氏亡故。

清后妃孝淑睿皇后 清后妃系列孝贞显皇后(3)

(图为孝贞显皇后家系图)

【选秀经历】

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孝贞显皇后是在咸丰朝第一次选秀——即咸丰二年的选秀中被指定为贞嫔入宫的。同一年选秀中选中的后宫一共有四位,除去孝贞显皇后之外的三位依次为兰贵人(即后来的孝钦显皇后叶赫纳喇氏)、丽贵人(即后来的庄敬皇贵妃他塔喇氏)和英贵人(即后来的英嫔伊尔根觉罗氏)。四位秀女中只有孝贞显皇后被指定为嫔,其余均指定为贵人,而且这四位是分为两批入宫的,第一批是在四月二十七日,孝贞显皇后、英贵人二位入宫,第二批是在五月初九日,兰贵人与丽贵人二位入宫。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孝贞显皇后从参加选秀时获得的身份就与众不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考虑到文宗当时的后宫基本属于空闲状态,故而咸丰二年作为咸丰朝的第一次选秀,理所应当要选出一位嫡后。从之后孝贞显皇后入宫一个月便晋贵妃,又一个月则晋封皇后的情况来看,孝贞显皇后应该是咸丰二年选秀中已经初步决定立为皇后之位,故而其最初位分才会有所不同。

这里需要探讨的问题,即为何不直接将孝贞显皇后立为皇后。笔者推测,有以下之原因。

其一。即当时宫廷内缺乏长辈。文宗继位时,宣宗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均不在世,只有孝静成皇后当时以皇贵妃并文宗养母的身份作为唯一的大长辈。故而在选后的问题是,文宗应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也可能因此而更加慎重。

其二。后世史学认为文宗为人奢侈,好享乐。但是从其继位初期曾数次警戒后宫奢靡看来,文宗继位之初,亦有乃父宣宗之节俭。由后宫晋封为皇后者,不需要经过大婚礼之靡费,或许也是文宗此举之缘故。

其三。结合以上两点,加之孝贞显皇后最初位分并未与其他三位拉开过大,不知是否还有“有待观察”之意。

总而言之,孝贞显皇后在咸丰二年四月以贞嫔的身份入宫,五月晋贞贵妃,六月便诏立为后,很有可能是在选秀时便有意立后,可以说是“名分早定”。

【封号释义】

孝贞显皇后入宫时的封号为“贞”,内务府《鸿称通用》之中记载“贞”对应的满文为“jekdun”,“jekdun”这个满文词是专门形容“贞节”的词汇。汉语方面,“贞”引申为“正”。

【入宫后的生活】

文宗立贞贵妃为后时,称其“质秉柔嘉,行符律度。”大体上可以认为孝贞显皇后是一位性格温和的人。根据清宫医案的记载,刚入宫的时候,孝贞显皇后的身体就不是特别好,肝胃饮热,还有闭经的现象。当时民间有“跛龙病凤坐朝堂”之说,即是讽刺文宗跛足(青年时坠马有伤),而孝贞显皇后体弱多病。

在任皇后的十年中,孝贞显皇后没有生下子女,之后随着文宗的宾天,进入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

【皇太后时期】

孝贞显皇后与孝钦显皇后姐妹二人一同成为皇太后之后,开始了漫长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生涯。野史中对于两位皇太后的关系有种种猜测,不过多数认为二者充满矛盾,天天勾心斗角。而这些都无法得到证实。

根据一般的说法,孝贞显皇后为人温和,并且怠于理事,成为皇太后之后,身体依然比较病弱,清宫医案里有其关于失眠多梦以及内热积滞的脉案。相反的,孝钦显皇后处理政事则比较积极,而且身体相对健康许多。

薛福成在《庸庵笔记》里这样描述二人:“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由此可见,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二位倒是“互补”的很。

至于提到“矛盾”,二位长期共事,很难说没有矛盾,比较凸显的,在给穆宗选择嫡后的问题上,孝贞显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孝钦显皇后支持淑慎皇贵妃富察氏,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光绪六年以及光绪七年年初,孝钦显皇后罕见的患了重病,这大概是孝钦显皇后一生中唯一一次患重病,主要是痢疾类的消化系统病症。因为患病的缘故,孝贞显皇后只能暂时独自处理政务。本身对政务缺乏兴致,身体又不好的孝贞显皇后,便在独自处理政务一段时间后,于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突然薨逝。

