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的2012年的诺贝尔奖(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

近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我国有三位作家入围,但最终只是陪跑。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获此项大奖。不少网友又将目光聚焦到莫言,说莫言是“伤痕文学”作家,写“伤痕”才能获得诺奖。真的如此吗?

莫言获得的2012年的诺贝尔奖(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1)

莫言

首先来了解什么是“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党粉碎“四人帮”后,伴随着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反思,在文坛兴起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得名于作家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比“伤痕文学”稍晚出现的是“反思文学”,代表作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王蒙的《蝴蝶》等。“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作品几乎都是悲剧性的题材,作家意在用悲剧性的故事,来揭示“文革”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深深思考。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兴起“改革者文学”,九十年代开始兴起“寻根文学”……“伤痕文学”逐渐消失。从“伤痕文学”的兴起来看,它是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是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出现的,与党和国家这一时期的举措是密切呼应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许多作家,后来走上了文艺领导岗位。

莫言获得的2012年的诺贝尔奖(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2)

小说《伤痕》

再来看看莫言是不是“伤痕文学”作家。莫言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三期,此时“伤痕文学”早已淡出文坛。从作品内容来看,《红高粱》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与“伤痕文学”没有任何关系。从莫言的全部作品来看,其创作似乎一直游走于主流文学现象之外。与其同时期的是“改革者文学”和“寻根文学”,莫言的作品与这些流派也无任何关系。莫言应该算是耕耘于独特园地,具有浓郁地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家。所以说,莫言不是“伤痕文学”作家,其作品与“伤痕文学”的“伤痕”无半点关系。

莫言获得的2012年的诺贝尔奖(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3)

川端康成

那么,莫言的作品为何能引起西方的关注?这其中有着偶然的因素(这里不再多讲,有兴趣的可以百度),更主要的应该是必然因素。鲁迅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许正是因为莫言根植于山东高密这片偏僻而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土地,其作品才引起国外的关注。比如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其作品描述的是殖民主义和移民对个人、家庭以及非洲社会的影响。按说,这方面的题材对西方是刺痛的,是能引起不适的,但依然获奖。这与其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很大关系。再如日本的川端康成,其作品《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总之,还是要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一味模仿只能让人嘲笑和不齿,只有根植于自己的土地,吸纳民族文化的精华,才会出现不朽的作品。

(更多文史知识,请点击关注)

#秋日生活打卡季#​#头号周刊#​#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