【薨逝】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孝贞显皇后突然发病,并在当日戌时崩于钟粹宫。清代官方史料中的记载已经体现其薨逝十分突然。德宗上谕中说:“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当日的《实录》也记载,之前孝贞显皇后尚属正常,结果初十日,“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疾大渐,上诣钟粹宫侍奉汤药,戌刻,慈驭升遐。”

民间的史料中,记载也基本一致,其中以《翁同龢日记》为代表,三月初九日,尚一切正常,初十日这一天就记道:“慈安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而当天晚上,翁同龢被紧急召唤进宫,当时孝贞显皇后已经薨逝了。进内后,翁同龢看到了初十日当日太医写的五张药方底单,其中显示,当日的午刻,孝贞显皇后“神识不清、牙紧”,开了药之后,未刻“虽可灌入,已遗尿……痰壅气闭”,到了酉刻,“六脉将脱”,大势已去,“戌刻仙逝”。

正因为孝贞显皇后是在三月初十日突然发病,而且病情急转直下,所以民间有孝钦显皇后毒杀孝贞显皇后之说。而事实上,根据《翁同龢日记》,孝贞显皇后虽然发病很突然,但是这种病症似乎并不是第一次发作。

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日记》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的记录。这年孝贞显皇后卧病近一个月,可见其病症之严重。同在同治朝,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日记》中写道“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愈发可以证明孝贞显皇后患有厥症。一些学者认为这即是脑血管疾病,很容易突然发作。

【身后事】

孝贞显皇后薨逝后,孝钦显皇后虽然也是大病初愈,但是依然主持丧仪,而且基本得体的。

孝贞显皇后于戌时薨逝,重要大臣们半夜入宫,进内之后,孝钦显皇后便命内臣“去面幂令瞻仰”,这既是为了让大臣们瞻仰遗容,也是为了让大臣们作证。翁同龢便在日记中写了“殊合式”三字。

之后,朝廷公布了孝贞显皇后的《遗诰》,一般认为孝贞显皇后发病突然,病情紧急,不大可能是其亲自嘱咐,应该是孝钦显皇后或者朝廷所代拟的。全文如下:

予以薄德,祇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寅绍丕基,孝思肫笃,承欢奉养,必敬必诚。今皇帝入缵大统,视膳问安,秉性诚孝。且自御极以来,典学维勤,克懋敬德。予心弥深欣慰,虽当时事多艰,昕宵勤政,然幸体气素称强健,或冀克享遐龄,得资颐养。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疴,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予年四十有五,母仪尊养,垂二十年,屡逢庆典,叠晋徽称,夫复何憾。第念皇帝遭兹大故,自极哀伤。惟人主一身,关系天下,务当勉节哀思,一以国事为重,以仰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教育之心。中外文武,恪恭厥职,共襄郅治,予灵爽实与嘉之。其丧服酌遵旧典,皇帝持服二十七日而除。大祀固不可疏,群祀亦不可辍。再予向以俭约朴素,为宫壸先,一切事关典礼,固不容矫从抑损。至于饰终仪物,有可稍从俭约者,务恤物力即所以副予之素愿也。故兹诰谕,其各遵行。

同时,孝钦显皇后也依礼为孝贞显皇后服丧,《翁同龢日记》写道:“三月十四日……恭闻慈禧皇太后容颜甚瘦,以白绢蒙首,簪以白金,《周礼》所谓“首经”者也,缘情制礼,不胜钦服。”

之后为孝贞显皇后拟定谥号,也颇为有趣。按照当时一些重要大臣的提议,准备给孝贞显皇后谥为“钦”,大概是因为孝贞显皇后受皇命而垂帘,故而用“钦”字,并且拟了“仪天祐圣”、“希天牖圣”等词语,而翁同龢则认为用“贞”字号,其理由是“贞字为始封嘉名,安字亦廿年徽号,此二字不可改。”大臣们又说,那么将“钦”拟正,“贞”拟二,翁同龢则又坚持将“贞”拟正,“钦”拟二,并且提出了“贞者正也”的说法,认为孝贞显皇后应该谥为“贞”。

最终,孝钦显皇后和德宗认同了翁同龢的建议,谥其为“贞”,其尊谥册文中说:“考周书之上谥,推薄海蒙庥之治本。孝与慈所以使民,体先皇锡号之初心,贞而安斯能应地。”而“钦”这个谥号,则最后被孝钦显皇后用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